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细读文本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本文运用教学案例,对文本细读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阐释。细读文本,于“平凡”处呈现个性;细读文本,于“语境”中见真情;细读文本,于“无理”处见心灵。
【关键词】文本细读 个性 真情 心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应是教师简单的传教达理,也不是单纯的思想涵养引领,更不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原始叠加,而应该是师生之间视界融合、精神相遇、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如何让高中语文的小说教学洋溢“语文味”的芳香。让文本真正散发出潜在的魅力?我认为小说的阅读教学要提倡文本细读,要以本(文本)为本(教学根本),不能忘本(阅读教学的本质)。
王先霈先生认为,“文本细读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通关文牒”。细读文本,要求读者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寻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能够仔细领会言语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节奏与肌理,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借此提供更多感悟的可能性,揭示作品主题。
一、细读,于“平凡”处呈个性
孙绍振先生认为阅读教学“光是在字句上理解人文精神是不够的。课堂上要求真正意义上的具体分析,以及在看似平淡的地方分析出深刻的人文内涵来,是需要真功夫的。要从字里行间揭示出来才算到位,要从作品中、从文本中分析出来,才是活生生的。”高中小说的阅读教学缺乏个性,就是由于有些教师没有对小说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探索。面对一个小说文本,首先不是进行自由的独立阅读,而是搬出教材,照本宣科。对小说文本不是认真细读研究,而是套用抄袭,阅读的个性化就无从谈起。
高中小说的阅读教学,要善于在平淡点,平凡处激发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
【案例一】《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片段:
师:在这个刑台上,各种角色纷纷登场,向我们展示人性的复杂与美丽。你认为这其中都有哪些人?
生: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看客(围观群众)、克洛德……
师:在这众多的角色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
生:看客。
师:为什么是看客?
生:因为描写的文字最多,刻画得也最为详细。
师:在描写看客时,作者对一个“字”似乎情有独钟,这个字也很能表现人物特点,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思考)
生:在文中多次用到“笑”这个字。
师:有谁在笑?
生:这里有许多人。
师:能具体吗?
生: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
师:小孩和姑娘在我们的头脑中是怎样的印象?
生:是天真的代表,是善良的化身。
师:连天真的人,善良的人都在笑,这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谁都笑了,说明笑之广。
生:这说明,代表未来的孩子也不天真了,本该“善良”的姑娘也不“善良”了。
师:他们在笑什么?
生:伽西莫多被打,他们感到高兴。
师:群众笑他,是不是因为他的罪行——劫持爱斯梅拉达。
生:不是,是笑他丑陋。
师:从这笑声中,你想到了什么了,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他们没有同情心。
生:这是一群无聊的看客。
生:我看到了他们的冷漠与麻木。
师:看客们是否始终都是在嘲笑。
生:没有,在接受鞭刑的时候,看客没有笑。
师:那是为什么?
生:因为当人看到“最精彩”一幕时,往往会沉醉其中,忘记了一切。所以没有笑。
师:作者对于看客们的笑是如何评价的。
(生找语句并朗读)
师:结合作者的评价,同学们再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看客会笑得如此疯狂。
生:是因为麻木。
生:是因为无知。
小结:一个“笑”字,我不仅看到其神态,而且我们看到了人物精神。我们看到了伽西莫多那无助的眼神,通过这个窗口,我们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本教学片段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细读文本,紧紧抓住一个“笑”字,让学生就这个动词进行分析、感悟。从一个“笑”字,我们看到了人物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小说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探寻作者的思想,也往往能体现出“超越文本”的阅读效果。
二、细读,于“语境”中见真情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存在”在英语里就是“being”,也就是人,就是生命。可见,我们读懂作品不能只满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解释,因为“小说阅读不光是为了文字,也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作品中的生命,他(它)们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案例二】《山羊兹拉特》教学片段:
师:请找出最能表现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双向流动的细节描写。
(生找到“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到“咩——”,并朗读)
师:下面我们进行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阿隆的话,女生读兹拉特的内容。
(生读)
师:有没有读出其中的情感?
生:没有。
师:你说,哪个地方读的不到位呢?
生:在读“咩——咩——”的时候,并没有读出两者的区别,应该说这时兹拉特表示理解阿隆的话,因些,前面的那个“咩”应该读得短此,紧促些。
生:还有最后一个“咩——”字也要读得长些,因为这时,兹拉特已经完全理解了阿隆讲得话。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
师:下面再来读一遍。
(生读)
师:小说的人物都能用语言和神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山羊兹拉特却只能用“咩”来表现,那么我们试着还原它原有的含义。读同学们两两对话,还原出兹拉特“咩——”的内容。
教师:同学们补充不好,也许是因为对兹拉特的说话习惯不了解。其实文中有兹拉特的语言描写,比如“好像在问:‘你要把我赶到哪里去呀?’它那温和的眼神似乎在问:‘这么大的暴风雪我们出来干什么呢?’”
