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观与文化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的童年经历
  1.1 家庭
  我在一个非常宽松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父母从小就对我非常疼爱,他们不希望我受到一点伤害。因此,他们习惯性地为我铲除所有障碍,使我能够几乎在不受挫折的情况下成长。这种看似疼爱的做法,实际上给我带来很多性格方面的缺陷。首先,这使得我思想比较单纯,像是被养在温里的花朵,对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很多时候不敢于、不愿意去接受一些社会阴暗面的东西,这就造就了我性格中不坚强的一面。当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时候缺少独立面对与解决的能力。另一方面,自由的环境使我的性格里又多了宽容的一面,对很多人和事不会苛求。
  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在升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实际上择校的工作基本上都是由父母来为我们完成的。即便我们获得了自主权,很多时候我们也倾向让父母来做决定,因为我们缺乏独立做决定的能力。我想这正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弊端,从小父母包办代替式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从而缺乏自主能力。
  1.2 学校
  我认为,童年时期的教育应该是在初中以前,在这期间,可能是因为搬家的缘故,我转了3次学。在我所在的城市里,这几所学校都是课外活动、素质教育发展的比较好的模范学校,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唯分是从”的状况。即便是小学,也会把全年级所有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按总分排名,然后公布。在童年时期,孩子的价值观,判断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学校的这一做法潜意识里给孩子心里“学习中,什么最重要?”这一问题带来了答案。
  在我上学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区分好学生和坏学生,并将我们区别开来看待。“好”学生犯了错误是可以原谅的,而“坏”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则将被严厉批评。如果时间来不及,有的老师只会批改前30名的学生的作业或者试卷。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公平的,所有的同学来到学校里受教育,理应享受到相同的教学资源,不应有差别。而老师的“有色眼镜”会造成恶性循环,更加导致两极分化。并且对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等产生消极的影响。
  2 从我的童年经历透视中国人的儿童观与文化
  2.1 关注多于尊重
  在儿童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儿童的地位逐渐提高,人们逐步意识到儿童是弱势群体,是一类需要保护的对象。科林特恩布尔曾提出五个他认为是普遍的人生阶段。其中孩童时期的标志是依靠他人,并迅速把握文化的各个范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一直被奉为圭臬,当代社会,儿童更是家庭的中心、社会的中心。但是我认为,关注不等于尊重。虽然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儿童,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民主与平等。家庭生活中,很多中国父母习惯性地溺爱孩子,主观上愿意为孩子包办一切。这首先造成了中国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差,独立思考能力差,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差,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等等。父母主观臆断性地为孩子选择未来的道路,实际上也是缺少对孩子的尊重。学校里,“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在很多地区依然存在,教师不能够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获取知识。一个具有经济支付能力的儿童走进百货,也很难得到售货员的注意。家庭、学校、社会很难平等地对待儿童,交给他们真正的自主权。他们虽然希望保护儿童不受伤害,但却又以某种方式在伤害着他们幼小的自尊心。从这种儿童观透视出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不强硬,不独立,不自主,创造意识弱,民族意识、民族凝聚力弱等方面。
  2.2 儿童教育观的刻板教条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才能逐渐地认识世界。因此,教育观在儿童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中国的教育在很多方面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我们的教育重结果而非过程,重理论而非实践,重共同性而非个体性。我们的儿童教育观是刻板教条的,是不够科学不够正确的。在这样一种儿童教育观的引导下,儿童的思维智力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开发,儿童的潜力禀赋不能得到正确恰当的发展。我们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思维趋向僵化,缺乏敏锐的判断力,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国家思想的进步,文化的发展。
  3 结语
  在这项自传式的研究中,我从家庭和学校两个角度对我的童年经历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性格具有多方面的影响,过分宠爱或过分冷漠都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中国学校的教育虽然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有改善与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弊端与问题。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必然不能最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从以上童年经历中,我总结出中国儿童观的三个问题方面:1对儿童的关注多于尊重。2对儿童仍然存在控制欲望。3对儿童的教育观刻板教条。通过引用的著作,我们足以发现这些问题确实客观存在,并且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整个民族创新意识的缺乏使得我们的文化很难发展。不够独立自主的软弱性使得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意识较弱,而这也会阻碍我们的进步。
  儿童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婴儿在长大并为人父母的过程中具有了独特性,为文化注入新的力量。而儿童观影响着儿童获得这种独特性,对于儿童观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以对我们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做出引导。
  参考文献
  [1][挪威]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其他文献
中国小商品的海洋浙江义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由传统交易方式的农村集贸市场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现代化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义乌的外贸公司也越来越多,他们主要从事商品采购和出口,从而保证货物数量、品质准确无误以及货物及时装运出口,更重要的是把进货成本降至最低限度。但义乌市场在吸引外商增加采购量的同时,也给不法商人从事不正当的贸易行为提供了机会。  一、贸易诈骗产生的根源   一些小型的外贸公司由于资金等问题
偏食行为是指幼儿在进食时,明显表现出抗拒反应,如抗拒吃某类食物,强迫进食时会哭、呕吐,有明显的食量减少,进餐速度很慢,拖延时间等。  矫正方案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目标行为  教师首先要通过向幼儿家长调查和实地观察,全面了解幼儿偏食行为的具体情况。例如幼儿偏食的反应方式,反应特征以及反应程度;偏食的种类以及对偏食种类中常见的几种食物的偏食程序;偏食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教师在与不在情况如
本学期,我又接手新一年级的班主任,说心里话,离开自己一步一步带出来的学生实在有些舍不得。又要从头开始,辛苦不说,难度也越来越大。开学初,我读了一篇文章——《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受益匪浅。于是,我就把这36种习惯作为我培养学生的目标。本学期我主要进行如下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是本学期工作的重点。  一、行为习惯培养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一两天说说
摘要: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目的,取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源于提高民族素质的素质教育这一根本目标。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身边的大事、小事,真正能写好作文。  关键词:能力 作文 感受 提高水平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综合性强,决定了作文训练的难度大。作文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不
摘要: 多媒体技术对化学教学帮助很大,可以使教师在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突破重难点、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等多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化学教学     传统的化学教育主要指化学课堂教学。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板书,以一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与教师的讲解相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幻灯、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及计算机等电化教育技术相继为化学课堂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相互渗透,计算机网络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教学领域。借助网络,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和数字化技术去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在局域网环境下开展windows基础知识教学。  关键词:局域网 windows 数字化  windows基础知识主要包括windows的启动与
【摘要】《新标准》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及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有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去思考和探索,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
一、赞科夫实验教育的主要内容  他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三点,首先赞科夫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教学应该尽可能完成的任务。一般发展即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一个全面的发展。其中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实际操作、抽象思维的能力,非智力因素则包括情绪、求知欲、意志、学习动机等。其次分析教学结构的内部逻辑性。发展的内部结构逻辑具有联系与区别两个特点,不能把发展的内部结构割裂开来看,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人,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串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学生既是对疑惑的发问着也是问题的
虽然学生在小学,还有第七册数学中已经接触了有关几何知识,但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上册三角形全等这一单元内容应该是学生真正学习平面几何的开始阶段。比起前面学习的平行线的性质及点与直线的关系其难度一下子加深了,其表现是图形更复杂化了,推理更加严密了。这一章节内容学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思维的发展。很多老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这一单元内容很容易,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