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06年11月23日,一代科学宗师、九三学社前辈邹承鲁院士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邹承鲁是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和杰出的贡献。多年来,邹承鲁院士满腔热情为国家科技政策和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呕心沥血。为了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他多次凛然直言,一往无前。他是一位刚直不阿的斗士,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科学家。先生已逝,但先生的丰功伟绩与高风亮节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后人的心中,并将永远鼓舞和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本刊选载了邹承鲁先生生前的一些言论,以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一个人选择科学作职业,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真理,不是为了别的,不是为了发财。我第一天上课,我对我们所的全体研究生讲话,我就有这么一句话,你们如果是选择科学做终身职业目的是为了发财的话,那你今天完了,你们就退学,别来了。
你搞科学为什么?一个人搞科学,是为了热爱科学,为了科学工作而搞科学,而不是为了得奖,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名。一个真正搞科学的人,为了爱科学而搞科学的人,将来有可能得诺贝尔奖。如果一个人为了将来得诺贝尔奖而工作,这个人一辈子得不到诺贝尔奖的,我敢这么说。
科学不是追求个人的名利,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追求科学真理。
先是做老实事,你的科学工作是做老实事,不是做给人看的、(做)表面文章。做老实事,把你的老实事用老实话说出来,不要多说,做老实事、说老实话,归结起来就是做老实人。
在科学上如果要有所成就,特别是如果要有突出的成就,需要一个人贡献自己的全部生命,没有废寝忘食的精神,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科学家的,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而言,第二职业是不可想像的。但只有那些安贫乐道,热爱科学,对科学有献身精神、不追求高官厚禄的人,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真理,探索人类未来,攀登科学高峰,为中国科学的繁荣进步作出贡献。
科学是有延续性的,任何科技的发展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科学家只有专注于自己本来的研究领域才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如果在科研上“赶时髦”、“朝三暮四”、什么是热点就去研究什么很难真正做出成绩。
要搞科学就要热爱科学,有坚忍不拔的决心,锲而不舍才能成功,忘掉物质上的享受,过得去就行了。你选择科学作职业就必须要安贫乐道,并且科学家有一条准则:你做科学就是要凭事实说话。
在科学上要有所成就,特别是如果要有重大成就,需要一个人贡献自己的全部生命,仅靠每周40 小时工作而没有废寝忘食地全身心投入的精神也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科学家的。
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真正创新的、别人无法剽窃的创新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而在一个炉火熊熊的旺火炉中,不断会有优秀工作的积累,优秀人才的产生,并且创新思想和人才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就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科学研究工作,既有艰辛,也有欢娱;既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满足。总之,科学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沿途充满了荆棘,但每到达一个中途站,回想途中经过的努力,其欢乐之情也是语言难以描述的。
科学家也会犯错误,无论是实验结果或根据实验结果所得出的推论与结论,有时都可能有错误。在一个人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工作中完全不出错误也许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错误。置之不理是不行的,必须公开承认错误,自己尽快改正。
科学研究贵在创新,简单重复前人结果不是科学研究,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的前进与发展。在这种意义上说,在科学研究上是没有银牌的位置的。
