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好课离不开精彩的课堂导入。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利用好导入环节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为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创造出更加有利的环境。因此,创立恰当的导入是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下面是笔者应用过的几种导入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一、故事导入,展开思维
讲故事导入新课可以使孩子回忆起生活中的点滴,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荒山前,荒无人烟,这时他们饥渴难耐。孙悟空好不容易弄来一个大西瓜,猪八戒看见后不管不顾的想自己独吞,孙悟空说:‘不准抢,每人分这只西瓜的1/4。’猪八戒说:‘太少,太少了!’孙悟空说:‘那好,我分给你1/5。’猪八戒听了喜笑颜开说:‘还是咱们的猴哥好。’这时唐僧也笑着对孙悟空说:‘悟空,你就别捉弄八戒了。’孙悟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会因此产生不同看法,老师则趁热打铁,用实例验证一下,或者让孩子在小组合作中探讨,证明自己的观点。故事导入法能帮助儿童展开思维,给数学课增加趣味性,让孩子们展开想象,使孩子很自然地进入最好的主动学习状态。但是用这种方法导入,要有针对性,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故事,尤其要短小精悍。
在学习体积这一节知识时,我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熟悉的故事动画入手,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放入小石子水面会上升?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采用数学试验法和小组探究的方式,先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的这个实验,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强调体积的概念。从而引入什么是体积,再通过引导学生争论哪个物体体积大,指出不同的体积单位,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具、模型、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确的认知。本节课的导入环节,不但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孩子们渴求知识的欲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更加的形象具体。
二、生活引思,自主探究
生活中蕴藏着数学知识。若是按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在他们眼里,数学将会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知识,不再是古板无趣的数字。这样,学起来也会感到亲切、真实。因此,教师要适当结合数学课本内容,捕获生活中的数学,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内涵。
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提问:“我们之前是用什么方式来求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同学们运用已有的知识会答道:“拼摆、数面积单位的形式。”于是老师可以编排一段小视频,将孩子身边的长方形正方形拍下来,汇集到一起,其中包括操场的面积,然后发问:“我们如何求出操场的面积呢?”孩子们自然而然的会产生一种共鸣,用拼摆面积单位的方法太麻烦了,于是教师顺水推舟引出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孩子们带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欲望去探究新课,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热情度,有这样探究出来新知孩子们会更有成就感,并且从中找到乐趣。
在教授吨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为什么用“千克”来给老师体重做单位?为什么不用“克”呢?教师接着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老师接着提问:蓝鲸的质量是60000千克,这个数字太大了,不方便读出和记载,我们能不能将之简化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这样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了问题,带着要想解决问题的冲动去自主探究,想研究出更加简便的方法,让学习事半功倍。
如在教授“三角形”这一知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班级有把椅子坏了,左右摇晃,谁能帮忙修一修,怎么自能?”同学们思考片刻,有的就会想到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决这一问题。课下,让孩子亲身体验,修一修椅子。通过这样一个过程, 让孩子体验数学活动亲自动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增强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再如,四年级在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以不借助书中例题,本人曾经借助孩子们大课间的活动照片,让他们来统计一下跳绳的有多少人、踢毽子的有多少人等等,孩子们自然而然的会思考怎么记录会更加简捷方便呢?导入新课。
三、游戏导入,激发活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游戏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从而建立自信。孩子天生爱玩儿,在教授“加减混合运算”时,上课伊始老师询问:“小朋友喜欢白鸽吗?今天飞来了好多小白鸽,想不想看呀?”“想看!”气氛立刻升起。教师可出示做好的幻灯片,上面是加减混合运算习题,找同学答题,点击到正确答案就会有一只白鸽飞出。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在游戏中进入到本堂课的学习重点。一年级教学数数时,可以先让孩子一起背儿歌,一边唱一边跳,孩子们有了热身,情绪高涨,这节课必会高效。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择不同的游戏。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的能动性差,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尚未养成,导入的设计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导入具有一定的原则,首先它必须具备吸引力孩子注意力的功效,孩子才会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否则只得老师唱独角戏。其次还须具备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才会激发出想去学习这节课的动力,久而久之才会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五彩缤纷,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出发点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兴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吃透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创设出积极有效的,富有趣味性的课前导入,既培养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带来了乐趣,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标,让导入真正发挥出“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故事导入,展开思维
