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幼儿学会使用简单的符号和图像记录身边的事物,能够帮助幼儿学会分析、整理和归纳,让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形成客观的认知,真实地展现自我探索的过程,是幼儿进行自我构建的过程,也是幼儿表达自我的根据。但是,由于大班幼儿的记录内容明显缺乏目的性,形式也比较单一,导致大班幼兒记录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本文从科学活动出发,探讨大班幼儿记录能力的培养措施,帮助幼儿形成科学观念,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框架。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更加注重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班幼儿的思维模式已经开始由具象向抽象转变,在科学活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但是,根据目前的科学活动现状分析,大班幼儿记录的内容没有目的性,记录内容单调乏味,缺乏交流沟通的意识。因此,如何提高大班幼儿的记录能力是目前幼儿教师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之一。
(一)帮助幼儿学会对比不同的结论
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会不断地实践验证,在得出不同的结果后,及时记录可以为幼儿提出疑问提供参考,帮助幼儿对比不同的实验结果。比如,在“水果沉浮”这一科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加入记录环节,让幼儿记录实验中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结果,并将所有幼儿的记录结果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结论之间的差别。为什么有的苹果是浮在水面上,而有的苹果则是沉在水底?让幼儿在对比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为什么都是苹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却不一样?在问题的引导下,幼儿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被有效激发,幼儿能主动探索并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科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帮助幼儿调整自己的认知
幼儿受年龄的限制,在科学活动开始前,会非常活跃地提出很多关于实验结果的猜想。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在科学活动开始之前,让幼儿猜测实验结果,并引导幼儿记录下来,然后让幼儿将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分析结果,幼儿能够直观地看到两个结果之间的差别,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比如,在“水果沉浮”这一科学活动中,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幼儿猜测具体某一种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况,然后让幼儿将猜测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再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也记录在纸上,让幼儿将实验结果与之前猜测的结果进行对比。此时幼儿会发现,自己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并不相同,从而明确自己认知上的错误,意识到科学活动要从实际出发,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实验。
(三)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科学活动中进行记录,不仅可以方便幼儿对比科学实验的结果,调整自己的认知,还能在“猜测结果—记录猜测—实践操作—记录结论—对比结论”这一系列的科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认知态度。比如,幼儿在听了《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童话故事后,会对蝌蚪长大变成青蛙这一现象产生疑惑。因此,教师可以让幼儿在饲养小蝌蚪的过程中,观察小蝌蚪的变化,并且用绘画的方式将这种变化记录下来。通过每天的对比,幼儿看到了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幼儿对这种成长记录产生了更加直观的认知和印象。通过让幼儿观察事物、验证自己的猜测,能够有效激发幼儿观察事物的兴趣,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并记录的问题,再通过观察记录不断培养幼儿对于事物的态度,让幼儿树立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记录的内容
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大部分的记录内容包括记录猜想、结果和活动过程。在科学实验开始前,幼儿会迫不及待地猜想实验的结果,教师可以让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想,让幼儿明确实验的目的,从而提高实验的指向性,保证实践活动的高效性,为猜测结果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对比提供依据。比如,在“乌鸦喝水”这一实验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不同材质的物品,让幼儿猜测不同物品放到水中水位上升的情况,并让幼儿将预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帮助幼儿学会梳理知识经验,为教师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依据。除了记录预测的结果之外,实验过程的记录也十分重要,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记录实验过程,帮助幼儿将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比如,在“乌鸦喝水”的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将实验的过程记录下来,通过一次次记录,为幼儿提供验证预测结果的证据,帮助幼儿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习惯。当实验的结果与预测的结果不同时,幼儿可以在失败中学会正确调整自己的认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科学的方法和态度。
(二)记录的方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最常采用的记录方式一般为判断式记录、绘画式记录和符号式记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选择不同的记录方式。当预测结果和实验结论能够用“是和否”这种答案记录时,则可以选择判断式的记录方式。比如,在“吸铁石可以吸什么?”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制订记录表,在记录表中罗列出不同材质的名称,并且在其后方预留空格的位置,让幼儿以打勾和画叉的方式进行记录;科学实验中的结论大部分都是由幼儿通过实验得到的,但是大部分幼儿只会复述实验的过程,而不会深度挖掘过程中的奥秘。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绘画式的记录方式,让幼儿用图画将实验中的现象记录下来,从而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比如,在“有趣的称”这个实验活动中,幼儿可以将不同的称重方法画下来,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逐步完成从符号到文字的过渡;当幼儿有了初步的记录认知和能力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逐步掌握符号式的记录方法。比如,在“神秘洞”这一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符号将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让幼儿将万花筒、望远镜等形状画出来,并加入一些易识别的符号,用图形加符号的方式完成记录。
这三种记录方式,不仅适用于个人记录,还适用于集体记录,并且三种记录方式的用途和作用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实验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将记录和分享结合起来,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和讲述记录的含义,深化幼儿对记录的意识。通过记录,能够让幼儿学会记什么内容和如何去记,让记录成为幼儿的基本技能,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用问题提高幼儿的记录兴趣
