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人生
作为维吾尔族的作曲家,艾维新说:“我爱这浩瀚的大漠,我爱这茫茫无际的戈壁,我更爱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村庄,袅袅的炊烟,村民们呼唤心底的歌声;我爱草原上骏马的嘶鸣,我爱帕米尔高原上悠扬的膺笛声,我恍悟了音乐是什么?是生命,是灵魂,是血管里的血,还是一场梦……”
音乐厅内响彻着地道且浓郁的维吾尔族风韵音乐,优美的曲调,多变的节拍,深情的内涵……,多方位地体现了维吾尔族人们的喜怒哀乐,人们啧啧称赞:“好久没有听到这么优美而令人神往的音乐了”。音乐出自维吾尔作曲家努斯勒提·瓦吉地之手。
努斯勒提·瓦吉地(汉名艾维新)1951年出生于干部家庭,自幼显露音乐天赋——用他自己的话说:“也许是自幼酷爱音乐的缘故吧,才走上了音乐专业的道路”。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他于1973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新的环境,新的课题,使他遇到了不少新问题:作为维吾尔族的音乐学子应该怎样学音乐、学作曲?怎样摆好本民族音乐与其他民族和外国音乐的关系?自己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学校安排的课程是否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一切都是未知数,只能在学习中一点点摸索,一点点解决。
学习是艾维新多年的夙愿,且为学习的事费了不少周折。今天得已实现岂能放过机会,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不停顿地学习。对他来说,学习似乎就是一切。无暇观赏天津市容,一切“时尚”与他无缘,私心杂念抛向云外,一天到晚把自己关在琴房里。在人们的印象中,艾维新是一个永不停摆的时钟,永不满足的海绵,吸吮着一切有用的知识。
有些课程(如“四大件)是教学安排,不是学生能左右的,而作曲课在和教师沟通下,还是有灵活性的。题材、体裁、作品风格和篇幅大小均可灵活运用,当然对于少数民族音乐学子来说首先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学习研究,作曲者则应把其付诸在自己的创作(习作)中,但也不必受其约束而要开拓思路,兼收并蓄,才能使自己知识更加全面。艾维新正是这样作的,他除了写了不少维吾尔族风格的习作外,他也涉足其他(民族)风格而使自己思路更加开扩。他曾写过一首河南民间音乐风格的小提琴曲,至今仍为老同学称道。
毕业了,何去何从?民族的情思牵动着他的心,何去何从搅动着他的心。犹豫不决时,他找到了老师,希望老师根据他的情况点拔一二,老师思考良久对他说:你是一位维吾尔族的作曲家,作为少数民族的作曲家首要的任务就是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继承下来,发扬下去,是你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你可以自由翱翔的天地,在那里你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艾维新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地决定,回新疆!
艾维新在校时创作了交响诗《沸腾的天山》,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经交响乐团演奏也得到了较好的反响。但当他把这首他认为具有维吾尔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拿给维吾尔族老音乐家审听以后,他们说:“你写的是什么?哪里有什么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搞的艾维新满脸通红、羞愧难当,决心从头学起,再深入民间吸吮维吾尔民族“母亲”的乳汁,投入到维吾尔族“母”音乐文化的怀抱,追寻维吾尔族“母”音乐文化的真谛。他下南疆,跨戈壁,爬天山,越草原,搜集、记录了不少尚未被发现的民间音乐,尤其对“木卡姆”音乐投入比较多的精力。生活虽艰辛,精神却饱满;身体虽然消瘦了,但他的精神财富却渐渐“胖”了。在采风的同时,所见所闻,使他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更加热爱这里的人们。不久即创作出了交响诗《故乡》。作品一经上演,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作在全国第一届交响乐比赛中获奖。艾维新从此一发不可收,其后创作了《木卡姆主题序曲》……作品不断,频频获奖: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和“文华奖”的有舞剧《大漠女儿》,大型歌舞《天山彩虹》以及根据电影《冰山上来客》和雷振邦原曲而重新创编的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大型歌舞《天山彩虹》音乐创作单项获文化部“文华奖”。
作为维吾尔族的作曲家,艾维新说:“我爱这浩瀚的大漠,我爱这茫茫无际的戈壁,我更爱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村庄,袅袅的炊烟,村民们呼唤心底的歌声;我爱草原上骏马的嘶鸣,我爱帕米尔高原上悠扬的膺笛声,我恍悟了音乐是什么?是生命,是灵魂,是血管里的血,还是一场梦……”他像一匹骏马,奔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上,像雄鹰翱翔在浩瀚无垠戈壁的天空上。寻觅着、追逐着自己的音乐之梦……■
