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出一片新天地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线性的、流于肤浅的:从幼儿园写到高中,从春天写到冬天,或者是写一件事的经过与结果,没有横向的生发,没有纵深的发展,更没有起伏变化。在“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文化环境里,这种作文显然得不到读者的喜欢。古人行文,有“起承转合”之说,而其中“转”尤为关键。因为,这一“转”,可以让自己的眼界拓开,思维开阔,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那么,记叙文应从哪些方面切入,才能让自己的文章“思维一转天地宽”呢?笔者以为,需要从五个角度展开。
  一、时间的“转”
  时间的“转”指的是在记叙时,打破单一的时间顺序,时而顺序,指明事件的发展方向;时而插叙,交代事件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关系,有进有退,有起有落,有逆有转,变幻多姿,活泼有致。这种方法若能运用得当,能突破时间的限制,使行文变得灵活有序,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不妨看一个例子:
  记不得哪一天,同学递给我一个饼,这层层叠叠的饼皮,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面那一层粘着几颗芝麻。咬了一口,香甜的海苔味在嘴里荡漾开来,泛起圈圈涟漪。
  我的那份随着时间死亡的记忆,立刻随着圈圈涟漪复活了……
  ……
  阿公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做饼而生的。
  ……
  阿公的生意越做越好,他太忙,想找几个徒弟却招不到,毕竟,做饼不算是很挣钱的行业,现在的年轻人的心太浮躁,根本安不下心来学手艺。有人看他这么辛苦,便在旁建议:不如把他的饼制作业“机械化、企业化”,这样可以赚更多的钱。他突然发怒,像一头炸了毛的狮子,大骂道:“机械做的饼能吃吗?一个个硬邦邦的,连味道都带着一股机器一样的生冷味!”
  想到这里,我心中忽地起了探访阿公的念头。
  顺着记忆,我向着他的那间老屋走去,远远的便闻到了烤饼的香味。
  屋里,打着赤膊的阿公正在做饼,他的神情是那样虔诚、专注,好似他正在做一件稀世珍品,他把手上的每一刻都做的很清晰,在这间小小的屋子里,他悄悄地安放生活全部的忙碌。
  浸在灯光下的阿公,像是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尽管其表面已经起皱,已经不再新鲜,可是,那种源自于内心的敬业乐业、追求完美的精神,大概就是让这枚柿子在这昏暗光线里发出一种炫人的光的原因吧。
  阿公,我选择向你致敬,不为别的,只为心中的那一份坚守。
  上述引用部分再现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偏静的小巷,孤独的身影,一位不知名的阿公,以穷困之身,恪守了那职业的尊严,他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做饼,并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死而无憾。他的执著与坚守,让人看到了底层百姓的人性之光。写作上,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时间上的“转”:以同学给饼开篇,以饼香引入回忆,由回忆引出探访,最后表达对阿公的致敬。文章因此而显得腾挪起伏,内容厚实而摇曳多姿。
  二、空间的“转”
  记叙类文章通常按时间为序写空间的变换,如小学到中学,春天到夏天,或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这种变换,体向了纵向的结构,写法单一,若能以梦境、想象、回忆等形式,进行横向“漂移”,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文章的视野会走向开阔,内容也会更丰厚。不妨看一下2010年浙江省的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的几段文字:
