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立意观念,强调学生需要拥有社会发展的学习精神与实践技能。为此,在实际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核心素养培养观念,重视学生发展的综合性。针对小学数学学科来讲,图形与几何作为教材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图形研究,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故此,文章将以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为例,研究与分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方式
核心素养有着显著的综合性、完善性特征,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形成完善的精神品质,这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方法。然而,小学数学作为综合性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故此,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借助新鲜事物,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一、 点燃学习兴趣,培养空间观念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立意的图形研究,小学数学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故事教学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以《图形与几何》为例,讲解《圆锥的认识》这一课时,向学生提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等数学问题,因圆锥的高在物体的内部,无法利用直接测量的方式得出圆锥的高,学生通过对圆锥物体进行观察,想到:将圆锥底面放平,随后将格尺放在圆锥的顶点上,利用格尺竖直测量出平板与底面之间的距离,突破学习难点,强化学生的空间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断提升,并在学习动力的驱使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学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构建教学情境,设计趣味教学问题
完善的教学情境构建,可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对有关于空间与几何知识产生良好的学习热情,教学情境中的相关问题,不仅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主要方向,还能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空间与几何》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通过设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趣味教学问题,培养与强化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思维发展的能力,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以《图形与几何》为例,讲解《圆的面积》这一课时,为了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为学生精心策划趣味教学问题,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构建问题式教学情境,教师向学生提出“公园中工作者要为圆形花坛种植花草,请问需要种植多少平方米呢?”等数学问题,学生通过对该数学题进行分析,了解到求种植面积其实求圆形面积,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不同圆形花坛的实物图,使学生运用直观观察方式,了解到每一个圆形花坛的大小并不相同,教师引导学生对圆形面积特点加以分析,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圆形面积的大小与圆自身的半径存在一定关系。”教师让学生从该角度出发,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讨论,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尝试着做出大小不一的圆形卡片,并在圆形中画出相等的小方块,利用最原始数方块的方式,比较圆形的大小,从而验证出圆形面积和半径存在直接关系,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验证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有效克服数学学习难题,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强化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通过此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解圆的面积前,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问题式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加浓厚,学生可从“被动式学习”转变成“主动式学习”,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 善于发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来自思考,思考来自质疑,问题的提出是引起深入思考的主要方法。当学生拥有善于发现问题的思维意识,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热情会更加高涨,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强化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使学生在深度思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中,轻松化解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以《图形与几何》为例,在讲解“圆的面积推导公式”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師可为学生精心策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一同探究“利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形,如若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6厘米,那么这个圆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趣味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学生未掌握圆的面积公式,无法直接运用公式解决数学问题,此时教师让学生回想之前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并向学生提出“我们之前学会哪些图形的面积推导公式?”学生回想起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公式的方法,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提出“过去我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次可不可以继续利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求出圆形面积呢?”有的学生觉得这一方法可行,还有的学生立即提出自己的质疑:“之前学习的图形边长都是以线段的方式,然而圆形的边是曲线的形式,或许这一方法并不可行。”为了解决此数学难题,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进行验证,学生根据题意利用圆规画出半径为6厘米的圆形图案,借助手中的工具将圆形图案平均分成若干等份,通过拼一拼的方式,把一个圆形拼成类似于长方形的图形,如图1所示,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立即想到,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圆形面积的方法,学生在细致观察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同于圆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同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同于半径,进而推导出圆形面积为S=πr2,化解此道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学生通过大胆创新、实践探究等方式,顺利克服了学习难题,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此种教学方式,数学教师不断发挥自身的引导与促进作用,牢牢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使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授课节奏,进行问题猜想,圆形面积推导公式和平行四边形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可运用拼一拼、剪一剪的方式,推导而来,让学生发现圆形与长方形相类似的特点,使学生的思考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
四、 加强学习体验,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遵循小学生学习规律、思维特征可以发现,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处于形象认知的层面上,并逐渐向抽象性思维中发展过渡,但是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不能仅依托于效仿、记忆等形象思维的引导,还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感,加深学生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空间思维。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以《图形与几何》为例,在讲解《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由于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圆柱图形基本特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教师为学生构建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杯子的直径为8厘米,高为10厘米,牛奶是498毫升,这个杯子能否将这袋牛奶装下呢?”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良好激活,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能不能把牛奶装下,本质上是求什么?”学生联想到“实际是求杯子的体积”。因学生还未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组织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该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学生通过讨论意识到:“圆柱体和长方体存在相似之处。”学生通过利用拼剪的方式,把制作的“杯子”物体分成若干等份,拼剪成如图2所示的长方体图形,学生把圆柱体积当做长方体体积,圆柱底面积等同于长方体底面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学生运用该公式,对此到数学应用题进行解答,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从中发现圆柱体积公式的本质涵义,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学生推断出圆柱体积的公式,并通过实际应用的方式,算出圆柱的体积,使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不断提升,完善学生的空间思维,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不断增强,促进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于数学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立意观念,对图形进行深入研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优化传统教學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不断提升,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高数学教学的实用性,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容仪.循序渐进的教学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J].数学通报,2017(1):14-16.
[2]水菊芳.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数学意识的构建[J].数学通报,2016,55(11):6-9.