作为维吾尔族的作曲家,艾维新说:“我爱这浩瀚的大漠,我爱这茫茫无际的戈壁,我更爱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村庄,袅袅的炊烟,村民们呼唤心底的歌声;我爱草原上骏马的嘶鸣,我爱帕米尔高原上悠扬的膺笛声,我恍悟了音乐是什么?是生命,是灵魂,是血管里的血,还是一场梦……”
音乐厅内响彻着地道且浓郁的维吾尔族风韵音乐,优美的曲调,多变的节拍,深情的内涵……,多方位地体现了维吾尔族人们的喜怒哀乐,人们啧啧称赞:“好久没有听到这么优美而令人神往的音乐了”。音乐出自维吾尔作曲家努斯勒提·瓦吉地之手。
努斯勒提·瓦吉地(汉名艾维新)1951年出生于干部家庭,自幼显露音乐天赋——用他自己的话说:“也许是自幼酷爱音乐的缘故吧,才走上了音乐专业的道路”。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他于1973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新的环境,新的课题,使他遇到了不少新问题:作为维吾尔族的音乐学子应该怎样学音乐、学作曲?怎样摆好本民族音乐与其他民族和外国音乐的关系?自己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学校安排的课程是否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一切都是未知数,只能在学习中一点点摸索,一点点解决。
学习是艾维新多年的夙愿,且为学习的事费了不少周折。今天得已实现岂能放过机会,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不停顿地学习。对他来说,学习似乎就是一切。无暇观赏天津市容,一切“时尚”与他无缘,私心杂念抛向云外,一天到晚把自己关在琴房里。在人们的印象中,艾维新是一个永不停摆的时钟,永不满足的海绵,吸吮着一切有用的知识。
有些课程(如“四大件)是教学安排,不是学生能左右的,而作曲课在和教师沟通下,还是有灵活性的。题材、体裁、作品风格和篇幅大小均可灵活运用,当然对于少数民族音乐学子来说首先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学习研究,作曲者则应把其付诸在自己的创作(习作)中,但也不必受其约束而要开拓思路,兼收并蓄,才能使自己知识更加全面。艾维新正是这样作的,他除了写了不少维吾尔族风格的习作外,他也涉足其他(民族)风格而使自己思路更加开扩。他曾写过一首河南民间音乐风格的小提琴曲,至今仍为老同学称道。
毕业了,何去何从?民族的情思牵动着他的心,何去何从搅动着他的心。犹豫不决时,他找到了老师,希望老师根据他的情况点拔一二,老师思考良久对他说:你是一位维吾尔族的作曲家,作为少数民族的作曲家首要的任务就是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继承下来,发扬下去,是你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你可以自由翱翔的天地,在那里你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艾维新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地决定,回新疆!
艾维新在校时创作了交响诗《沸腾的天山》,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经交响乐团演奏也得到了较好的反响。但当他把这首他认为具有维吾尔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拿给维吾尔族老音乐家审听以后,他们说:“你写的是什么?哪里有什么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搞的艾维新满脸通红、羞愧难当,决心从头学起,再深入民间吸吮维吾尔民族“母亲”的乳汁,投入到维吾尔族“母”音乐文化的怀抱,追寻维吾尔族“母”音乐文化的真谛。他下南疆,跨戈壁,爬天山,越草原,搜集、记录了不少尚未被发现的民间音乐,尤其对“木卡姆”音乐投入比较多的精力。生活虽艰辛,精神却饱满;身体虽然消瘦了,但他的精神财富却渐渐“胖”了。在采风的同时,所见所闻,使他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更加热爱这里的人们。不久即创作出了交响诗《故乡》。作品一经上演,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作在全国第一届交响乐比赛中获奖。艾维新从此一发不可收,其后创作了《木卡姆主题序曲》……作品不断,频频获奖: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和“文华奖”的有舞剧《大漠女儿》,大型歌舞《天山彩虹》以及根据电影《冰山上来客》和雷振邦原曲而重新创编的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大型歌舞《天山彩虹》音乐创作单项获文化部“文华奖”。
作为维吾尔族的作曲家,艾维新说:“我爱这浩瀚的大漠,我爱这茫茫无际的戈壁,我更爱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村庄,袅袅的炊烟,村民们呼唤心底的歌声;我爱草原上骏马的嘶鸣,我爱帕米尔高原上悠扬的膺笛声,我恍悟了音乐是什么?是生命,是灵魂,是血管里的血,还是一场梦……”他像一匹骏马,奔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上,像雄鹰翱翔在浩瀚无垠戈壁的天空上。寻觅着、追逐着自己的音乐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