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再现】在小班语言《七彩象》活动中,教师边放课件边讲故事并按故事情节向幼儿进行了提问,然后教师说“现在我们戴上头饰来表演了”,并一一出示头饰让幼儿说“这是谁?谁愿意做小猫?”再以此法逐一请幼儿扮演其他角色,并将头饰戴在幼儿头上。准备就绪,表演开始了,但幼儿看着别人的头饰,听着教师的场景叙述,并没有在需要他所扮演角色的时候出场或说出对话。于是,老师就问“小象在哪里呀?它怎么说的呀?”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指着他人说“***是小狗”“**是小象”……在互相提醒下才知道自己是谁,孩子象个小机器人似,尴尬地被老师推向前,表演活动勉强进行着,下面观众倒也蛮清楚谁是什么角色。
整个表演老师很忙,讲得口干舌燥,表演者却那么木然,原本应该是处于好模仿阶段孩子的激动时间,似乎成了老师的独角戏。
【现象简析】由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小班孩子在本次故事角色表演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角色身份不清:二是角色互动不会:三是角色意识不强
【现象成因】本次故事角色表演的失败,原因不在孩子,而是在教师,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违背学习规律而操之过急。二是追求表演过程而高控制指导。三是角色标识他视而不能自知。
在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为孩子提供的角色标识——头饰,在本次表演中是给他人看的,孩子自己看不到。而教师提供头饰的本意是让孩子通过头饰了解自己的角色身份,但由于在头上,孩子只能看到别人代表角色身份的头饰标识,因此此头饰只有他视的功能。
【适宜策略】
一、充分了解内容为前提
故事表演的基础是内容的理解和了解,虽说小班幼儿的表演突出的应该是游戏性,但作为语言学习的手段之一,想表演还是要让孩子能充分地了解内容、掌握主要的对话或对话语言结构,这样孩子在参与表演时,才不显得顾此失彼。因此,我们觉得在小班故事教学的第一教时是不适合作故事的整体表演,但可进行故事部分对话、模仿动作的学习、创编等。
二、分步实施表演是关键
1、集体表演为铺垫。这种形式既是故事教学内容学习的需要,也是为后面的表演作铺垫,可以让孩子相互学习故事中的对话、表演的动作和表情等,让孩子对故事情节、角色特性、主要对话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2、部分表演作引领。这是类似于小组示范的形式,教师可以请几位孩子来扮演不同的角色,主要角色可以是能力稍强的孩子担任,陈述部分可以是教师或其他人一起来完成。
在部分表演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导入角色分配的形式、表演材料的准备等提示、要求。示范后,教师一定要引导演员、观众评价表演,让所有的孩子关注到故事表演的要点。
3、个别表演于游戏。故事表演当然希望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最好每位孩子能扮演一个角色演一演,但由于时间问题,教师不可能让每位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个别扮演的表演,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时间让孩子来演一演。在这阶段,我们对孩子表演的要求不能是故事内容的立体再版,而应该关注孩子表演时的表现性、愉悦性,即是游戏的情感体验。
此部分的表演如果教师关注的是表演动作、表情等,则可以播放故事表演的录音。当孩子表演了一阶段后,教师就可以放只有背景音乐和陈述部分的录音,让孩子自主对话表演。
三、角色标识佩戴要适位
1、自主选择,明确角色。尊重孩子、自主选择,是增进孩子角色意识的关键。孩子自主选择角色的过程,就是将自己与故事角色相对应匹配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对此角色认同或合为一体的过程。因此,自主选择角色,可以让孩子明确扮演的角色,避免表演中被扮演引起的不明身份、不知所然现象。
2、合理佩放,标识共视。在孩子的角色表演中,为方便观众辨识角色、增加表演的气氛,总会提供一些角色标识等。同样,角色标识也能让表演者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提高表演的兴趣。我们觉得,对于小班孩子,可以做些臂饰、指饰或场景,具有表演者、观众都能看到的效果,即既让他人知道谁扮演的是哪个角色,表演者则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角色。在小班,尽量不要用头饰胸饰等只具他视功能的角色标识佩戴方式。
角色标识的放置,我们可以在故事表演之前请孩子讨论、尝试“怎样才能让自己和他人都能一目了然”,并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标识的放置适宜性。