对一个国家来讲,学术上要有所成就,就是要创新,要创新就要有一个自由的环境。只有鼓励自由思想、自由探索,才能有重大的创新并且不断创新。
我们应该大力鼓励、提倡,并在具体政策上保证那些敢于探索,不畏艰难攀登,有“蚂蚁啃骨头”的持之以恒精神,有志献身科学、并不断有所贡献的科学家。我们应该大力刹住浮躁之风,彻底改变急功近利的观念,鼓励自由探索,鼓励自己的长期积累。
尊重事实,不违背事实。有多少成果,说多少成果,不多说一分。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即便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戳穿假话,或者无法说出真话,或者可以选择不说话,但至少要做到不说假话,不主动用假话去邀功请赏,去谋财害命。这是科学道德的最低的一条底线。
我们作为科学家应该有责任向大家说明一些事情的真相。这是为了科学的声誉和自己的良心。
我年纪大了,已过了科研的黄金时期,很多科研工作都是指导学生去做,宣传学术道德,也是为科学尽最后一点力。
可是,我就是看到我觉得不对的东西我就憋不住,这个现象(弄虚作假)不得到根本的纠正,我就一天不会放弃,一直到我死为止,还要说。
我不愿意做欺骗公众的工具,这是从我的原则上讲,从具体的事情上讲,科学院院士的守则里有一条,禁止院士以院士的名义做商业广告。
我要把所有科学工作中的违规行为公布出来,希望能尽早警醒那些正沉醉在“名”与“利”中的学者,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声誉。
腐败现象不除,科学就不能健康发展。鼓励,特别是鼓励领导年轻人往错误的路上走,我们将来的科学就完了。
科学领域的很多事情说到底就是体制问题。现在国家对科技项目和经费的管理仍然实行计划分配体制,这种人治模式部分来自中国的历史传统,还有就是照搬苏联模式的结果。现在来看,这种计划体制使得科研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糟糕的状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行政的权力过大,直接掌握大课题的项目计划和庞大的科技经费,一些大课题甚至直接就是非专业的官员和中层行政人员主导计划的,也就是所谓的“处长政治”。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项目和经费的取得直接取决于研究人员是否和科技官员有更好的“合作”关系。
学术腐败有如人体的癌症,不予以及时的克制,它就会蔓延、扩散,以致危及整体的生命。
最近几年尚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和做法,譬如单纯追求SCI论文数目,有些人可能只做一些小的容易发表的文章,而不敢或避免去攻克有重要意义但非常艰难的科学问题,表现为浮躁、急功近利。这样发展下去只会导致科学研究水平重复,导致我国最终不能进入世界科学强国。因此,现在是从对量的重视转而对质的提高提出明确要求的时候了!
我一贯坚持,科学上的是非只能依靠科学家集体的评议,最终只能依靠长期科学实践的考验,坚决反对用行政手段决定科学的是非。
现在的问题不是建立不建立学术规范的问题,而是执行不执行的问题。科学院、教育部都早已有学术规范的条文,但约束力很小;基金委虽然处理过少量违规事件,但只是其中极少数。对许多腐败事件,甚至并未予以曝光,直接有关的单位还尽力予以保护。现在确实需要如教育部曾公开宣称的那样:真正做到“出现一件,曝光一件,调查一件,处理一件”,这样来几次以后,才能震慑住腐败分子继续不断对我国学术风气的破坏,而现在的学术腐败风气才可以逐渐刹住。只是规范这样那样,什么实质的事也不干,“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
人活着就是要做工作,做你爱做的工作。人们说我和老伴都是工作狂,整天的干工作,但我们觉得很快乐。
我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
我相信新一代领导人有长远眼光、具备解决中国科技根本问题的政治智慧。我已经是80岁高龄的老人了,未来再谈什么个人研究成果,未免自不量力,也太微不足道了。我恳切希望,我20余年来不断为之呼吁的科研道德问题到那时能够得到真正的重视,科学腐败现象能够大大减少,学术上的各种弄虚作假行为那时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另一方面,勤勤恳恳、努力专心工作,作出成就而不自我宣扬的人能够得到切实的重视和资助。真正的基础研究在我国可以有一席之地。这些如果在2012年能够真正实现,我国在21世纪能够跻身世界科学强国之林将是指日可待的,而我国在经济上的全面发展也就不在话下。
缺乏自己的创新思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热点,是一条必然失败的路线,最多只能是为别人成果锦上添花,或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而已,关键在于自己的创新思想。创新思想来自何处?虽然灵机一动产生了重要的创新思想,在科学史上确实有所记载,但这毕竟是比较罕见的,而往往更为常见的是天才出于勤奋,创新出于积累,积累可以是个人积累,也可以是本人所在单位的长期积累。
我记得年轻时读过一位科学家的回忆录,他自己比作在海边沙滩上玩耍的一个孩子,偶尔会拾到一些美丽的贝壳,而每拾到一个美丽的贝壳,都给他以极大的安慰。我自己确信,如果我有再生活一次的机会,我仍然将选择科学研究作为我终身的职业。
