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座江南小城,衔江浙,通吴越,倚敬亭,临青弋,襟衣带水,景色超华,文脉延绵。远有谢朓、李白、杜牧等人寓居歌咏,近有胡适、黄宾虹等享誉环宇,这就是江南名郡——宣城。
宣城,宣纸之乡。宣纸,润如青云,颐寿千年,自古受到书画家的钟爱。因为有了宣纸,在中华文化的传承里,宣城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文化驿站。历史上有多少风流人物,在此驻足凝望,吟唱挥洒;又有多少白衣少年,在此开始了他最初的文化梦想。
有这样一位少年,生于此长于此,一个夏日的午后他放学回家,看到原本严苛、难能靠近的父亲,却像小学生一样趴在院落的小桌上,满头大汗地为他打写字的格子,打好格子的纸堆了一摞。难得看到的父亲温情的一面深深打动了他,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写出让父亲满意的字!之后他临池不缀,一本当时不可多得的柳公权《玄秘塔》碑帖一写就是8年。多年后,这位普通的宣城少年,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实现了他内心的期许,成为一个“操控有余,纵横无碍”的书画篆刻家,他就是杨涛。
白马呦鸣
高中时,杨涛离开宣城,来到洛阳的亲戚家补习数学,以赴来年高考。九朝古都的洛阳,文化气息深厚古朴,不同于故乡的清雅秀丽。置身在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古迹之间,尤其是龙门、白马寺、关公庙这些庙堂洞窟里的石刻、残碑断碣上的碑文,多少次让他沉浸其中,流连忘返。最让他灵魂触动的东西——一种正大与狂放的气象深深地震撼了他,人生的审美目标从此明确。多年后,书法家石开先生评价杨涛的书法:“恣情任性,狼籍放浪,追寻远古精神的放旷,再现两汉六朝的浪漫。其书法能在变形中写的轻松、自然,又能表现出一种倔强的性情”。也许,杨涛那种恣情,那种放旷,那种古朴的浪漫和心底里的倔强,与他那些年在汉魏六朝遗物间的揣摩、神游是分不开的。
在洛阳期间,不仅是杨涛艺术理念升华的重要之旅,也是他找到人生目标和方向的游历。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地摊上,他看到一本《美院报考指南》,竟然发现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本科招收书法专业,这让痴迷书法的他喜出望外!就奔着这一目标去,报考浙江美院——多年的沉淀与积累,是到了要有名师来梳理和点拨的时候了。
四野由缰
在浙江美院的四年,杨涛全身心投入书法艺术的学习和感悟之中,美院良好的学术氛围,让他有使不完的劲,没日没夜的学。老师的谆谆善诱、因材施教,让他至今难以忘怀。四年的学习,理清了杨涛的思路,更加让他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从王羲之到董其昌,从李斯到吴昌硕,从汉碑到六朝石刻,从中国美术史到西方艺术思潮,无一不系统地学习、研究和借鉴,这些知识的蓄积无疑让杨涛进一步懂得如何在书法艺术上收放自己的能量,如何在碑与帖、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从浙江美院毕业后,杨涛被分配在文化部工作。日常繁忙的工作并未让他停下学习的脚步。2001年,他考上中央美院第一届书法篆刻研究生,毕业后不久即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文化画报》副主编。作为国内最高的综合性艺术研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汇集了国内一流的文化艺术大师,耳濡目染,让他受益匪浅;而《中华文化画报》三年的主持工作又大大地增强了杨涛的综合学养,促使他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去思考他的书法艺术。2007年,杨涛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印方向的博士,并转岗任中国书法院专职书法家。角色的转变,赋予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他所挚爱的艺术创作事业中。
数年下来,杨涛硕果累累:参与组织多项重大课题的撰写,完成《中国佛门书法之流变》《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国内外各项专业展览、艺术交流活动100多次;并参加书法申遗、书法遗产保护田野考察等活动。所获奖项更是不胜枚举,如全国书画艺术大赛银奖、全国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展金奖、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优秀青年文化新人提名奖、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优秀作品奖、第十二届世界和平美术大展银奖(特选奖)以及中国青年艺术家大奖等等。
杨涛在赢得众多荣誉的同时,也赢得了业内专家学者广泛的褒奖和首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对他作品的评价是:“结构森严,用笔遒丽,气息古淡,直入晋人堂奥,实乃青年之翘楚”;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何应辉先生如是评论他的作品:“纵逸浑朴,抒情性强,腾荡流贯的意气,与对比鲜明而又整体完满的篇章形式,互为表里,交汇统一,在诸多形式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处理上,既丰富又自然,既必然又偶然,既大器又不失细节,表现了他融通碑帖,以情掣笔,操控全局的出色能力……”
