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然要教学作文,然而,不仅学生谈作文色变,更常听到周围的同事抱怨不已:作文难教,学生作文水平提高难等。在抱怨的同时,作文教学日益陷入一个怪圈:学生不想写,老师不会作。语文教师会写作文,应该是分内之事,如同美术教师会画画、音乐教师会唱歌一样。然而,美术教师要画给学生看,音乐教师要唱给学生听,但语文教师却长期不写给学生看。
陶行知曾主张“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同样,在作文教学中,“做”占重要的位置。所谓“做”,不仅学生要“做”,教师也要“做”。例如习作前的适度引导,教师可先写下水文,教师的“做”是最好的示范。教师既讲又做,学生的学就有了根据,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感到太困难。
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下水作文”,带学生过河,适时适度地展示给学生听、给学生看,让学生真切感到“作文”的“刺激力”,心灵感动,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喜爱作文、敢于作文,并体味作文成功带来的快乐。
1.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下水先导
很多老师都知道学习中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不知道写作教学中同样如此。很多语文老师在开始作文时,总是担心引导会限定学生的思维,会占用学生构思和写作的时间,所以很多语文老师在写作课时就是布置题目,讲明要求,然后把时间和空间都交给学生。于是,教师在讲台上干眼瞪着,下面一片学生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一个个愁眉苦脸,最后看时间所剩无几,开始生编乱造,草草交差,教师批阅时是一番恨铁不成钢的抱怨……这样的作文课,几乎成为师生共同的噩梦。
例如讲授童话单元的作文要求:完成一篇原创童话的习作。对于初一的学生,我认为有难度,如果只是提供范例模仿,又容易变成千篇一律。最后,我采用看图作文的形式,先给出一张动画的图片,限定一个范围,再让他们完成小组的故事接龙,极大地激发每个学生表达和构思的欲望,第二节课才进行写作。学生这次的作文写得很顺利,可见写作前的“导”给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动力,而学生的故事接龙又给了他们很好的启发和示范,写起来不会无话可说、搔头弄耳。
2.老师是最好的榜样,下水先戏
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要学游泳,必须先下水,要教运动员游泳,教练必先下水示范,“下水作文”由此引申过来。当然,“下水作文”不一定就是教师要完完整整地完成一篇跟学生一样的作文,有时可以只是一个片段和一个角度的演示。
例如在布置一篇写人的习作时,我就给学生即兴地说了下面一段话:“我记忆中最难忘的一个人,是我的姥姥。她是一位经历过旧时代的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缠着小脚,中年守寡,独自养育自己的几个子女,但从不抱怨,不守旧。她总是微笑着做她该做的事,一颤一颠地走在前进的路上。于是,我在心里一直都很敬爱她……”
这样的一些“下水”,能勾起学生一些类似的情感和记忆,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给出自己的作文,而学生总是乐意欣赏教师的东西。哪怕不够完善,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点评,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所以,教师通过下水作文,不仅给学生做了示范,而且使他们开阔眼界,受到启迪,带着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关注身边小事,更在愉悦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缩短师生的情感距离。
3.实战是最好的途径,下水同游
任何一项技术和能力,纸上谈兵都没用,只有实战才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途径。当然,对学生的写作而言,只有写出来了才能见分晓。同样,对于教师而言,能力是用进废退,如果长期不练笔,也许写出来的东西甚至比不上学生。所以,师生可以一起下水试试水温,练练技术,甚至一起来场热身赛,对彼此都是有益无害的。
可见,教师写“下水作文”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如最常见的命题作文,命题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老师动手,才会懂得如何评价学生作文,如果一个题目他写不出,就可以更宽容学生的作文,也可以学习他们作文中的长处;如果一个题目他写得很好,那讲授就有了依据,学生学习也有了方向。这实在是教学相长的好办法。在作文教学改革之中,教师勤于动笔不仅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下水”文,教师真正体验写作规律,在教学中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当然,我们不是以作家的身份当教师,无法像沈从文那样:沈从文在高校任老师时教授写作课,每次布置一个题目,就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有时甚至密密麻麻地贴满几面,让学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写。我们在具体实施时可以灵活一些,如拿出自己擅长的。例如有些教师擅长写现代诗,有些教师擅长写小说,不见得非得跟学生同题作文,甚至可以把评语写得形象可感,风趣活泼些也是一种别具风味的“下水”。总之,作文教与学的难题,有赖教师身先士卒,而前提是你愿意下水,和学生一道前行。