  我在一个暑假赴澳,异国的文化让我新奇让我欣喜,让我忘了父亲在那个冰冷城市的苦苦挣扎。然而我却收到了来自父亲的电邮,很短很短。他写道:“囡囡。”窗外的风轻轻吹过,飘来海洋浓郁的味道。可我眼前却只剩下这两个字。一遍遍,仿佛是回响在心底。大洋彼岸的父亲是怎样用黝黑的手掌抚过键盘,是怎样将浑浊的乡音,化为陌生的拼音!隔着大洋,我听到一声呼唤,满含思念。
  记忆回到那个落满槐花的童年,锈蚀的自行车,残损的小黑板,还有那贴满了识字表的石灰墙。那里,父亲曾牵着我的手教我识字。我的手掌贴在那刀削似的皱纹上面,第一次学会过马路,第一次自己上学。那些有着父亲苍老背影的记忆在夜阑时分入梦,醒来的时候,泪痕未干。
  我知道,父亲正在用他并不轻便的双腿追赶时代的步伐。而这,为了他自己,更为了我。
  回国的时候,父亲来机场接我,在那如昔的拥抱里,他说:“我学会用电脑了。”在这个即将离开家,去往远方的时候,他告诉我,他每天会给我发邮件。这就是父亲,上半生追赶日出,下半生追逐我远行的步伐。第一次,我成为父亲的老师。曾经父亲教会我初识世界,教会我待人接物。如今,我教父亲融入这个世界,融入我生活的这个时代。在这个城市里,我知道自己并不孤独,在远行的路上,我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在角色转换之间唯一不变的是父亲那坚实的迈向我的步伐。
  作者的父亲是从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他为自己的女儿付出了全部心血。过去,他教女儿骑自行车,教女儿识字,护送女儿过马路,送女儿上学,现在为了赶上儿女,迎上时代,他艰难地让女儿教他学普通话、学电脑,他给远洋的女儿发电子邮件,透过浓重的“囡囡”两字,我们似乎听到人世间最为动听、最为深沉的语言,穿越了空间,超越了时间。文章从中国到澳洲,从现在到童年,丰富的场景,很好地突出了角色转换间父爱不变、亲情永恒的主旨。
  三、情节的“转”
  中国的美学讲究曲径通幽,起伏变化,文学也是如此。记叙类的文章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要避免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写法,而采用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文势。这种技巧可称之为情节上的兴波法。它包括误会、悬念、抑扬、巧合、对比、穿珠、伏笔、擒纵、梦幻、铺垫、反常、放收、突变、翻转、渲染、张驰、顺逆、阻畅、断续、疏密、离合、藏露、计谋、智慧、错误、意外等多种具体方法。我们来看一篇文章:
  我走在山野烂漫的金秋季节,这洋溢着温情的时分却给我一种莫名的伤感。漫无目的,一眼望去,是争奇斗艳的秋花,生得婀娜多姿,高贵出众,招引来一大批蝴蝶、蜜蜂光顾。是的,她们才是主角。舞台上华丽出场,身着洁白披纱,脚穿玻璃水晶鞋,在音乐中翩翩起舞,风光无限。我在赞叹她们妖娆的同时,也暗自伤感。
  路过这些花儿的身边,我惊奇地发现,一点点泛黄的小花躲在角落里,走近一看,原来是野菊花。我朝她淡淡一笑,“我们是一样的。”野菊花毫不出色,缩头缩脑地僵在角落里,只有那淡淡的黄色显示她们还是存在的,但她们只能当配角。我对这小小的野菊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仿佛在看我自己。
  天气渐渐昏暗,金色的光辉隐去,群山捧出了一轮血红的夕阳。这夕阳红得泣血,就像浴火重生的凤凰留下的一团火球。由于失去了阳光的照耀,这些秋花都失去了光彩,好比舞台灯光突然熄灭,主角们身上再华丽的衣服,头上再闪烁的装饰品,也失去了光泽。我想这野菊花也该退场了吧,主角都谢幕了,哪有配角存在的道理?
  可是这野菊花偏偏不按规矩办事。那泛着淡黄的花朵直直地探出了脑袋。我嘲笑地说:“别白费力气了,配角就是配角,你和我一样,都是黯然退场的角色。”可她还是不听,努力地伸长脖子瞧。这淡淡的黄色居然也可以变得那么浓艳。我站起身来,看着红彤彤的夕阳,再看看一片昏暗的大地,只有那一角泛着黄色的光芒,显得格外出众。原来,配角也可以上台的。现在,她才是主角,整个舞台都是她的!