杨涛因其在专业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成为当代青年榜样,并多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关怀。2008年在“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活动上,他担任书法交流专场总指导,并获得胡锦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勉励;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参展国刻治《万国金石印谱》一百方,在闭幕式上展出,温家宝总理参观并给予表扬;2011年在人民大会堂“两岸同心,我们同行”活动上,胡锦涛总书记参观了杨涛书法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衔食反哺
目前,身为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书法院副院长并兼任两家公益事业基金会副秘书长的杨涛,把自己艺术创作外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对西部贫困地区妇女、儿童生存状况的呼吁、奔走上。他认为,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怀,没有祖国的强大繁荣,没有周边师长家人的支持,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就。因此,他应该用自身掌握的技能和身边所拥有的资源回馈社会。
近十年来,杨涛义务为全国各地多所大中小学普及书法教育,意图通过书法艺术让莘莘学子了解中华文化之精粹、中国人文之精神。
此外,在国难当前之时,杨涛常常一马当先冲锋在前,积极参与失学救助、灾区重建。2008年汶川地震后,杨涛第一时间捐出大量艺术精品,并利用自己的号召力组织其他艺术家进行义卖,所得200多万善款在当地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诸如此类的大小善举,当记者问及次数时,他笑着说:“我也记不清,也不愿记清,我所做的这一切和那些默默奉献的人来说简直微不足道……”朴实的话话,道出了他内心的家国情怀。
昔日的少年,如今已然驰骋在书法艺术的博大殿堂里,而今驻足抚昔,父亲画格的背影,他乡的游历,名师的教诲,一路走来朋友与家人的支持,让他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虽时有疲惫和困惑,却也不停地迎来喜悦和丰收。因此,未来的路,虽然遥远,他却更有信心,并能一路策马飞奔过去。
责任编辑 全照立
宣城,宣纸之乡。宣纸,润如青云,颐寿千年,自古受到书画家的钟爱。因为有了宣纸,在中华文化的传承里,宣城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文化驿站。历史上有多少风流人物,在此驻足凝望,吟唱挥洒;又有多少白衣少年,在此开始了他最初的文化梦想。
有这样一位少年,生于此长于此,一个夏日的午后他放学回家,看到原本严苛、难能靠近的父亲,却像小学生一样趴在院落的小桌上,满头大汗地为他打写字的格子,打好格子的纸堆了一摞。难得看到的父亲温情的一面深深打动了他,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写出让父亲满意的字!之后他临池不缀,一本当时不可多得的柳公权《玄秘塔》碑帖一写就是8年。多年后,这位普通的宣城少年,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实现了他内心的期许,成为一个“操控有余,纵横无碍”的书画篆刻家,他就是杨涛。
白马呦鸣
高中时,杨涛离开宣城,来到洛阳的亲戚家补习数学,以赴来年高考。九朝古都的洛阳,文化气息深厚古朴,不同于故乡的清雅秀丽。置身在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古迹之间,尤其是龙门、白马寺、关公庙这些庙堂洞窟里的石刻、残碑断碣上的碑文,多少次让他沉浸其中,流连忘返。最让他灵魂触动的东西——一种正大与狂放的气象深深地震撼了他,人生的审美目标从此明确。多年后,书法家石开先生评价杨涛的书法:“恣情任性,狼籍放浪,追寻远古精神的放旷,再现两汉六朝的浪漫。其书法能在变形中写的轻松、自然,又能表现出一种倔强的性情”。也许,杨涛那种恣情,那种放旷,那种古朴的浪漫和心底里的倔强,与他那些年在汉魏六朝遗物间的揣摩、神游是分不开的。
在洛阳期间,不仅是杨涛艺术理念升华的重要之旅,也是他找到人生目标和方向的游历。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地摊上,他看到一本《美院报考指南》,竟然发现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本科招收书法专业,这让痴迷书法的他喜出望外!就奔着这一目标去,报考浙江美院——多年的沉淀与积累,是到了要有名师来梳理和点拨的时候了。
四野由缰
