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质丰裕,人们越发珍重生命的质量,健身俨然成为社会公众共识与行动。随着肢体舞动,人们尽情地释放来自身体与心灵的疲惫,那种大汗淋漓后久违的畅然,让人动容、让人欣慰、让人鼓舞。反思我们目前的科学教育,教师观念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农村科学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也关系到农村学生的科学志趣与素养能否得到有效的熏养。在目前教育提倡高效的背景下,顺应时势,科学教育的合理健身便尤为重要。
一、心里有孩子比教学更重要
每每参加科学教育的什么重要活动,总为发达地区师生们的精彩表现而顿足暗叹,我常常想:是我们的老师能力愚拙?还是我们的学生慧不及人?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折形状》一课,在实验材料上很多教师一般都会用A4或16K复印纸为载体开展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探究活动。一次新教师区域同课异构交流活动中,导入环节一教师提供某个较轻的重物让学生想办法去支撑它,然后动手实践,通过现象去比较发现形状对承受力的影响;一教师则提供各种形状的纸模型,让学生去猜想、交流、实践、发现形状不同承受力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产生新思考,继续探究的欲望等。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教学设计,我们都可以看到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场景。究其原因,一是平时农村科学实验教学开设率不高,孩子有着强烈的渴望;二是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但我们在学生研究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不同形状是否对承受力影响的实验时发现,学生制作的纸模型测试下来的结果相差不大,且圆柱也不突出,不足以说明棱柱的承受力与棱数有关,最后二位教师更多的只是通过貌似活力的课堂输入了科学结论。相信他们当时也在困惑:是前人研究的结论有误?还是科学探究材料的结构性出了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问题我想不是偶然,相信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纠结:一节课下来,没有整个丁丑寅卯出来总觉得说不过去,特别是现在质量调研的评价方式还没有完善的时候,更多的还是透过知识的掌握或规范的实验操作来认定,对于科学教学三维目标框架下我们顾此失彼的做法都是欠合理的。怎么办?我想,当我们面对这些可爱的孩子,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科学教学,就不应在真空世界里假设,更应该身临其境才能一览众山小。“纸—改变形状—承受力的变化”,但凡认真去做过的教师都不难发现看似过程简单,教师事前是否做回学生亲手实践,都对教师能否智慧地处理教学至关重要。课后我直接用16K纸、A4纸折好形状测试,又改用A4纸对拆取半利用,多次比较后发现后者更具结构性,且教师带着问题先行探究而不是抱着标准答案等待学生实验来附和应证,才能真正知道孩子学习的“壳”卡在了什么位置,他需要你什么帮助或者你怎么才能带他们走出探究的困境。
教师要多一些本身的实践,捧着一本书(一堆知识)前来不如捧着一颗真心走进孩子,再做一回孩子,这个过程,多多益善。
二、素养提升比成绩更重要
从自然大纲到科学标准的改变,我们看到了国家对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视,但现实也让我们深深地困惑。从2013年始,我所了解的地区将科学调研纳入了课程质量监控项目,相信各方面的初衷是好的,但在绩效考核的今天,量化质量的指标依然主要靠的是分数。为了能在全县市区域领先,很多的学校、教师不甘落后开始参照主学科应试策略,调研前提纲讲义轮番上阵,其结果学生叫苦之余“皆大欢喜”。然而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最后只会带来弊大于利的后果。
一次,一个平时很优秀的孩子问我“老师,我的优秀和那些平时不好好学却也考了优秀的同学比一样嗎?”朴实的童言让我深深地自省。科学教育焉能如此?科学教育“为什么考?”“考什么?”、“用什么方式考?”,这个不思考清楚,就无法真正去关注孩子的科学素养养成教育。
如某校一教师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理念,在科学素养测试中出了三题:
1、本学期你做了几次实验?说说你最喜欢的一次实验。
2、这学期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3、你对科学学习有什么好的建议?