  这是董玲美同学写的《我和你一样》的主体部分。作者的构思很精巧。一边是华丽出场、高贵出众的秋花,一边是躲在角落、缩头缩脑的野菊花,一主角一配角,一高贵一卑微,一褒一贬,对比鲜明。但随着夕阳西下,高贵者谢幕,卑微者出场,整个舞台产生了大变化,主次逆转,野菊花绽放出了生命的美丽,文章欲扬先抑,摇曳生姿。在此基礎上,作者由物及人,借以表达人生的哲理:卑微的人生也可以唱响生命的乐章,我们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生命中的主角,唱好生命中的独角戏。这种振聋发聩的呐喊,使得文章的立意也因此显得非同凡响。
  四、情感的“转”
  通常的作文,往往只有一处情感认识,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扬,或批判;或喜欢,或厌恶……而在一些文章中,作者由于表现的需要,在文中贯穿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使文章避免呆板、单调与索然寡味,从而产生一种兴味。如杨朔的《荔枝蜜》,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写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开和归结都落在“我”的感受上。“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即“厌蜂——看蜂——赞蜂——变蜂”构成全文的情感线索。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强调的本不是蜜蜂(劳动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发生的本质变化,这一情感变化才是文章叙写的侧重点。学生平时作文,也可训练这种技巧。且看下面的文章:
  他是一个木匠,去年家具店里的人手不够,就招了他为员工。可我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会招这么的一个人:衣着算不上整洁,上衣沾了几个醒目的油漆点子,下身的裤子洗得发白,被挽了起来,隐约中还能看出有些破洞;最不能让我忍受的是那鸟巢般邋遢的头发,仿佛从来不受打理,真是糟蹋了那么好的发色……由于一开始的偏见,我就对他心存不满,讨厌他一口一口的方言,讨厌他摸着自己的头傻乎乎地笑,讨厌……于是,我想尽办法希望他被爸爸开除。
  他是一个新手,手艺算不上熟练,常常会犯错,我也总会在这时,添点油加点醋,挑他的毛病,以达到我的目的。可爸爸与我的本意相反,爸爸不但不责怪他,反而耐心教他干活。其中有一次,我实在气极了,便跑出了家门……
  ……
  仍漫无目的地走着,却不知,正走到路口,一辆快速驶来的车冲了过来。脑子一片空白,脚沉重地拉不开步子,心扑通扑通地喧腾着,就在那一发千钧之时,一股劲推开了我……
  车过,我,没事,回头,沉默,因为是他。他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咧嘴笑了,说:“ 没事吧?你爸让我来找你回去。”一瞬间的失神,我点点头。他牵起我的手,阳光下,背影被拉的好长好长……
  这是一篇《我终于认识了你》的几个片断。作者最初展现给我们的人物特征明显带有鄙视:上衣沾了几个醒目的油漆点子,裤子洗得发白,还能看出有些破洞,头发鸟巢般邋遢,一口一口的方言,常摸着自己的头傻乎乎地笑……但随着行文的展开,文章犹如峰回路转,“他”在关键时刻救了“我”,“我”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情感认识的变化,使文章增加了波澜之美。
  五、视角的“转”
  夏丏尊《论记叙文中作者的地位并评现今小说界的文字》中谈到叙述角度的类型:1.全知叙述——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力知道并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叙述者>人物。2.限制叙述——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人物不知道的,叙述者无权叙说。叙述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轮流担当,可以采取第一人称,也可采用第二人称。叙述者=人物。3.纯客观叙述——叙述者只描写人物所看到和所听到的,不作主观评介,也不分析人物心理。叙述者<人物。这种叙述角度的变化,通常被称为视角的变化,可以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取得常规视角不能到达的效果。如贾平凹《我的小学》片断:
  我那时最爱语文,尤其爱造句,每一个造句都要写得很长,作业本就用得费。后来,就常常跑黄坡下的坟地,捡那死人后挂的白纸条儿,回来订成细长的本子;一到清明,就可以一天之内订成十多个本子呢。但是,句子造得长,好多字不会写,就用白字或别字替着,同学们都说我是错别字大王,老师却表扬我,说我脑子灵活,每一次作业都批“优秀”,但却将错别字一一画出,让我连做三遍。学写大字也是我最喜欢的课,但我没有毛笔,就曾偷偷剪过伯父的羊皮褥子上的毛做笔,老师就送给我一支。我很感谢,越发爱起写大字,别人写一张,我总是写两张、三张。老师就将我的大字贴在教室的墙上,后来又在寺庙的高年级教室展览过。她还领着我去让高年级学生参观。高年级的讲台桌很高,我一走近,就没了影儿,她把我抱起来,站在那椅子上。那支毛笔,后来一直用秃,我还舍不得丢掉,藏在家里的宋瓷花瓶里,到了“文化大革命”中,破起四旧,花瓶被没收走了,笔也就丢失了。
  本文主要是运用限制叙述,以第一人称贯穿始终。文章的首尾都属于“叙述自我”,用叙述者的话语来讲述对小学语文老师的好感、学习语文的刻苦以及对毛笔的珍惜,中间部分属于“经验自我”,用主人公的眼光来描述见习生事件和书法展览的荣耀。本文通过“叙述自我”與“经验自我”的交错,凸现了个人记忆中的“动情点”。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中学]
其他文献
