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M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过去,不少教师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把教材看作学生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把教室看作教师宣讲、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看作知识的传递过程,把评价看作是甑别和选拔学生的手段。这种观念已不适合于课改的理念。新的课程目标强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使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学生知识构建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教育研究者和课程的开发者。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堂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新的数学教学过程,必须要让学生的内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来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积极主动动脑、动手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1.着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
  新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够得住、摸得着,确实能让学生时时刻刻动手、动脑,无形之中逐步培养,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爱好。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寻求复合、多变,立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的真正需要,进行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中运用表扬等激励手段促使学生获得再接再历的内驱力,从内心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产生对知识的创新欲望。教师应做好每堂数学课的引入教学,有的可以通过学生做实验自然地进入新课堂,有的可以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把学生引入课堂,有的可以从科学家的故事把学生引入课堂,有的可以根据实验现象,教师创设教学悬念把学生引入课堂……
  2.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长期以来,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性为主要特征,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创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自主学习中的学习目标应该由学生自己确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的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操作,自主探索的顺序,为孩子铺设一条逐级攀登的道路,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示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每一步学习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偏离自主学习的主方向,让学生沿着这条道路拾级而上,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课程的内容目标得以不断的实现,从中体验到自主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合作交流为学生探索求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必须分好学习小组,小组的人数通常以3~6人为宜。在分小组时,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学习成绩要统筹搭配,使每个小组内成员做到好、中、差合理搭配;同时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品质的差异,分组要能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就保证了各小组在总体水平上的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的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的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在合作交流之前,教师应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进行思维活动的需要,分解教材与参考书的知识,提出相应的系列问题。所谓系列问题是指相互之间具有明确逻辑联系的问题,问题的提出要从知识对象和知识本身两个角度开展。从纵向上看,前面问题的答案应是后面问题的前提,不同的问题环环相扣,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从横向上看,不同的问题是从不同的纬度上提出来的,不同纬度的问题相互之间不能彼此取代,但能互相补充,以形成全方位考察对象的思维态势。在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之前,教师必须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后,围绕系列问题,通过自学,做练习,实验操作等思维活动,不断获取外来新信息,从而改造、加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对系列问题独特的见解,从而在小组内开展合作与交流。小组内学生讨论常常相当激烈,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全摆脱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合作中通过动手动脑、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了群体复合的智慧,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各小组之间,进一步可以进行全班交流。各小组选定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本组的交流结果,当所有的发言人汇报完毕后,其余学生可以发表意见,针对其他小组的报告、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通过全班的交流,各小组的认识成果可以转化为全班同学的认知成果。这样教师又及时进行点拨,可以有效地纠正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错误认识。
  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不同水平的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同时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帮助了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组织和引导学生的活动上”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学情景需要动态生成,面对它,教师必须学会教学应变,跳出预设的教与学的框框,进行课程资源的现场开发,创造出洒脱的动态生成。从新课程的理念上看,“静态预设性教学情景”完全受制于“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理念,在学生没有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状态中,教师领着学生往预设的程序步骤走,掌握既定的知识和答案就算完成任务了。“动态生成性教学情景”是在“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学习过程,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灵感,发挥出创造性。唯预设性教学,只解决了教师想要解决的问题,唯生成性教学只解决了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的问题,最佳的途径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力争达到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境界。因为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达成“预设”目标。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过程。过去的数学教学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师追求课堂容量,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强化了“搬题型,对套路”的教学,结果是弱化了领悟过程,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深刻挖掘解题的思维价值。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一是揭示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二是指导和调控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之与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同步”,逐步实现学生的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的转化。合理的数学思维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结构的建立、推广、发展的过程。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学生不能从知识结构的总体上把握数学中的观念、定理、公式、方法和技巧的情况,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教学中不自觉地掩盖了数学思维过程的某些环节的结果。这样必然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处于零散的状态,无法形成优化的数学认识结构,所学知识是“死”的,不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和普遍性。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又应体现在:一要积极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形成过程。二是在知识的连接点,来龙去脉处多下工夫,以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全面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学习及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三要避免就知识讲知识,应把知识放在知识的网络里去进行教学,这样就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处于一个优化的知识结构里面。四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新课程强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角色的特点向来具有权威性和神秘感。教师往往扮演的是知识和真理的代言人与灌输者,学生纪律的管理者和国家课程的执行者的角色,因此在学生与家长的眼里,教师就是权威,教师也俨然以权威自居。
  新课程标准下强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数学教学过程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教师要时时注意学生的情趣动向,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需要;组织教学要科学合理,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营造愉快、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学生充分讨论,互相评价,相互反馈,相互激励家就能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主动同他们真诚交流,要始终对他们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要用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
  总之,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把握新的教学方法,努力优化课堂教学,为新课程的推行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在新接触一位学生时,班主任快速、准确地了解他的身心成长情况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但是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的限制,一些学生无法准确地描绘出自己的感受,且这种情况年龄越小越明显。相反,绘画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不论画法、技巧,只要提笔就能在纸张上作画。针对于此,我通过长期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树木人格理论作为一种较易操作和掌握的人格投射测试方式,非常适合
期刊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一般是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运动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大大提高了课堂
期刊
有一种教学效果状态在全国农村初级中学是普遍存在的,那就是会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而踏进“三农”阵线,成为这里面的一员。农村初中毕业生则是培养农村合格劳动者的后备力量。身为农村新时代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其文化素质,是可以应付生产中劳动资料所自然带来的影响;而让他们真正实现生产实践中的资本运行与操作生产显而易见的资本效率,则需要他们在尚未涉足农村各种产业结构的操作之前,先期让他们
期刊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要不断地发现、纠正、解决班级和学生存在的问题。  当班主任发现班级、学生存在某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去解决。“面”即通过在全班中教育、引导以修正和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点”即找相关的学生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找学生单独谈心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是面向全班同学进行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这里所说的“问题学生”,是指行为习惯偏离了正常的
期刊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对孙辈承担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责任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隔代教育呈增长趋势,据相关调查,我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也就是说,我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着隔代教育,所以隔代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一方面它帮助因各种原因无法照顾幼儿的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另
期刊
长期以来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表演独角戏,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出例题、讲例题、变例题,学生根据例题解答与例题相似题目的,这种方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观看、被迫接受的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挫。《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期刊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  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  一、教学中,教师要善问、激疑,唤起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
期刊
一堂好课离不开精彩的课堂导入。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利用好导入环节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为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创造出更加有利的环境。因此,创立恰当的导入是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下面是笔者应用过的几种导入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一、故事导入,展开思维  讲故事导入新课可以使孩子回忆起生活中的点滴,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
期刊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新”抓起,从点滴做起。那么,教师将如何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呢? 几年来,我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科教学,开展小学生学习习惯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努力做到“五个要”,取得预期效果。  一、有的放矢,正确认识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遵循少儿年龄特点,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概
期刊
音乐教育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素质多方位整体发展,成为我们音乐教学中值得研究探讨的一个主题。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手段和方法,力求达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课件中运用多媒体选择优化,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优化,达到整体提高的教学效率目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及网络资源走进了音乐教学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