3、灵活提供,方便操作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在为孩子提供角色标识时,要考虑到方便孩子自己操作。我们可做臂饰腕饰,并用刺毛条连接,孩子一个拉合动作就能完成;臂饰腕饰也可用皮筋连接,孩子一撸就上去了;我们也可做些指饰、在袖管裤管等部位贴些颜色标识,还可直接让孩子拿上故事中角色标志性的道具表明身份。
整个表演老师很忙,讲得口干舌燥,表演者却那么木然,原本应该是处于好模仿阶段孩子的激动时间,似乎成了老师的独角戏。
【现象简析】由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小班孩子在本次故事角色表演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角色身份不清:二是角色互动不会:三是角色意识不强
【现象成因】本次故事角色表演的失败,原因不在孩子,而是在教师,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违背学习规律而操之过急。二是追求表演过程而高控制指导。三是角色标识他视而不能自知。
在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为孩子提供的角色标识——头饰,在本次表演中是给他人看的,孩子自己看不到。而教师提供头饰的本意是让孩子通过头饰了解自己的角色身份,但由于在头上,孩子只能看到别人代表角色身份的头饰标识,因此此头饰只有他视的功能。
【适宜策略】
一、充分了解内容为前提
故事表演的基础是内容的理解和了解,虽说小班幼儿的表演突出的应该是游戏性,但作为语言学习的手段之一,想表演还是要让孩子能充分地了解内容、掌握主要的对话或对话语言结构,这样孩子在参与表演时,才不显得顾此失彼。因此,我们觉得在小班故事教学的第一教时是不适合作故事的整体表演,但可进行故事部分对话、模仿动作的学习、创编等。
二、分步实施表演是关键
1、集体表演为铺垫。这种形式既是故事教学内容学习的需要,也是为后面的表演作铺垫,可以让孩子相互学习故事中的对话、表演的动作和表情等,让孩子对故事情节、角色特性、主要对话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2、部分表演作引领。这是类似于小组示范的形式,教师可以请几位孩子来扮演不同的角色,主要角色可以是能力稍强的孩子担任,陈述部分可以是教师或其他人一起来完成。
在部分表演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导入角色分配的形式、表演材料的准备等提示、要求。示范后,教师一定要引导演员、观众评价表演,让所有的孩子关注到故事表演的要点。
3、个别表演于游戏。故事表演当然希望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最好每位孩子能扮演一个角色演一演,但由于时间问题,教师不可能让每位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个别扮演的表演,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时间让孩子来演一演。在这阶段,我们对孩子表演的要求不能是故事内容的立体再版,而应该关注孩子表演时的表现性、愉悦性,即是游戏的情感体验。
此部分的表演如果教师关注的是表演动作、表情等,则可以播放故事表演的录音。当孩子表演了一阶段后,教师就可以放只有背景音乐和陈述部分的录音,让孩子自主对话表演。
三、角色标识佩戴要适位
1、自主选择,明确角色。尊重孩子、自主选择,是增进孩子角色意识的关键。孩子自主选择角色的过程,就是将自己与故事角色相对应匹配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对此角色认同或合为一体的过程。因此,自主选择角色,可以让孩子明确扮演的角色,避免表演中被扮演引起的不明身份、不知所然现象。
2、合理佩放,标识共视。在孩子的角色表演中,为方便观众辨识角色、增加表演的气氛,总会提供一些角色标识等。同样,角色标识也能让表演者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提高表演的兴趣。我们觉得,对于小班孩子,可以做些臂饰、指饰或场景,具有表演者、观众都能看到的效果,即既让他人知道谁扮演的是哪个角色,表演者则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角色。在小班,尽量不要用头饰胸饰等只具他视功能的角色标识佩戴方式。
角色标识的放置,我们可以在故事表演之前请孩子讨论、尝试“怎样才能让自己和他人都能一目了然”,并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标识的放置适宜性。
3、灵活提供,方便操作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在为孩子提供角色标识时,要考虑到方便孩子自己操作。我们可做臂饰腕饰,并用刺毛条连接,孩子一个拉合动作就能完成;臂饰腕饰也可用皮筋连接,孩子一撸就上去了;我们也可做些指饰、在袖管裤管等部位贴些颜色标识,还可直接让孩子拿上故事中角色标志性的道具表明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