在科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師可以让幼儿将猜想的结论记录下来,为对比实验结果提供依据,用问题引导幼儿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幼儿对记录的兴趣。比如,在“泡茶”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冷水和开水,并提出问题:将茶叶放进冷水和开水中会有怎样的变化?用问题引发幼儿猜测实验结果。然后教师可以让幼儿记录猜测结果,并继续提出问题:冷水中的茶叶是什么样的状态?开水中的茶叶是什么样的状态?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幼儿明确围绕什么结果进行猜测,并让幼儿将猜测结果记录下来。在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测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幼儿:为什么茶叶在冷水中是直的,而在开水中则是弯的?这时,教师可以询问幼儿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教师根据问题向不同的幼儿提问,能够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并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测,提高幼儿对于这一知识的认知程度。教师让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测结果,并鼓励幼儿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让幼儿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帮助幼儿树立科学记录的意识。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教师要正确认识记录在科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水平,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记录方式,以提高幼儿科学记录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大班幼儿的记录往往是没有目的性的。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幼儿将这种无意识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行为,鼓励并赞赏幼儿的记录行为,为幼儿提供展示的平台,提高幼儿记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指导幼儿进行记录。在幼儿记录时,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记录的过程,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记录有价值的内容。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接纳不同的记录方式,肯定幼儿的创造性行为,让幼儿在记录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同时,记录的方式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需求,从幼儿熟悉的方式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记录。最后,教师要鼓励幼儿用属于自己的图像和符号进行记录。由于幼儿还不具备识字、写字的能力,那么图画作为幼儿最熟悉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记录意识和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记录,利用丰富的记录形式让幼儿在不断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提高记录能力。
记录作为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不同的科学实践活动,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以调动幼儿记录的兴趣,让幼儿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记录。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幼儿逐步学会使用简单的图形和符号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让幼儿学会调整自我认知,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高幼儿的记录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幼儿园)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更加注重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班幼儿的思维模式已经开始由具象向抽象转变,在科学活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但是,根据目前的科学活动现状分析,大班幼儿记录的内容没有目的性,记录内容单调乏味,缺乏交流沟通的意识。因此,如何提高大班幼儿的记录能力是目前幼儿教师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之一。
一、记录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
(一)帮助幼儿学会对比不同的结论
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会不断地实践验证,在得出不同的结果后,及时记录可以为幼儿提出疑问提供参考,帮助幼儿对比不同的实验结果。比如,在“水果沉浮”这一科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加入记录环节,让幼儿记录实验中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结果,并将所有幼儿的记录结果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结论之间的差别。为什么有的苹果是浮在水面上,而有的苹果则是沉在水底?让幼儿在对比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为什么都是苹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却不一样?在问题的引导下,幼儿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被有效激发,幼儿能主动探索并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科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帮助幼儿调整自己的认知
幼儿受年龄的限制,在科学活动开始前,会非常活跃地提出很多关于实验结果的猜想。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在科学活动开始之前,让幼儿猜测实验结果,并引导幼儿记录下来,然后让幼儿将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分析结果,幼儿能够直观地看到两个结果之间的差别,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比如,在“水果沉浮”这一科学活动中,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幼儿猜测具体某一种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况,然后让幼儿将猜测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再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也记录在纸上,让幼儿将实验结果与之前猜测的结果进行对比。此时幼儿会发现,自己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并不相同,从而明确自己认知上的错误,意识到科学活动要从实际出发,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实验。
(三)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科学活动中进行记录,不仅可以方便幼儿对比科学实验的结果,调整自己的认知,还能在“猜测结果—记录猜测—实践操作—记录结论—对比结论”这一系列的科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认知态度。比如,幼儿在听了《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童话故事后,会对蝌蚪长大变成青蛙这一现象产生疑惑。因此,教师可以让幼儿在饲养小蝌蚪的过程中,观察小蝌蚪的变化,并且用绘画的方式将这种变化记录下来。通过每天的对比,幼儿看到了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幼儿对这种成长记录产生了更加直观的认知和印象。通过让幼儿观察事物、验证自己的猜测,能够有效激发幼儿观察事物的兴趣,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并记录的问题,再通过观察记录不断培养幼儿对于事物的态度,让幼儿树立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提高大班幼儿科学区记录能力的实践探究