师:谁把自己还原出来的话读一读,老师读阿隆的话,同学读还原的话。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我也将兹拉特的话进行还原,老师读兹拉特的话,学生读隆的内容。
(教师PPT出示对“咩——”的理解,具体内容如下)
兹拉特:真的很糟糕,但是一切困苦都会过去的。
兹拉特:是啊,我们还真的要感谢这个草垛。
兹拉特:嗯,阿隆,不用担心,这里有足够的草够我吃。你可以喝我的奶,还可以抱着我取暖。
兹拉特:我说了,你能听到吗?
兹拉特:是的,你一定能明白我的意思。因为我们彼此需要,永不分离。
师:下面再进行男女生对读,女生用声音表现出“咩——”的内容。
(生读)
通过细读文本、深入地挖掘与细细地品味,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咩”字的深刻含義,一个“咩”字,叫出了情感;一个“咩”字,叫出了精神;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个“咩”字叫得精彩;这也是细读文本带给我们的惊奇。
三、细读,于“无理”处见心灵
把小说文本中潜在的人文精神分析出来,是语文教师的艰巨任务。这并不容易,因为越是伟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倾向,往往越是隐蔽。因此,在阅读小说文本时,我们要在文本中找出“无理”处——“不同寻常的地方”,然后,从小说文本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意义。再把它和上下文结合,找出其间的矛盾,进入分析。
【案例三】《荷花淀》教学片段: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个句子当中用了句号,有没有错误呢?
生:我觉得是用错了,在这里是句子当中的停顿,应该用逗号。
生:我认为是没有错,因为教材里本身就这么印着啊!
师:在这里使用句号和使用逗号有什么区别呢。
生:使用了句号,就变成了两个句子,而使用逗号,则是一个句子,我认为就这么差别。
师:那么,下面我们就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使用句号和使用逗号这二者在读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呢?
生:使用句号读的时候停顿的时间要长些,而使用逗号停顿的时间短些。
师:那么再请同学读一遍,并说一说,这里标点使用不同,读出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使用逗号,读起来停顿时间要短些。可以感受到水生嫂对水生的不满的情绪。而使用句号,而读起来停顿的时间要长些,则没有这种感觉。
生:我感觉到使用的标点不同,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不同。使用句号,可以感受到的是水生嫂对水生的革命事业的支持,同时又有一些水生走后,怕干不好家里的事情的担忧。
师:从这点标点符号里,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生嫂?
生:我看到了一个温柔、贤淑的水生嫂。
生:我感觉水生嫂是一个羞怯、善良的人。
生:我认为水生嫂是一体贴丈夫的人。
生:我认为水生嫂是一个深明大义、支持革命的人。
一个看似使用错误并容易被我们忘记的标点符号,经过质疑与比较,我们读出了其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到了人物的心灵。只要我们注重文本细读,深入挖掘、善于感悟,总能发现其中的“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中学。
【关键词】文本细读 个性 真情 心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应是教师简单的传教达理,也不是单纯的思想涵养引领,更不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原始叠加,而应该是师生之间视界融合、精神相遇、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如何让高中语文的小说教学洋溢“语文味”的芳香。让文本真正散发出潜在的魅力?我认为小说的阅读教学要提倡文本细读,要以本(文本)为本(教学根本),不能忘本(阅读教学的本质)。
王先霈先生认为,“文本细读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通关文牒”。细读文本,要求读者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寻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能够仔细领会言语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节奏与肌理,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借此提供更多感悟的可能性,揭示作品主题。
一、细读,于“平凡”处呈个性
孙绍振先生认为阅读教学“光是在字句上理解人文精神是不够的。课堂上要求真正意义上的具体分析,以及在看似平淡的地方分析出深刻的人文内涵来,是需要真功夫的。要从字里行间揭示出来才算到位,要从作品中、从文本中分析出来,才是活生生的。”高中小说的阅读教学缺乏个性,就是由于有些教师没有对小说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探索。面对一个小说文本,首先不是进行自由的独立阅读,而是搬出教材,照本宣科。对小说文本不是认真细读研究,而是套用抄袭,阅读的个性化就无从谈起。
高中小说的阅读教学,要善于在平淡点,平凡处激发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
【案例一】《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片段:
师:在这个刑台上,各种角色纷纷登场,向我们展示人性的复杂与美丽。你认为这其中都有哪些人?
生: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看客(围观群众)、克洛德……
师:在这众多的角色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
生:看客。
师:为什么是看客?
生:因为描写的文字最多,刻画得也最为详细。
师:在描写看客时,作者对一个“字”似乎情有独钟,这个字也很能表现人物特点,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思考)
生:在文中多次用到“笑”这个字。
师:有谁在笑?
生:这里有许多人。
师:能具体吗?
生: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
师:小孩和姑娘在我们的头脑中是怎样的印象?
生:是天真的代表,是善良的化身。
师:连天真的人,善良的人都在笑,这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谁都笑了,说明笑之广。
生:这说明,代表未来的孩子也不天真了,本该“善良”的姑娘也不“善良”了。
师:他们在笑什么?
生:伽西莫多被打,他们感到高兴。
师:群众笑他,是不是因为他的罪行——劫持爱斯梅拉达。
生:不是,是笑他丑陋。
师:从这笑声中,你想到了什么了,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他们没有同情心。
生:这是一群无聊的看客。
生:我看到了他们的冷漠与麻木。
师:看客们是否始终都是在嘲笑。
生:没有,在接受鞭刑的时候,看客没有笑。
师:那是为什么?