陶行知曾主张“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同样,在作文教学中,“做”占重要的位置。所谓“做”,不仅学生要“做”,教师也要“做”。例如习作前的适度引导,教师可先写下水文,教师的“做”是最好的示范。教师既讲又做,学生的学就有了根据,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感到太困难。
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下水作文”,带学生过河,适时适度地展示给学生听、给学生看,让学生真切感到“作文”的“刺激力”,心灵感动,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喜爱作文、敢于作文,并体味作文成功带来的快乐。
1.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下水先导
很多老师都知道学习中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不知道写作教学中同样如此。很多语文老师在开始作文时,总是担心引导会限定学生的思维,会占用学生构思和写作的时间,所以很多语文老师在写作课时就是布置题目,讲明要求,然后把时间和空间都交给学生。于是,教师在讲台上干眼瞪着,下面一片学生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一个个愁眉苦脸,最后看时间所剩无几,开始生编乱造,草草交差,教师批阅时是一番恨铁不成钢的抱怨……这样的作文课,几乎成为师生共同的噩梦。
例如讲授童话单元的作文要求:完成一篇原创童话的习作。对于初一的学生,我认为有难度,如果只是提供范例模仿,又容易变成千篇一律。最后,我采用看图作文的形式,先给出一张动画的图片,限定一个范围,再让他们完成小组的故事接龙,极大地激发每个学生表达和构思的欲望,第二节课才进行写作。学生这次的作文写得很顺利,可见写作前的“导”给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动力,而学生的故事接龙又给了他们很好的启发和示范,写起来不会无话可说、搔头弄耳。
2.老师是最好的榜样,下水先戏
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要学游泳,必须先下水,要教运动员游泳,教练必先下水示范,“下水作文”由此引申过来。当然,“下水作文”不一定就是教师要完完整整地完成一篇跟学生一样的作文,有时可以只是一个片段和一个角度的演示。
例如在布置一篇写人的习作时,我就给学生即兴地说了下面一段话:“我记忆中最难忘的一个人,是我的姥姥。她是一位经历过旧时代的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缠着小脚,中年守寡,独自养育自己的几个子女,但从不抱怨,不守旧。她总是微笑着做她该做的事,一颤一颠地走在前进的路上。于是,我在心里一直都很敬爱她……”
这样的一些“下水”,能勾起学生一些类似的情感和记忆,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给出自己的作文,而学生总是乐意欣赏教师的东西。哪怕不够完善,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点评,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所以,教师通过下水作文,不仅给学生做了示范,而且使他们开阔眼界,受到启迪,带着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关注身边小事,更在愉悦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缩短师生的情感距离。
3.实战是最好的途径,下水同游
任何一项技术和能力,纸上谈兵都没用,只有实战才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途径。当然,对学生的写作而言,只有写出来了才能见分晓。同样,对于教师而言,能力是用进废退,如果长期不练笔,也许写出来的东西甚至比不上学生。所以,师生可以一起下水试试水温,练练技术,甚至一起来场热身赛,对彼此都是有益无害的。
可见,教师写“下水作文”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如最常见的命题作文,命题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老师动手,才会懂得如何评价学生作文,如果一个题目他写不出,就可以更宽容学生的作文,也可以学习他们作文中的长处;如果一个题目他写得很好,那讲授就有了依据,学生学习也有了方向。这实在是教学相长的好办法。在作文教学改革之中,教师勤于动笔不仅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下水”文,教师真正体验写作规律,在教学中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当然,我们不是以作家的身份当教师,无法像沈从文那样:沈从文在高校任老师时教授写作课,每次布置一个题目,就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有时甚至密密麻麻地贴满几面,让学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写。我们在具体实施时可以灵活一些,如拿出自己擅长的。例如有些教师擅长写现代诗,有些教师擅长写小说,不见得非得跟学生同题作文,甚至可以把评语写得形象可感,风趣活泼些也是一种别具风味的“下水”。总之,作文教与学的难题,有赖教师身先士卒,而前提是你愿意下水,和学生一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