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提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问题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有价值问题的提出、探究、分析、综合、展示与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习惯,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驱动;建构主义]
基于问题引导的学习是探究学习的主要形式。《新课标》提出:现代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学生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在问题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景中积极进行探索,使教材的知识在学习思考中内化,在交流展示中外化,这是当前数学教学的关键。
一、构建问题情景,搭建问题之塔
“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最重要的教学策略,所有的数学都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数学。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引入课题时,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语文课《乌鸦喝水》。创设问题情境:聪明的小乌鸦是利用石头的什么特性来解决喝水问题的?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引导他们说出乌鸦利用了“石头”体积来解决难题。
这样的生活情景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有形的、可操作的,同时也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
二、巧妙提问,搭建认知之桥
问题就像是向导,引领我们去接近这座知识的高山。而问题的提出是基于什么呢?应该是原来的知识经验。原有的知识经验如何的跟新知识进行对接是我们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思考。
(一)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一般在10分钟左右。课堂中,老师既通过提问来串联整一堂课的知识点,又要通过问题进行组织教学。因此说,提问变得至关重要,例如:《平行四边形认识》一课时,教师的提问很简单:仔细观看,看到了什么?校园中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教师提问后,大家被平行四边形变化的画面吸引,兴趣被调动了,捕捉关键信息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引起学生关注,引领学习新知识
在新授的环节,老师一般都会运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关注,连接新舊知识的联系,以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新的知识。
例如:《园的认识》一课,老师提问:圆和其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点?,学生就会提问:圆是怎样的图形?圆有什么特点?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圆和正方形等图形的区别?让孩子带着问题观察、分析,然后回答,既明确了听的目的,提高探究的效果,又可以引导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引起学生共鸣,促进新概念的形成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因此,进行新概念学期前,应当要把学生原有的知识改变进行解构和转变,让其适应新概念的学习与形成。
在《圆的认识》学习中,首先出现生活各种球形和一个面的圆形的物品,然后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是圆形吗?学生意见不一!这些我们生活中原来都叫圆形的物品,到底是不是圆形,还是圆片?从具体的事物过度到抽象的图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本。这样,问题引起思考,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思维就此开始,在问题的导向下,层层递进,从而对“圆形”的核心概念一步一步的深入了解。
三、发现问题,开启自我探索之匙
古语云: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真理源于对问题的探究与实验。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有经历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感知、发问题,猜想、操作、验证和最后得出结论的机会。
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挖掘知识背后的规律,教师不要单纯告诉学生,长度单位是米、分米与厘米等,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是平方米、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然后只让学生熟记,而应该引导要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来历。如:m、dm、cm之间进率是10,引导学生提出: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为什么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呢?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后发现面积单位,是因为在计算面积的过程中,“数”进行了相乘,“量”也进行了相乘,相同的量进行相乘,也就是单位进行相乘,所以结果就同时得到某单位的平方。
四、探索问题,共同合作之魂
与人友好相处,建立融洽的关系,依靠的就是合作与交流,是目标一致,共同进步的合作交流,学会合作是学会关心的行为表现。学习的过程,应该知识技能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设的过程。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让让学生根据猜想进行合作验证,有目的开展探究活活动。学生带着问题,利用学案,开展如下的合作探究:
实验建议:
(1)测量填表,测量方法有什么特点?
(2)计算比值。(除不尽保留两位小数)
(3)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物品名称 周长 直径 [周长直径]的比值 ]
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通过学生用自我的语言来表达所知所想,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落到实处。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解决事物的根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巧妙提问,搭建新旧知识的平台,引导学生自我提问,锻炼学生自学能力,有问题任务的交流,训练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构建自我知识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孔锴.当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顾明远.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驱动;建构主义]
基于问题引导的学习是探究学习的主要形式。《新课标》提出:现代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学生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在问题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景中积极进行探索,使教材的知识在学习思考中内化,在交流展示中外化,这是当前数学教学的关键。
一、构建问题情景,搭建问题之塔
“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最重要的教学策略,所有的数学都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数学。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引入课题时,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语文课《乌鸦喝水》。创设问题情境:聪明的小乌鸦是利用石头的什么特性来解决喝水问题的?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引导他们说出乌鸦利用了“石头”体积来解决难题。
这样的生活情景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有形的、可操作的,同时也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
二、巧妙提问,搭建认知之桥
问题就像是向导,引领我们去接近这座知识的高山。而问题的提出是基于什么呢?应该是原来的知识经验。原有的知识经验如何的跟新知识进行对接是我们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思考。
(一)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一般在10分钟左右。课堂中,老师既通过提问来串联整一堂课的知识点,又要通过问题进行组织教学。因此说,提问变得至关重要,例如:《平行四边形认识》一课时,教师的提问很简单:仔细观看,看到了什么?校园中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教师提问后,大家被平行四边形变化的画面吸引,兴趣被调动了,捕捉关键信息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引起学生关注,引领学习新知识
在新授的环节,老师一般都会运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关注,连接新舊知识的联系,以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新的知识。
例如:《园的认识》一课,老师提问:圆和其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点?,学生就会提问:圆是怎样的图形?圆有什么特点?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圆和正方形等图形的区别?让孩子带着问题观察、分析,然后回答,既明确了听的目的,提高探究的效果,又可以引导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引起学生共鸣,促进新概念的形成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因此,进行新概念学期前,应当要把学生原有的知识改变进行解构和转变,让其适应新概念的学习与形成。
在《圆的认识》学习中,首先出现生活各种球形和一个面的圆形的物品,然后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是圆形吗?学生意见不一!这些我们生活中原来都叫圆形的物品,到底是不是圆形,还是圆片?从具体的事物过度到抽象的图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本。这样,问题引起思考,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思维就此开始,在问题的导向下,层层递进,从而对“圆形”的核心概念一步一步的深入了解。
三、发现问题,开启自我探索之匙
古语云: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真理源于对问题的探究与实验。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有经历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感知、发问题,猜想、操作、验证和最后得出结论的机会。
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挖掘知识背后的规律,教师不要单纯告诉学生,长度单位是米、分米与厘米等,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是平方米、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然后只让学生熟记,而应该引导要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来历。如:m、dm、cm之间进率是10,引导学生提出: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为什么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呢?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后发现面积单位,是因为在计算面积的过程中,“数”进行了相乘,“量”也进行了相乘,相同的量进行相乘,也就是单位进行相乘,所以结果就同时得到某单位的平方。
四、探索问题,共同合作之魂
与人友好相处,建立融洽的关系,依靠的就是合作与交流,是目标一致,共同进步的合作交流,学会合作是学会关心的行为表现。学习的过程,应该知识技能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设的过程。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让让学生根据猜想进行合作验证,有目的开展探究活活动。学生带着问题,利用学案,开展如下的合作探究:
实验建议:
(1)测量填表,测量方法有什么特点?
(2)计算比值。(除不尽保留两位小数)
(3)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物品名称 周长 直径 [周长直径]的比值 ]
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通过学生用自我的语言来表达所知所想,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落到实处。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解决事物的根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巧妙提问,搭建新旧知识的平台,引导学生自我提问,锻炼学生自学能力,有问题任务的交流,训练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构建自我知识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孔锴.当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顾明远.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