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要不断地发现、纠正、解决班级和学生存在的问题。
当班主任发现班级、学生存在某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去解决。“面”即通过在全班中教育、引导以修正和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点”即找相关的学生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找学生单独谈心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是面向全班同学进行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这里所说的“问题学生”,是指行为习惯偏离了正常的行为轨道,出现了经常迟到、不写作业、上课无精打采甚至伏桌睡觉等不良倾向的学生。
发现了这些问题,班主任最好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问题学生”为什么迟到、为什么不写作业、为什么上课睡觉,更不能没弄清楚事情的原因就不分青红皂白的责备或批评。这个时候,需要的是面对面、一对一的个别谈心。
那么,找“问题学生”面对面、一对一的个别谈心,从何谈起?
有的班主任开门见山,开口就问:为什么迟到?为什么不交作业?为什么伏桌睡觉?
有的班主任也开门见山,直接说我观察发现你最近上课迟到、不交作业、上课伏桌,这样做怎么怎么的不好,不应该。
有的班主任则抑制不住内心的怒火,把学生找出来就是一味的指责,指责他的行为给班级、给同学、给老师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各式各样的谈心方式,结果肯定也是各式各样。
我认为,跟“学生问题”谈话是要讲步骤和技巧的。
这个谈话,我走三个步骤。
第一步,表明意图。
高中生是有思想的,“问题学生”他自己的行为他自己比谁都清楚,他知道班主任会发现他的问题,他知道班主任肯定会找他,他知道做被主任批评教育的心理准备,他知道如果班主任责备和批评该如何应对。
所以,一开始谈话的时候,班主任最好要表明自己的意图,也就是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发自内心地告诉学生,让他感受到班主任和他谈心不是跟他过不去,不是为了揭他的短让他难堪,而是对他的关爱,是对他的特别爱护,是想帮助他。
表明自己的意图,可以消除学生内心的恐惧和敌对情绪,使学生感觉到班主任是和自己同一阵营同一战壕的,也就是俗话说的“大家是一伙的”,班主任没有恶意,班主任是自己人不是自己的敌人。这就为师生的谈话创造了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可能打开他的心扉说心理话,你才能走进去,听到他的真心话。相反,你会听不到什么,或者你听到的是假话,或者会使谈心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出现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这样,你的谈话就毫无意义甚至不如不谈了。
有的时候,班主任表明了意图,学生还是不愿意说出心里话,不愿意谈事情的原因,我认为,这时班主任就应该果断地结束谈话,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另找机会再聊,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缓冲的机会,因为,教育需要反复,需要耐心。
第二步,用心聆听。
当学生放下戒备心理打开心扉跟班主任说实情的时候,不管学生说出的事情是大是小,是严重还是不严重,即使学生所说的事情在你眼中是一件芝麻小事,班主任都要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受,设身处地,把学生说出的事情当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大事”一样去对待,跟学生一起难过一起开心,学生就会发现他的心事得到班主任的认同和认可,他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让他难过,就算发生在班主任身上班主任也会一样的难过,让学生获得认同感。
这样做不是对学生所说的全盘接受和认同,不是让学生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而是通过对学生的认同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得到认同,才会源源不断的把实情一五一十的说出来。如果你否定他的说法,或者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或者表露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或者随便说学生小题大做,他就不会再往下告诉你实情了。
第三步,提出建议。
学生打开心扉,班主任了解了“问题学生”真正的问题,知道了导致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并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信任,这时候,班主任就要千方百计给学生指路。
先是指出学生所说的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成立的,指导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然后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环节要有事实案例。用什么样的案例?
一是班主任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案例。我经常会说自己的经历,或说身边的事情,或说所见所闻等,用发生在我身上的、我身边的、我见过的、我听说的跟学生这个事情相似的正面的案例、反面的案例,告知学生班主任在类似的事情上是怎么看怎么处理的,为什么不那样看不那样处理。用更贴近学生的情况更接地气的案例来启发学生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为什么首先是用班主任自身的的事情来作为例子,因为作为教育者举自己的亲身例子,学生会认为:班主任都能做得到,我也应该能做到。更有说服力,更具有榜样的力量,更能让学生信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具有操作性。
二是本班同学、本校同学发生过此类事情的例子。因为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他能亲身感受到,具有很强的触动性。
三是学生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亲人的例子,或是学生村里的、镇上的、县里的的人和事。用学生的亲人做案例,把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与他目前的问题紧紧联系起来,打的是“亲情牌”,利用亲情关系打动学生,引导他向积极向上的亲人看齐。
这一步,原则是想尽一切办法从最贴近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来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事例很关键,远比大道理有用。有了事例,学生就比较容易领悟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步,有先有后,顺序不能颠倒。
第一步是向学生抛出“橄榄枝”,表明用意。若一次谈心不能让学生接受,必须多次走进学生,多次表现出好意。只有当学生真心的领会班主任的好意才能进行到第二步;只有第一步解决了,第二步你所听到学生的话才是真话;只有在第二步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信任,你在第三步所提出的指导意见和处理方法学生才会心悦诚服的接受;只有学生采纳了,你的本次谈话教育才真正的起作用。也就是说,在这三步中,必须要在前一步真正得到解决才能采取下一步,若一次不能解决可以采取多次谈话,直到这一步得到解决了才能进行下一步。
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有耐心,有等待,才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认为:说班级没有问题、学生没有问题的班主任不是好班主任;善于发现班级问题、学生问题,并乐于解决问题的班主任是有责任心的班主任,也是更有智慧的班主任。
教无定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和“问题学生”的谈心,没有固定的方法,以上所谈,是笔者的经历罢了。
当班主任发现班级、学生存在某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去解决。“面”即通过在全班中教育、引导以修正和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点”即找相关的学生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找学生单独谈心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是面向全班同学进行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这里所说的“问题学生”,是指行为习惯偏离了正常的行为轨道,出现了经常迟到、不写作业、上课无精打采甚至伏桌睡觉等不良倾向的学生。
发现了这些问题,班主任最好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问题学生”为什么迟到、为什么不写作业、为什么上课睡觉,更不能没弄清楚事情的原因就不分青红皂白的责备或批评。这个时候,需要的是面对面、一对一的个别谈心。
那么,找“问题学生”面对面、一对一的个别谈心,从何谈起?