在浙江美院的四年,杨涛全身心投入书法艺术的学习和感悟之中,美院良好的学术氛围,让他有使不完的劲,没日没夜的学。老师的谆谆善诱、因材施教,让他至今难以忘怀。四年的学习,理清了杨涛的思路,更加让他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从王羲之到董其昌,从李斯到吴昌硕,从汉碑到六朝石刻,从中国美术史到西方艺术思潮,无一不系统地学习、研究和借鉴,这些知识的蓄积无疑让杨涛进一步懂得如何在书法艺术上收放自己的能量,如何在碑与帖、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从浙江美院毕业后,杨涛被分配在文化部工作。日常繁忙的工作并未让他停下学习的脚步。2001年,他考上中央美院第一届书法篆刻研究生,毕业后不久即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文化画报》副主编。作为国内最高的综合性艺术研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汇集了国内一流的文化艺术大师,耳濡目染,让他受益匪浅;而《中华文化画报》三年的主持工作又大大地增强了杨涛的综合学养,促使他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去思考他的书法艺术。2007年,杨涛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印方向的博士,并转岗任中国书法院专职书法家。角色的转变,赋予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他所挚爱的艺术创作事业中。
数年下来,杨涛硕果累累:参与组织多项重大课题的撰写,完成《中国佛门书法之流变》《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国内外各项专业展览、艺术交流活动100多次;并参加书法申遗、书法遗产保护田野考察等活动。所获奖项更是不胜枚举,如全国书画艺术大赛银奖、全国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展金奖、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优秀青年文化新人提名奖、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优秀作品奖、第十二届世界和平美术大展银奖(特选奖)以及中国青年艺术家大奖等等。
杨涛在赢得众多荣誉的同时,也赢得了业内专家学者广泛的褒奖和首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对他作品的评价是:“结构森严,用笔遒丽,气息古淡,直入晋人堂奥,实乃青年之翘楚”;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何应辉先生如是评论他的作品:“纵逸浑朴,抒情性强,腾荡流贯的意气,与对比鲜明而又整体完满的篇章形式,互为表里,交汇统一,在诸多形式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处理上,既丰富又自然,既必然又偶然,既大器又不失细节,表现了他融通碑帖,以情掣笔,操控全局的出色能力……”
杨涛因其在专业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成为当代青年榜样,并多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关怀。2008年在“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活动上,他担任书法交流专场总指导,并获得胡锦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勉励;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参展国刻治《万国金石印谱》一百方,在闭幕式上展出,温家宝总理参观并给予表扬;2011年在人民大会堂“两岸同心,我们同行”活动上,胡锦涛总书记参观了杨涛书法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衔食反哺
目前,身为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书法院副院长并兼任两家公益事业基金会副秘书长的杨涛,把自己艺术创作外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对西部贫困地区妇女、儿童生存状况的呼吁、奔走上。他认为,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怀,没有祖国的强大繁荣,没有周边师长家人的支持,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就。因此,他应该用自身掌握的技能和身边所拥有的资源回馈社会。
近十年来,杨涛义务为全国各地多所大中小学普及书法教育,意图通过书法艺术让莘莘学子了解中华文化之精粹、中国人文之精神。
此外,在国难当前之时,杨涛常常一马当先冲锋在前,积极参与失学救助、灾区重建。2008年汶川地震后,杨涛第一时间捐出大量艺术精品,并利用自己的号召力组织其他艺术家进行义卖,所得200多万善款在当地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诸如此类的大小善举,当记者问及次数时,他笑着说:“我也记不清,也不愿记清,我所做的这一切和那些默默奉献的人来说简直微不足道……”朴实的话话,道出了他内心的家国情怀。
昔日的少年,如今已然驰骋在书法艺术的博大殿堂里,而今驻足抚昔,父亲画格的背影,他乡的游历,名师的教诲,一路走来朋友与家人的支持,让他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虽时有疲惫和困惑,却也不停地迎来喜悦和丰收。因此,未来的路,虽然遥远,他却更有信心,并能一路策马飞奔过去。
责任编辑 全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