2006年11月23日,一代科学宗师、九三学社前辈邹承鲁院士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邹承鲁是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和杰出的贡献。多年来,邹承鲁院士满腔热情为国家科技政策和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呕心沥血。为了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他多次凛然直言,一往无前。他是一位刚直不阿的斗士,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科学家。先生已逝,但先生的丰功伟绩与高风亮节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后人的心中,并将永远鼓舞和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本刊选载了邹承鲁先生生前的一些言论,以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一个人选择科学作职业,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真理,不是为了别的,不是为了发财。我第一天上课,我对我们所的全体研究生讲话,我就有这么一句话,你们如果是选择科学做终身职业目的是为了发财的话,那你今天完了,你们就退学,别来了。
你搞科学为什么?一个人搞科学,是为了热爱科学,为了科学工作而搞科学,而不是为了得奖,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名。一个真正搞科学的人,为了爱科学而搞科学的人,将来有可能得诺贝尔奖。如果一个人为了将来得诺贝尔奖而工作,这个人一辈子得不到诺贝尔奖的,我敢这么说。
科学不是追求个人的名利,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追求科学真理。
先是做老实事,你的科学工作是做老实事,不是做给人看的、(做)表面文章。做老实事,把你的老实事用老实话说出来,不要多说,做老实事、说老实话,归结起来就是做老实人。
在科学上如果要有所成就,特别是如果要有突出的成就,需要一个人贡献自己的全部生命,没有废寝忘食的精神,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科学家的,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而言,第二职业是不可想像的。但只有那些安贫乐道,热爱科学,对科学有献身精神、不追求高官厚禄的人,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真理,探索人类未来,攀登科学高峰,为中国科学的繁荣进步作出贡献。
科学是有延续性的,任何科技的发展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科学家只有专注于自己本来的研究领域才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如果在科研上“赶时髦”、“朝三暮四”、什么是热点就去研究什么很难真正做出成绩。
要搞科学就要热爱科学,有坚忍不拔的决心,锲而不舍才能成功,忘掉物质上的享受,过得去就行了。你选择科学作职业就必须要安贫乐道,并且科学家有一条准则:你做科学就是要凭事实说话。
在科学上要有所成就,特别是如果要有重大成就,需要一个人贡献自己的全部生命,仅靠每周40 小时工作而没有废寝忘食地全身心投入的精神也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科学家的。
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真正创新的、别人无法剽窃的创新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而在一个炉火熊熊的旺火炉中,不断会有优秀工作的积累,优秀人才的产生,并且创新思想和人才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就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科学研究工作,既有艰辛,也有欢娱;既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满足。总之,科学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沿途充满了荆棘,但每到达一个中途站,回想途中经过的努力,其欢乐之情也是语言难以描述的。
科学家也会犯错误,无论是实验结果或根据实验结果所得出的推论与结论,有时都可能有错误。在一个人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工作中完全不出错误也许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错误。置之不理是不行的,必须公开承认错误,自己尽快改正。
科学研究贵在创新,简单重复前人结果不是科学研究,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的前进与发展。在这种意义上说,在科学研究上是没有银牌的位置的。