(一)记录的内容
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大部分的记录内容包括记录猜想、结果和活动过程。在科学实验开始前,幼儿会迫不及待地猜想实验的结果,教师可以让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想,让幼儿明确实验的目的,从而提高实验的指向性,保证实践活动的高效性,为猜测结果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对比提供依据。比如,在“乌鸦喝水”这一实验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不同材质的物品,让幼儿猜测不同物品放到水中水位上升的情况,并让幼儿将预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帮助幼儿学会梳理知识经验,为教师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依据。除了记录预测的结果之外,实验过程的记录也十分重要,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记录实验过程,帮助幼儿将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比如,在“乌鸦喝水”的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将实验的过程记录下来,通过一次次记录,为幼儿提供验证预测结果的证据,帮助幼儿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习惯。当实验的结果与预测的结果不同时,幼儿可以在失败中学会正确调整自己的认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科学的方法和态度。
(二)记录的方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最常采用的记录方式一般为判断式记录、绘画式记录和符号式记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选择不同的记录方式。当预测结果和实验结论能够用“是和否”这种答案记录时,则可以选择判断式的记录方式。比如,在“吸铁石可以吸什么?”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制订记录表,在记录表中罗列出不同材质的名称,并且在其后方预留空格的位置,让幼儿以打勾和画叉的方式进行记录;科学实验中的结论大部分都是由幼儿通过实验得到的,但是大部分幼儿只会复述实验的过程,而不会深度挖掘过程中的奥秘。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绘画式的记录方式,让幼儿用图画将实验中的现象记录下来,从而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比如,在“有趣的称”这个实验活动中,幼儿可以将不同的称重方法画下来,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逐步完成从符号到文字的过渡;当幼儿有了初步的记录认知和能力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逐步掌握符号式的记录方法。比如,在“神秘洞”这一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符号将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让幼儿将万花筒、望远镜等形状画出来,并加入一些易识别的符号,用图形加符号的方式完成记录。
这三种记录方式,不仅适用于个人记录,还适用于集体记录,并且三种记录方式的用途和作用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实验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将记录和分享结合起来,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和讲述记录的含义,深化幼儿对记录的意识。通过记录,能够让幼儿学会记什么内容和如何去记,让记录成为幼儿的基本技能,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大班幼儿科学记录能力的策略
(一)用问题提高幼儿的记录兴趣
在科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師可以让幼儿将猜想的结论记录下来,为对比实验结果提供依据,用问题引导幼儿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幼儿对记录的兴趣。比如,在“泡茶”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冷水和开水,并提出问题:将茶叶放进冷水和开水中会有怎样的变化?用问题引发幼儿猜测实验结果。然后教师可以让幼儿记录猜测结果,并继续提出问题:冷水中的茶叶是什么样的状态?开水中的茶叶是什么样的状态?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幼儿明确围绕什么结果进行猜测,并让幼儿将猜测结果记录下来。在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测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幼儿:为什么茶叶在冷水中是直的,而在开水中则是弯的?这时,教师可以询问幼儿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教师根据问题向不同的幼儿提问,能够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并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测,提高幼儿对于这一知识的认知程度。教师让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测结果,并鼓励幼儿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让幼儿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帮助幼儿树立科学记录的意识。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教师要正确认识记录在科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水平,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记录方式,以提高幼儿科学记录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大班幼儿的记录往往是没有目的性的。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幼儿将这种无意识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行为,鼓励并赞赏幼儿的记录行为,为幼儿提供展示的平台,提高幼儿记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指导幼儿进行记录。在幼儿记录时,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记录的过程,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记录有价值的内容。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接纳不同的记录方式,肯定幼儿的创造性行为,让幼儿在记录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同时,记录的方式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需求,从幼儿熟悉的方式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记录。最后,教师要鼓励幼儿用属于自己的图像和符号进行记录。由于幼儿还不具备识字、写字的能力,那么图画作为幼儿最熟悉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记录意识和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记录,利用丰富的记录形式让幼儿在不断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提高记录能力。
记录作为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不同的科学实践活动,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以调动幼儿记录的兴趣,让幼儿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记录。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幼儿逐步学会使用简单的图形和符号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让幼儿学会调整自我认知,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高幼儿的记录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