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颇具情感性的名篇佳作,它们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结晶。俗语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社会的人!人,是有情的人!面对如此丰富的情感宝藏,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披文以入情”,通过多种途径传递语文情感、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再现语文课堂的魅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呢?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传递的一些体会。
一、设境引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或实景构造实境。如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有意识地穿一套新衣服,一进教室就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围绕“新装”,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录音、录像、投影等视听手段设置虚境。如上《孙权劝学》一课时,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上《智取生辰纲》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音乐画面,从一开始,学生就被精彩的画面以及气势磅礴的歌声吸引和感染,自然兴趣盎然,兴致百倍。
二、朗读现情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色彩美、诗意美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情感,努力再现课文中的情趣和情调,再现作者的情感流程。如上《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诗歌配乐朗读的音乐,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结合、快慢适宜的范读,再现美妙的天街景象,传达出作者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和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唤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三、讲解激情
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要通过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语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怀,激起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共鸣,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因此,教师在讲解时要先“情动于己”,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讲课时,用情真意切的讲述引导分析文字语言的意义和情味,忘情地进入角色,释放自己的情感,将艺术作品的情思和形象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更多更深的情感共鸣。如《春》的细腻优美,《最后一课》的凝重悲壮等。其次,教师要表现出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上课时,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感情真挚,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面容和蔼,语调亲切,适时投注期待的目光,讲课时的言谈神态在举手投足之间渗透情感,以富于变化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吸引和感染学生,通过再现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给学生如坐春风的喜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表演示情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一定的辅助材料,让学生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人物语言动作的模拟等,探究、表现、体验作品的情感。如上《孙权劝学》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鲁肃三人之间对话的情景,使学生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五、板书显情
板书是作用于学生课堂的教学形式,它将课文中丰富的感情浓缩成寥寥数语或多个符号,因而有着更为深广的情感意蕴。一方面,教师可通过简单扼要的板书显示课文的显性情感因素。如上《行道树》一课时,教师抓住末段中的“忧愁”和“快乐”两词加以延伸,就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行道树的奉献情怀。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语言的隐性情感因素,概括并板书其“情态”。如上《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菲利浦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变化都是围绕一个“钱”字来展开的,教师可以设计铜钱造型的板书,引导学生概括菲利浦夫妇的盼、疑、恨、躲的情态变化,形象鲜明地揭示文章的主题,学生会过目不忘,情感受到激荡。
总之,语文是“文学”更是“人学”。情感是兴趣的温床,是学好语文的保障。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要对学生动之以情,凭借真情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为情打动,从而使之形成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严肃乐观的人生姿态,完善人格的最终塑造。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6-24
一、设境引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或实景构造实境。如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有意识地穿一套新衣服,一进教室就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围绕“新装”,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录音、录像、投影等视听手段设置虚境。如上《孙权劝学》一课时,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上《智取生辰纲》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音乐画面,从一开始,学生就被精彩的画面以及气势磅礴的歌声吸引和感染,自然兴趣盎然,兴致百倍。
二、朗读现情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色彩美、诗意美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情感,努力再现课文中的情趣和情调,再现作者的情感流程。如上《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诗歌配乐朗读的音乐,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结合、快慢适宜的范读,再现美妙的天街景象,传达出作者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和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唤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三、讲解激情
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要通过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语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怀,激起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共鸣,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因此,教师在讲解时要先“情动于己”,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讲课时,用情真意切的讲述引导分析文字语言的意义和情味,忘情地进入角色,释放自己的情感,将艺术作品的情思和形象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更多更深的情感共鸣。如《春》的细腻优美,《最后一课》的凝重悲壮等。其次,教师要表现出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上课时,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感情真挚,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面容和蔼,语调亲切,适时投注期待的目光,讲课时的言谈神态在举手投足之间渗透情感,以富于变化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吸引和感染学生,通过再现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给学生如坐春风的喜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表演示情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一定的辅助材料,让学生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人物语言动作的模拟等,探究、表现、体验作品的情感。如上《孙权劝学》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鲁肃三人之间对话的情景,使学生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五、板书显情
板书是作用于学生课堂的教学形式,它将课文中丰富的感情浓缩成寥寥数语或多个符号,因而有着更为深广的情感意蕴。一方面,教师可通过简单扼要的板书显示课文的显性情感因素。如上《行道树》一课时,教师抓住末段中的“忧愁”和“快乐”两词加以延伸,就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行道树的奉献情怀。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语言的隐性情感因素,概括并板书其“情态”。如上《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菲利浦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变化都是围绕一个“钱”字来展开的,教师可以设计铜钱造型的板书,引导学生概括菲利浦夫妇的盼、疑、恨、躲的情态变化,形象鲜明地揭示文章的主题,学生会过目不忘,情感受到激荡。
总之,语文是“文学”更是“人学”。情感是兴趣的温床,是学好语文的保障。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要对学生动之以情,凭借真情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为情打动,从而使之形成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严肃乐观的人生姿态,完善人格的最终塑造。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