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尼斯,苦难中寻找绽放方式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er408492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你我的目光之间
  当我的目光溺毙在你的目光里,
  我瞥见那最深的黎明
  我看见那远古的时代;
  我领悟了我没有领会的事物
  并感到宇宙正在你的目光
  和空无之间流动。
  ——阿多尼斯《最初的诗》
  阿多尼斯或許是在西方获得最多奖项的东方人。他曾被萨义德称为“当今最大胆、最引人瞩目的阿拉伯诗人”。

逃离贫困和束缚


  1930年,阿多尼斯出生在叙利亚的一个海滨村庄。在那里,隔绝、封闭和贫穷几乎按灭了所有人的希望。当时他的名字还是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伊斯伯尔。从有记忆开始,阿多尼斯就在田野里干活,帮助父亲摘果子、种地……仅有的教育也来自父亲,地点在田边的一棵树下,辩论的对象是山间的风和石头。这种对贫穷的刻骨体会后来也被他写到诗里。
  1944年,叙利亚宣布独立,舒克里·库阿特利当选总统。为了全面了解叙利亚各个地区的民生民情,库阿特利总统开始全国巡查,阿多尼斯的家乡也被列在其中。
  听说总统要来,阿多尼斯想要写一首诗读给他听。父亲知道后,觉得小孩子见总统是不可能的事。但当库阿特利总统真的来到村子后,阿多尼斯带着他的诗一路追赶着总统的行踪,一直追到了市政厅。一位市政官员看了他的诗后,便给负责人打去电话,说:“有个农村孩子写了一首不错的诗,他想读给总统先生听。”结果,总统同意了,阿多尼斯就在广场上对着麦克风朗诵,总统听了很惊讶,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阿多尼斯回答说:“我们村里没有学校,我想上学。”库阿特利总统当即允诺资助他读书。
  后来,阿多尼斯进入大学攻读哲学,毕业后在叙利亚军队服役。1955 年,服兵役期间,因为加入左翼政党,阿多尼斯被捕入狱。那时的阿多尼斯委顿、消沉,像一只笼中困兽。出狱之后,阿多尼斯只身前往黎巴嫩。

感受作为人的价值


  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是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中心,阿多尼斯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文化滋养。他与朋友们一起创办刊物《诗歌》和《立场》,翻译T.S. 艾略特、庞德和各国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阿多尼斯花了大量时间在图书馆阅读。1964 年,他出版了《阿拉伯诗歌选》。在书中他挑选了心目中有价值的诗歌,而这些诗歌或诗人往往遭到主流文学的忽略或贬低。
  诗选出版后,阿多尼斯名声大噪,黎巴嫩大学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担任文学教授。此间,他的观点让一些学者大为不悦,他们联名上书校方,说他未获博士学位,如何能担任大学教授?校长迫于压力,只好与他商量,希望他攻读博士学位,以免再有非议。为此,阿多尼斯请了一年的长假,埋头撰写博士论文。
  这恰好给了阿多尼斯深入研究的机会。1973 年,阿多尼斯获贝鲁特圣约瑟大学的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稳定与变化》分四卷出版。
  虽然离家多年,阿多尼斯却只用阿拉伯语创作诗歌,因为“只有通过阿拉伯语我才能够感受到我的存在,感受到我作为人的价值。”如今,在他的荣誉清单上,有一长串国际大奖散发光芒:布鲁塞尔文学奖、马其顿金冠诗歌奖、让·马里奥外国文学奖、卡佛文学奖……自2005 年起,他连续四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与中国的不解情缘