岁寒三友之一的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因“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帧)而被誉为花魁。“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梅以凌霜傲雪、清新脱俗、孤傲高洁的品格,赢得了不少诗人的钟爱。他们或寻梅,或探梅,写下了一首首咏梅佳作,情思隽永,广为传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代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堪称千古绝唱;“待到山花
期刊
说起母爱,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神圣而温暖的。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惠特曼說:“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我们自己的母亲是伟大的,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都是伟大的。面对一位登上公共汽车
期刊
杖藜的温度  敲打着王朝残热  却终于 被放逐  浪花裹挟的豪迈  在幽黑与赭红的视角里  重重地 摔下  额角殷红  泪的浊黄  一千丈的白涛  偏偏缺失了遥远的一竿竹  微酸已著枝  青边流水型的长衫  摆动昏黄大地 无语  一针一脚的痛与恨  不妨编进芒鞋结实得  挑也挑不开  日日夜夜地踩踏  穿林打叶 回首已是斜阳  或许此生  就是一竿萧瑟的竹韵  在飞鸿的指痕里  浩歌归去  [江西
期刊
合卷,我的心头,又漾起“美”的洪波。手中这卷《繁星·春水》如同一条船泊,载着我,悠悠远行,直抵那方净土,直抵她果如冰般纯净的心中。垂首,轻拂书页,我恍如捧起一朵野菊,带来那抹深秋的心旷神怡。  如斯清新  “夜听雨,丝丝的织就了诗人的情绪。”  清新雅丽,便是我拜读此书的第一缕感触。看哪,“晓霞边的孤帆/在不自觉里/完成了‘自然’的图画,多似一幅脱俗的中国画!”轻点微移,黑白相错间,那份诗情,那份
期刊
所谓扩展,就是扩大、展开。一般情况下均为,所给句子非常简单、抽象,甚至就是几个词语,这时,我们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扩充,尽量地使句子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起来,就可达到扩展的目的。高考非常喜欢考查此类题,几乎是年年必考,卷卷必考,我们岂能漠视?岂能不想方设法应对呢?那么,有没有较为便捷而又有效的应对方法呢?当然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一、情景描述型  所谓情景描述型就是提供一个特定的镜头,要求
期刊
幸 福 歌  齐燕滨    幸福是什么?摇幸福在哪里  不是锦衣貂裘  不是娇妻美姬  不是青史留名  不是金榜及第    家有良田万亩  那不是生长幸福的土地  住在深宅高院  那是捆绑幸福的樊篱    饱食终日?摇那是猪栏的哲学  倚红偎翠?摇那是销魂的毒剂  红袍加身  可能是人性的枷锁  腰缠万贯  也许是真情的大敌    幸福是温暖的阳光  播撒无私的爱意  普照富庶的庄园  也拥抱贫瘠
期刊
文言文翻译一向被称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硬骨头”,它是综合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文言文能力的一道区分度比较明显的试题。综观近几年高考,同学们在翻译时失分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没有把握好命题老师设定的采分点,这些采分点通常体现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结构等方面。因为文言文翻译题,命题老师往往会给一个句子设置两到三个得分点(亦称“采分点”),阅卷者根据得分点予以给分。因此文言文翻译过程中,我们
期刊
雨恨云愁,木叶尽脱,寒风吹彻落木的每一处伤口。欢歌岑寂,人散灯残,烛光明灭摇曳着一面面红颜的一件件往事。古来红颜多薄命,一朝春尽,花落人摧;思量却是——疼彻心扉!  红楼·千古疼几回  花开花飞,开了又谢,在她看来,谢落的不是花瓣,而是春天与美丽。所以,平常的“落”也使她“疼”得泪流满面。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是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流尽,才偿得过他了。”这是仙草的诺言,亦是黛玉疼苦一
期刊
寒风中的等候  七(19)班 路程舒   母爱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题记  那天,因为忘了告诉妈妈放学的确切时间,我只好在校门口傻傻地等待。  天色,似乎并不太好。  劳碌一天的人们,也都在马不停蹄地往家里赶。  此刻的门口,早就没了刚放学那会儿的热闹,转而是人迹寥寥的情景:几位中年妇女,正站在电瓶车旁,默默地等待着她们即将放学的孩子。  天渐渐黑了。冬夜的寒风不期而至,使人不免哆嗦而间或感
期刊
诚如衣服需要新颖的款式来包装,以展示其亮丽一样,优秀的文章也需要巧用表现手法,以凸显其独特魅力。恰当运用表现手法能够使文章异彩纷呈,锦上添花,更鲜明地表现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技法解说一:对比鲜明  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两个相反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现象的不同的两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表现出作者鲜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