卷面交上来,各抒己见,与其说这是学期的质量调研更像是教之前的问卷调查更合适。倒不如用学过的知识与能力去尝试探究一个新现象新问题更实在。
我们要让孩子们通过我们传递的正能量、正效应,让孩子们在科学中学会继承和发展科学认识,有自己的观察思考,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最真实的科学发现,提升科学学习的志趣,对于不能足以彰显学生能力发展的无效测试还是少点或不要的好。
在学生的科学思维或思想的成长发展中,过程的意义不容忽视,作为从事科学教育的我们必须有所担当,有所取舍。沉下心,蹲下身子,我们便不难看到没有哪一种教育不是经历修枝剪叶、培土加肥,就像舞蹈,美丽的舞姿总能令人驻足陶醉,究其背后必有你我不可见但他人确为之的付出。
【作者单位: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江苏】
一、心里有孩子比教学更重要
每每参加科学教育的什么重要活动,总为发达地区师生们的精彩表现而顿足暗叹,我常常想:是我们的老师能力愚拙?还是我们的学生慧不及人?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折形状》一课,在实验材料上很多教师一般都会用A4或16K复印纸为载体开展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探究活动。一次新教师区域同课异构交流活动中,导入环节一教师提供某个较轻的重物让学生想办法去支撑它,然后动手实践,通过现象去比较发现形状对承受力的影响;一教师则提供各种形状的纸模型,让学生去猜想、交流、实践、发现形状不同承受力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产生新思考,继续探究的欲望等。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教学设计,我们都可以看到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场景。究其原因,一是平时农村科学实验教学开设率不高,孩子有着强烈的渴望;二是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但我们在学生研究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不同形状是否对承受力影响的实验时发现,学生制作的纸模型测试下来的结果相差不大,且圆柱也不突出,不足以说明棱柱的承受力与棱数有关,最后二位教师更多的只是通过貌似活力的课堂输入了科学结论。相信他们当时也在困惑:是前人研究的结论有误?还是科学探究材料的结构性出了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问题我想不是偶然,相信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纠结:一节课下来,没有整个丁丑寅卯出来总觉得说不过去,特别是现在质量调研的评价方式还没有完善的时候,更多的还是透过知识的掌握或规范的实验操作来认定,对于科学教学三维目标框架下我们顾此失彼的做法都是欠合理的。怎么办?我想,当我们面对这些可爱的孩子,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科学教学,就不应在真空世界里假设,更应该身临其境才能一览众山小。“纸—改变形状—承受力的变化”,但凡认真去做过的教师都不难发现看似过程简单,教师事前是否做回学生亲手实践,都对教师能否智慧地处理教学至关重要。课后我直接用16K纸、A4纸折好形状测试,又改用A4纸对拆取半利用,多次比较后发现后者更具结构性,且教师带着问题先行探究而不是抱着标准答案等待学生实验来附和应证,才能真正知道孩子学习的“壳”卡在了什么位置,他需要你什么帮助或者你怎么才能带他们走出探究的困境。
教师要多一些本身的实践,捧着一本书(一堆知识)前来不如捧着一颗真心走进孩子,再做一回孩子,这个过程,多多益善。
二、素养提升比成绩更重要
从自然大纲到科学标准的改变,我们看到了国家对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视,但现实也让我们深深地困惑。从2013年始,我所了解的地区将科学调研纳入了课程质量监控项目,相信各方面的初衷是好的,但在绩效考核的今天,量化质量的指标依然主要靠的是分数。为了能在全县市区域领先,很多的学校、教师不甘落后开始参照主学科应试策略,调研前提纲讲义轮番上阵,其结果学生叫苦之余“皆大欢喜”。然而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最后只会带来弊大于利的后果。
一次,一个平时很优秀的孩子问我“老师,我的优秀和那些平时不好好学却也考了优秀的同学比一样嗎?”朴实的童言让我深深地自省。科学教育焉能如此?科学教育“为什么考?”“考什么?”、“用什么方式考?”,这个不思考清楚,就无法真正去关注孩子的科学素养养成教育。
如某校一教师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理念,在科学素养测试中出了三题:
1、本学期你做了几次实验?说说你最喜欢的一次实验。
2、这学期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3、你对科学学习有什么好的建议?
卷面交上来,各抒己见,与其说这是学期的质量调研更像是教之前的问卷调查更合适。倒不如用学过的知识与能力去尝试探究一个新现象新问题更实在。
我们要让孩子们通过我们传递的正能量、正效应,让孩子们在科学中学会继承和发展科学认识,有自己的观察思考,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最真实的科学发现,提升科学学习的志趣,对于不能足以彰显学生能力发展的无效测试还是少点或不要的好。
在学生的科学思维或思想的成长发展中,过程的意义不容忽视,作为从事科学教育的我们必须有所担当,有所取舍。沉下心,蹲下身子,我们便不难看到没有哪一种教育不是经历修枝剪叶、培土加肥,就像舞蹈,美丽的舞姿总能令人驻足陶醉,究其背后必有你我不可见但他人确为之的付出。
【作者单位: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