  1980年代,阿多尼斯作为黎巴嫩作家代表团成员第一次来中国。在北京,他觉得颐和园没有变化,依然古老而坚固;在上海,他觉得这里像是纽约的某处郊区,狭窄的道路中人们行色匆匆。2009年当阿多尼斯再次到访上海,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上海已经是一座和纽约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开始超越纽约的城市。这种巨变令他惊讶、感慨。于是,创造奇迹的中国人,成为他诗歌想象的一部分。访问结束后,阿多尼斯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长诗《上海》。
  “在西方国家,一提到中国,人们更多地集中在中国的经济、金融等话题,对中国艺术、诗歌以及中国人民对艺术和诗歌的热爱关注较少。在我看来,中国是一个随时随地迸发诗意的国度,是真正的诗歌大国。”阿多尼斯说。
  2018年秋天,阿多尼斯受鲁迅文学院之邀,到中国参加文学活动,并走访了北京、上海、四川、广东、安徽等地。当时正值桂花盛开,桂花娇美的身姿和典雅的幽香令阿多尼斯沉醉,随即写出了这部由50 首诗歌组成的中国题材长诗《桂花》。在广州,他还种下了一棵以“阿多尼斯”命名的桂花树。他说:“这棵桂花树,让属于我的一部分留在了这里,也让我和中国建立了更为亲密的联系。”
  诗歌和行走构成了阿多尼斯生活的基本形态。在他看来,优秀的诗歌不是提供具体生活的样式和答案,而是呈现内心的一种探寻;有价值的诗歌,是让人阅读之后能感受到某种疑虑或获得对事物认识的一种超越。
其他文献
2020年秋天,雅鲁藏布江两岸的青稞又迎来了丰收,但选育高产青稞的尼玛扎西却再也看不到了。9月5日,尼玛扎西在西藏阿里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去世。终年55岁的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农牧民,献给了他钟爱的青稞事业。放弃高薪回家种青稞  1966年4月25日,尼玛扎西出生在西藏扎囊县扎唐镇杂玉村一个农牧民家庭,兄妹五人,他排行老三。他从小放羊,每次放羊都把羊群赶到很远的山对面,因为那里有所学校。7岁的小
期刊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再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辑的《抗战家书》,丁进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土生土长于南京的他,即使在成年之后,每每路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心中仍有梗塞压抑之感。  时至今日,在南京保卫战遗址调查保护这条路上,丁进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缘起
期刊
在南京有这样一个她,巾帼不让须眉,以缝纫针为“武器”,肯吃苦,能钻研,在高质量生产军警制服的路上,书写出女性坚韧、慧雅的匠心故事。她就是南京际华五三零二服饰装具有限公司服装缝制车间主任谢秀荣。零起点的“首席技师”  二十年前,谢秀荣是一名普通的进城务工人员,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我的改变得益于公司以人为本的好环境。公司以签订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形式,实施合同工与正式工同工同酬、同保险同福利、同培养同
期刊
他带领团队研制了全球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寒武纪1号”,能效达传统芯片百倍,被国际某权威杂志刊文评价为深度学习处理器的“先驱”和“引领者”。他的基础研究成果大规模用于多种智能手机和智能服务器中,为我国“智能+”產业核心芯片研发探索出一条新道路。他叫陈云霁,曾荣膺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和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爱打游戏的“天才少年”  9岁上中学,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期刊
感染母子同病区住院  郭昌磊是武汉市一家国企的技术人员,母亲张红娟退休后,一直和郭昌磊一家生活在一起。  2020年1月底,郭昌磊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张红娟也被感染。医院没有床位,张红娟被确诊后,只能在输液厅里输完液再回家。  2月5日,郭昌磊接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电话,该院腾出来一个床位。郭昌磊立即开车带母亲赶往该院住院部,在24病区住了下来。2月6日,郭昌磊也得到该病区的一张床位。  郭
期刊
“亲测有效”“太好看了”“太好吃了”……在朋友圈里,这种对某种商品或服务体验的分享几乎天天可见。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被分享的过程就是接受了一种另类广告,这种广告依靠良好的口碑和相互的信任为基础,利用人际互动,进行更亲密、更高效的信息传播,因而催生了一种崭新的走货模式——“种草”。意见领袖兜售生活方式  如今,“种草”已经把日常消费和网络社交结合起来,塑造了一种新的消费形态。在不少年轻人看来,“种草”
期刊
爱好摩托车骑行的叶小权怎么都没有想到,命运会在他最幸福的时候打开厄运之门。但是,妻子却用爱从死神手里为他夺回了一张生命回程票。享受骑行的快乐  叶小权1982年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的一个普通家庭,高中毕业之后就走上社会。精明能干的他先后拜师学会做咖啡、理发和文身等技能,也賺得第一桶金。2002年,不再为生存发愁的叶小权买了人生第一辆重型摩托车。每每骑上心爱的摩托车,他都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那一年,
期刊
“每当我看见天边的绿洲,总会想起东方齐洛瓦。”上世纪80年代,这句广告语广为流传。电视画面上,烈日当空,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中,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正在艰难跋涉,衣衫褴褛,汗流浃背。不幸的是,他的水壶已经干了。正当他陷入绝望时,一台冰箱忽然出现在前方。旅行者仿佛看到了生命的绿洲,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打开冰箱,捧起饮料开怀痛饮,这时画外音响起……  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个广告并无特别之处,在当时却让人耳目一新,
期刊
携手探究传统文化  2008年,乔巍本科毕业后去美国东北大学继续深造,学习机械自动化。在异国他乡留学的日子,乔巍发现自己在许多事情的认知上和西方同学持有不同的观点,这种不同来自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2010年,已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了五年的李妍赴美攻读公共管理学硕士,成为乔巍的校友。在联谊派对上,两人相识,渐渐走到了一起。  李妍热爱中医,受其影响,乔巍经常和她一起学习、讨论中医理论。中医学中包含天
期刊
赵震的工作任务是给秦始皇墓葬中的兵马俑拍摄身份证件照,目前已完成兵马俑一号坑862 尊陶俑的拍摄。在拍摄过程中,他与一尊兵马俑唇上的指纹不期而遇,他说:“这枚指纹是秦朝工匠在制作兵马俑时留下的,这枚指纹连同其创造的兵马俑奇迹,在岁月光照下熠熠生辉,一起成为国家宝藏。”少年立志,缘定“最棒的工作”  赵震出生于1976年,是陕西西安人,父亲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作。小时候,父亲经常给他讲兵马俑的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