生:因为当人看到“最精彩”一幕时,往往会沉醉其中,忘记了一切。所以没有笑。
师:作者对于看客们的笑是如何评价的。
(生找语句并朗读)
师:结合作者的评价,同学们再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看客会笑得如此疯狂。
生:是因为麻木。
生:是因为无知。
小结:一个“笑”字,我不仅看到其神态,而且我们看到了人物精神。我们看到了伽西莫多那无助的眼神,通过这个窗口,我们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本教学片段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细读文本,紧紧抓住一个“笑”字,让学生就这个动词进行分析、感悟。从一个“笑”字,我们看到了人物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小说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探寻作者的思想,也往往能体现出“超越文本”的阅读效果。
二、细读,于“语境”中见真情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存在”在英语里就是“being”,也就是人,就是生命。可见,我们读懂作品不能只满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解释,因为“小说阅读不光是为了文字,也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作品中的生命,他(它)们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案例二】《山羊兹拉特》教学片段:
师:请找出最能表现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双向流动的细节描写。
(生找到“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到“咩——”,并朗读)
师:下面我们进行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阿隆的话,女生读兹拉特的内容。
(生读)
师:有没有读出其中的情感?
生:没有。
师:你说,哪个地方读的不到位呢?
生:在读“咩——咩——”的时候,并没有读出两者的区别,应该说这时兹拉特表示理解阿隆的话,因些,前面的那个“咩”应该读得短此,紧促些。
生:还有最后一个“咩——”字也要读得长些,因为这时,兹拉特已经完全理解了阿隆讲得话。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
师:下面再来读一遍。
(生读)
师:小说的人物都能用语言和神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山羊兹拉特却只能用“咩”来表现,那么我们试着还原它原有的含义。读同学们两两对话,还原出兹拉特“咩——”的内容。
教师:同学们补充不好,也许是因为对兹拉特的说话习惯不了解。其实文中有兹拉特的语言描写,比如“好像在问:‘你要把我赶到哪里去呀?’它那温和的眼神似乎在问:‘这么大的暴风雪我们出来干什么呢?’”
师:谁把自己还原出来的话读一读,老师读阿隆的话,同学读还原的话。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我也将兹拉特的话进行还原,老师读兹拉特的话,学生读隆的内容。
(教师PPT出示对“咩——”的理解,具体内容如下)
兹拉特:真的很糟糕,但是一切困苦都会过去的。
兹拉特:是啊,我们还真的要感谢这个草垛。
兹拉特:嗯,阿隆,不用担心,这里有足够的草够我吃。你可以喝我的奶,还可以抱着我取暖。
兹拉特:我说了,你能听到吗?
兹拉特:是的,你一定能明白我的意思。因为我们彼此需要,永不分离。
师:下面再进行男女生对读,女生用声音表现出“咩——”的内容。
(生读)
通过细读文本、深入地挖掘与细细地品味,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咩”字的深刻含義,一个“咩”字,叫出了情感;一个“咩”字,叫出了精神;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个“咩”字叫得精彩;这也是细读文本带给我们的惊奇。
三、细读,于“无理”处见心灵
把小说文本中潜在的人文精神分析出来,是语文教师的艰巨任务。这并不容易,因为越是伟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倾向,往往越是隐蔽。因此,在阅读小说文本时,我们要在文本中找出“无理”处——“不同寻常的地方”,然后,从小说文本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意义。再把它和上下文结合,找出其间的矛盾,进入分析。
【案例三】《荷花淀》教学片段: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个句子当中用了句号,有没有错误呢?
生:我觉得是用错了,在这里是句子当中的停顿,应该用逗号。
生:我认为是没有错,因为教材里本身就这么印着啊!
师:在这里使用句号和使用逗号有什么区别呢。
生:使用了句号,就变成了两个句子,而使用逗号,则是一个句子,我认为就这么差别。
师:那么,下面我们就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使用句号和使用逗号这二者在读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呢?
生:使用句号读的时候停顿的时间要长些,而使用逗号停顿的时间短些。
师:那么再请同学读一遍,并说一说,这里标点使用不同,读出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使用逗号,读起来停顿时间要短些。可以感受到水生嫂对水生的不满的情绪。而使用句号,而读起来停顿的时间要长些,则没有这种感觉。
生:我感觉到使用的标点不同,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不同。使用句号,可以感受到的是水生嫂对水生的革命事业的支持,同时又有一些水生走后,怕干不好家里的事情的担忧。
师:从这点标点符号里,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生嫂?
生:我看到了一个温柔、贤淑的水生嫂。
生:我感觉水生嫂是一个羞怯、善良的人。
生:我认为水生嫂是一体贴丈夫的人。
生:我认为水生嫂是一个深明大义、支持革命的人。
一个看似使用错误并容易被我们忘记的标点符号,经过质疑与比较,我们读出了其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到了人物的心灵。只要我们注重文本细读,深入挖掘、善于感悟,总能发现其中的“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