讲故事导入新课可以使孩子回忆起生活中的点滴,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荒山前,荒无人烟,这时他们饥渴难耐。孙悟空好不容易弄来一个大西瓜,猪八戒看见后不管不顾的想自己独吞,孙悟空说:‘不准抢,每人分这只西瓜的1/4。’猪八戒说:‘太少,太少了!’孙悟空说:‘那好,我分给你1/5。’猪八戒听了喜笑颜开说:‘还是咱们的猴哥好。’这时唐僧也笑着对孙悟空说:‘悟空,你就别捉弄八戒了。’孙悟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会因此产生不同看法,老师则趁热打铁,用实例验证一下,或者让孩子在小组合作中探讨,证明自己的观点。故事导入法能帮助儿童展开思维,给数学课增加趣味性,让孩子们展开想象,使孩子很自然地进入最好的主动学习状态。但是用这种方法导入,要有针对性,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故事,尤其要短小精悍。
在学习体积这一节知识时,我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熟悉的故事动画入手,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放入小石子水面会上升?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采用数学试验法和小组探究的方式,先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的这个实验,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强调体积的概念。从而引入什么是体积,再通过引导学生争论哪个物体体积大,指出不同的体积单位,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具、模型、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确的认知。本节课的导入环节,不但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孩子们渴求知识的欲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更加的形象具体。
二、生活引思,自主探究
生活中蕴藏着数学知识。若是按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在他们眼里,数学将会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知识,不再是古板无趣的数字。这样,学起来也会感到亲切、真实。因此,教师要适当结合数学课本内容,捕获生活中的数学,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内涵。
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提问:“我们之前是用什么方式来求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同学们运用已有的知识会答道:“拼摆、数面积单位的形式。”于是老师可以编排一段小视频,将孩子身边的长方形正方形拍下来,汇集到一起,其中包括操场的面积,然后发问:“我们如何求出操场的面积呢?”孩子们自然而然的会产生一种共鸣,用拼摆面积单位的方法太麻烦了,于是教师顺水推舟引出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孩子们带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欲望去探究新课,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热情度,有这样探究出来新知孩子们会更有成就感,并且从中找到乐趣。
在教授吨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为什么用“千克”来给老师体重做单位?为什么不用“克”呢?教师接着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老师接着提问:蓝鲸的质量是60000千克,这个数字太大了,不方便读出和记载,我们能不能将之简化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这样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了问题,带着要想解决问题的冲动去自主探究,想研究出更加简便的方法,让学习事半功倍。
如在教授“三角形”这一知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班级有把椅子坏了,左右摇晃,谁能帮忙修一修,怎么自能?”同学们思考片刻,有的就会想到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决这一问题。课下,让孩子亲身体验,修一修椅子。通过这样一个过程, 让孩子体验数学活动亲自动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增强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再如,四年级在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以不借助书中例题,本人曾经借助孩子们大课间的活动照片,让他们来统计一下跳绳的有多少人、踢毽子的有多少人等等,孩子们自然而然的会思考怎么记录会更加简捷方便呢?导入新课。
三、游戏导入,激发活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游戏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从而建立自信。孩子天生爱玩儿,在教授“加减混合运算”时,上课伊始老师询问:“小朋友喜欢白鸽吗?今天飞来了好多小白鸽,想不想看呀?”“想看!”气氛立刻升起。教师可出示做好的幻灯片,上面是加减混合运算习题,找同学答题,点击到正确答案就会有一只白鸽飞出。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在游戏中进入到本堂课的学习重点。一年级教学数数时,可以先让孩子一起背儿歌,一边唱一边跳,孩子们有了热身,情绪高涨,这节课必会高效。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择不同的游戏。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的能动性差,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尚未养成,导入的设计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导入具有一定的原则,首先它必须具备吸引力孩子注意力的功效,孩子才会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否则只得老师唱独角戏。其次还须具备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才会激发出想去学习这节课的动力,久而久之才会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五彩缤纷,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出发点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兴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吃透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创设出积极有效的,富有趣味性的课前导入,既培养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带来了乐趣,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标,让导入真正发挥出“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