[3]朱莉莉.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初步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中教版,2019(2):49-50.
作者简介:
史爱玉,山东省潍坊市,山东省青州云门书院古城校区。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方式
核心素养有着显著的综合性、完善性特征,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形成完善的精神品质,这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方法。然而,小学数学作为综合性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故此,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借助新鲜事物,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一、 点燃学习兴趣,培养空间观念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立意的图形研究,小学数学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故事教学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以《图形与几何》为例,讲解《圆锥的认识》这一课时,向学生提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等数学问题,因圆锥的高在物体的内部,无法利用直接测量的方式得出圆锥的高,学生通过对圆锥物体进行观察,想到:将圆锥底面放平,随后将格尺放在圆锥的顶点上,利用格尺竖直测量出平板与底面之间的距离,突破学习难点,强化学生的空间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断提升,并在学习动力的驱使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学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构建教学情境,设计趣味教学问题
完善的教学情境构建,可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对有关于空间与几何知识产生良好的学习热情,教学情境中的相关问题,不仅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主要方向,还能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空间与几何》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通过设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趣味教学问题,培养与强化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思维发展的能力,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以《图形与几何》为例,讲解《圆的面积》这一课时,为了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为学生精心策划趣味教学问题,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构建问题式教学情境,教师向学生提出“公园中工作者要为圆形花坛种植花草,请问需要种植多少平方米呢?”等数学问题,学生通过对该数学题进行分析,了解到求种植面积其实求圆形面积,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不同圆形花坛的实物图,使学生运用直观观察方式,了解到每一个圆形花坛的大小并不相同,教师引导学生对圆形面积特点加以分析,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圆形面积的大小与圆自身的半径存在一定关系。”教师让学生从该角度出发,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讨论,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尝试着做出大小不一的圆形卡片,并在圆形中画出相等的小方块,利用最原始数方块的方式,比较圆形的大小,从而验证出圆形面积和半径存在直接关系,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验证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有效克服数学学习难题,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强化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通过此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解圆的面积前,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问题式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加浓厚,学生可从“被动式学习”转变成“主动式学习”,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 善于发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来自思考,思考来自质疑,问题的提出是引起深入思考的主要方法。当学生拥有善于发现问题的思维意识,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热情会更加高涨,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强化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使学生在深度思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中,轻松化解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以《图形与几何》为例,在讲解“圆的面积推导公式”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師可为学生精心策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一同探究“利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形,如若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6厘米,那么这个圆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趣味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学生未掌握圆的面积公式,无法直接运用公式解决数学问题,此时教师让学生回想之前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并向学生提出“我们之前学会哪些图形的面积推导公式?”学生回想起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公式的方法,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提出“过去我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次可不可以继续利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求出圆形面积呢?”有的学生觉得这一方法可行,还有的学生立即提出自己的质疑:“之前学习的图形边长都是以线段的方式,然而圆形的边是曲线的形式,或许这一方法并不可行。”为了解决此数学难题,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进行验证,学生根据题意利用圆规画出半径为6厘米的圆形图案,借助手中的工具将圆形图案平均分成若干等份,通过拼一拼的方式,把一个圆形拼成类似于长方形的图形,如图1所示,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立即想到,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圆形面积的方法,学生在细致观察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同于圆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同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同于半径,进而推导出圆形面积为S=πr2,化解此道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学生通过大胆创新、实践探究等方式,顺利克服了学习难题,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此种教学方式,数学教师不断发挥自身的引导与促进作用,牢牢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使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授课节奏,进行问题猜想,圆形面积推导公式和平行四边形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可运用拼一拼、剪一剪的方式,推导而来,让学生发现圆形与长方形相类似的特点,使学生的思考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
四、 加强学习体验,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遵循小学生学习规律、思维特征可以发现,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处于形象认知的层面上,并逐渐向抽象性思维中发展过渡,但是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不能仅依托于效仿、记忆等形象思维的引导,还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感,加深学生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空间思维。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以《图形与几何》为例,在讲解《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由于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圆柱图形基本特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教师为学生构建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杯子的直径为8厘米,高为10厘米,牛奶是498毫升,这个杯子能否将这袋牛奶装下呢?”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良好激活,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能不能把牛奶装下,本质上是求什么?”学生联想到“实际是求杯子的体积”。因学生还未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组织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该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学生通过讨论意识到:“圆柱体和长方体存在相似之处。”学生通过利用拼剪的方式,把制作的“杯子”物体分成若干等份,拼剪成如图2所示的长方体图形,学生把圆柱体积当做长方体体积,圆柱底面积等同于长方体底面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学生运用该公式,对此到数学应用题进行解答,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从中发现圆柱体积公式的本质涵义,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学生推断出圆柱体积的公式,并通过实际应用的方式,算出圆柱的体积,使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不断提升,完善学生的空间思维,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不断增强,促进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于数学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立意观念,对图形进行深入研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优化传统教學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不断提升,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高数学教学的实用性,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容仪.循序渐进的教学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J].数学通报,2017(1):14-16.
[2]水菊芳.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数学意识的构建[J].数学通报,2016,55(11):6-9.
[3]朱莉莉.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初步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中教版,2019(2):49-50.
作者简介:
史爱玉,山东省潍坊市,山东省青州云门书院古城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