有的班主任开门见山,开口就问:为什么迟到?为什么不交作业?为什么伏桌睡觉?
有的班主任也开门见山,直接说我观察发现你最近上课迟到、不交作业、上课伏桌,这样做怎么怎么的不好,不应该。
有的班主任则抑制不住内心的怒火,把学生找出来就是一味的指责,指责他的行为给班级、给同学、给老师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各式各样的谈心方式,结果肯定也是各式各样。
我认为,跟“学生问题”谈话是要讲步骤和技巧的。
这个谈话,我走三个步骤。
第一步,表明意图。
高中生是有思想的,“问题学生”他自己的行为他自己比谁都清楚,他知道班主任会发现他的问题,他知道班主任肯定会找他,他知道做被主任批评教育的心理准备,他知道如果班主任责备和批评该如何应对。
所以,一开始谈话的时候,班主任最好要表明自己的意图,也就是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发自内心地告诉学生,让他感受到班主任和他谈心不是跟他过不去,不是为了揭他的短让他难堪,而是对他的关爱,是对他的特别爱护,是想帮助他。
表明自己的意图,可以消除学生内心的恐惧和敌对情绪,使学生感觉到班主任是和自己同一阵营同一战壕的,也就是俗话说的“大家是一伙的”,班主任没有恶意,班主任是自己人不是自己的敌人。这就为师生的谈话创造了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可能打开他的心扉说心理话,你才能走进去,听到他的真心话。相反,你会听不到什么,或者你听到的是假话,或者会使谈心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出现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这样,你的谈话就毫无意义甚至不如不谈了。
有的时候,班主任表明了意图,学生还是不愿意说出心里话,不愿意谈事情的原因,我认为,这时班主任就应该果断地结束谈话,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另找机会再聊,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缓冲的机会,因为,教育需要反复,需要耐心。
第二步,用心聆听。
当学生放下戒备心理打开心扉跟班主任说实情的时候,不管学生说出的事情是大是小,是严重还是不严重,即使学生所说的事情在你眼中是一件芝麻小事,班主任都要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受,设身处地,把学生说出的事情当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大事”一样去对待,跟学生一起难过一起开心,学生就会发现他的心事得到班主任的认同和认可,他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让他难过,就算发生在班主任身上班主任也会一样的难过,让学生获得认同感。
这样做不是对学生所说的全盘接受和认同,不是让学生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而是通过对学生的认同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得到认同,才会源源不断的把实情一五一十的说出来。如果你否定他的说法,或者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或者表露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或者随便说学生小题大做,他就不会再往下告诉你实情了。
第三步,提出建议。
学生打开心扉,班主任了解了“问题学生”真正的问题,知道了导致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并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信任,这时候,班主任就要千方百计给学生指路。
先是指出学生所说的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成立的,指导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然后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环节要有事实案例。用什么样的案例?
一是班主任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案例。我经常会说自己的经历,或说身边的事情,或说所见所闻等,用发生在我身上的、我身边的、我见过的、我听说的跟学生这个事情相似的正面的案例、反面的案例,告知学生班主任在类似的事情上是怎么看怎么处理的,为什么不那样看不那样处理。用更贴近学生的情况更接地气的案例来启发学生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为什么首先是用班主任自身的的事情来作为例子,因为作为教育者举自己的亲身例子,学生会认为:班主任都能做得到,我也应该能做到。更有说服力,更具有榜样的力量,更能让学生信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具有操作性。
二是本班同学、本校同学发生过此类事情的例子。因为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他能亲身感受到,具有很强的触动性。
三是学生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亲人的例子,或是学生村里的、镇上的、县里的的人和事。用学生的亲人做案例,把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与他目前的问题紧紧联系起来,打的是“亲情牌”,利用亲情关系打动学生,引导他向积极向上的亲人看齐。
这一步,原则是想尽一切办法从最贴近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来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事例很关键,远比大道理有用。有了事例,学生就比较容易领悟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步,有先有后,顺序不能颠倒。
第一步是向学生抛出“橄榄枝”,表明用意。若一次谈心不能让学生接受,必须多次走进学生,多次表现出好意。只有当学生真心的领会班主任的好意才能进行到第二步;只有第一步解决了,第二步你所听到学生的话才是真话;只有在第二步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信任,你在第三步所提出的指导意见和处理方法学生才会心悦诚服的接受;只有学生采纳了,你的本次谈话教育才真正的起作用。也就是说,在这三步中,必须要在前一步真正得到解决才能采取下一步,若一次不能解决可以采取多次谈话,直到这一步得到解决了才能进行下一步。
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有耐心,有等待,才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认为:说班级没有问题、学生没有问题的班主任不是好班主任;善于发现班级问题、学生问题,并乐于解决问题的班主任是有责任心的班主任,也是更有智慧的班主任。
教无定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和“问题学生”的谈心,没有固定的方法,以上所谈,是笔者的经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