对一个国家来讲,学术上要有所成就,就是要创新,要创新就要有一个自由的环境。只有鼓励自由思想、自由探索,才能有重大的创新并且不断创新。
我们应该大力鼓励、提倡,并在具体政策上保证那些敢于探索,不畏艰难攀登,有“蚂蚁啃骨头”的持之以恒精神,有志献身科学、并不断有所贡献的科学家。我们应该大力刹住浮躁之风,彻底改变急功近利的观念,鼓励自由探索,鼓励自己的长期积累。
尊重事实,不违背事实。有多少成果,说多少成果,不多说一分。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即便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戳穿假话,或者无法说出真话,或者可以选择不说话,但至少要做到不说假话,不主动用假话去邀功请赏,去谋财害命。这是科学道德的最低的一条底线。
我们作为科学家应该有责任向大家说明一些事情的真相。这是为了科学的声誉和自己的良心。
我年纪大了,已过了科研的黄金时期,很多科研工作都是指导学生去做,宣传学术道德,也是为科学尽最后一点力。
可是,我就是看到我觉得不对的东西我就憋不住,这个现象(弄虚作假)不得到根本的纠正,我就一天不会放弃,一直到我死为止,还要说。
我不愿意做欺骗公众的工具,这是从我的原则上讲,从具体的事情上讲,科学院院士的守则里有一条,禁止院士以院士的名义做商业广告。
我要把所有科学工作中的违规行为公布出来,希望能尽早警醒那些正沉醉在“名”与“利”中的学者,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声誉。
腐败现象不除,科学就不能健康发展。鼓励,特别是鼓励领导年轻人往错误的路上走,我们将来的科学就完了。
科学领域的很多事情说到底就是体制问题。现在国家对科技项目和经费的管理仍然实行计划分配体制,这种人治模式部分来自中国的历史传统,还有就是照搬苏联模式的结果。现在来看,这种计划体制使得科研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糟糕的状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行政的权力过大,直接掌握大课题的项目计划和庞大的科技经费,一些大课题甚至直接就是非专业的官员和中层行政人员主导计划的,也就是所谓的“处长政治”。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项目和经费的取得直接取决于研究人员是否和科技官员有更好的“合作”关系。
学术腐败有如人体的癌症,不予以及时的克制,它就会蔓延、扩散,以致危及整体的生命。
最近几年尚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和做法,譬如单纯追求SCI论文数目,有些人可能只做一些小的容易发表的文章,而不敢或避免去攻克有重要意义但非常艰难的科学问题,表现为浮躁、急功近利。这样发展下去只会导致科学研究水平重复,导致我国最终不能进入世界科学强国。因此,现在是从对量的重视转而对质的提高提出明确要求的时候了!
我一贯坚持,科学上的是非只能依靠科学家集体的评议,最终只能依靠长期科学实践的考验,坚决反对用行政手段决定科学的是非。
现在的问题不是建立不建立学术规范的问题,而是执行不执行的问题。科学院、教育部都早已有学术规范的条文,但约束力很小;基金委虽然处理过少量违规事件,但只是其中极少数。对许多腐败事件,甚至并未予以曝光,直接有关的单位还尽力予以保护。现在确实需要如教育部曾公开宣称的那样:真正做到“出现一件,曝光一件,调查一件,处理一件”,这样来几次以后,才能震慑住腐败分子继续不断对我国学术风气的破坏,而现在的学术腐败风气才可以逐渐刹住。只是规范这样那样,什么实质的事也不干,“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
人活着就是要做工作,做你爱做的工作。人们说我和老伴都是工作狂,整天的干工作,但我们觉得很快乐。
我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
我相信新一代领导人有长远眼光、具备解决中国科技根本问题的政治智慧。我已经是80岁高龄的老人了,未来再谈什么个人研究成果,未免自不量力,也太微不足道了。我恳切希望,我20余年来不断为之呼吁的科研道德问题到那时能够得到真正的重视,科学腐败现象能够大大减少,学术上的各种弄虚作假行为那时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另一方面,勤勤恳恳、努力专心工作,作出成就而不自我宣扬的人能够得到切实的重视和资助。真正的基础研究在我国可以有一席之地。这些如果在2012年能够真正实现,我国在21世纪能够跻身世界科学强国之林将是指日可待的,而我国在经济上的全面发展也就不在话下。
缺乏自己的创新思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热点,是一条必然失败的路线,最多只能是为别人成果锦上添花,或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而已,关键在于自己的创新思想。创新思想来自何处?虽然灵机一动产生了重要的创新思想,在科学史上确实有所记载,但这毕竟是比较罕见的,而往往更为常见的是天才出于勤奋,创新出于积累,积累可以是个人积累,也可以是本人所在单位的长期积累。
我记得年轻时读过一位科学家的回忆录,他自己比作在海边沙滩上玩耍的一个孩子,偶尔会拾到一些美丽的贝壳,而每拾到一个美丽的贝壳,都给他以极大的安慰。我自己确信,如果我有再生活一次的机会,我仍然将选择科学研究作为我终身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