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教育是当今时代的一个世界性难题,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教育就是为了育人,教育首先是道德事业,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担当起立德树人这一重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为"人师",要努力做优秀的道德教师,构建道德课堂。下文我将结合我的教学经历谈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字: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2-264
一、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我们的生活不可缺少的主题,我们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问题都需要受到道德的约束或法治的制约。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小学活动密切相关的课程。此课程对小学生树立法治意识与道德现念,进行德育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强调运用启发式,不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准确把握教育设计理念,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来引起学生对道德法制课程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1]。以下,我将具体探讨如何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根据课程特点,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而不是在生活之外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德育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重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2]。
如在讲授一年级下册《我会照顾自己》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播放一段事先拍好的本班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录像,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自己生活自理方面不快乐的事等等。教师再根据此环节设计一个游戏"快乐通道":让学生分小组,自选一个上述所说的"烦恼",然后可以是小组讨论,可以是请教其他小组的成员或老师等等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活动,都是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真正面对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容易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通过"快乐通道",向身边的人请教,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快乐,同时也表示愿意做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人,我想这比以往那些空洞的、喊口号似的教育学生的方法有效。
三、根据学科特点,注意德育渗透的生动性
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们要把对学生们的这种道德与法治意识教育贯穿教学实践发展的始终。因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种德育思想,学生们对它们的接受自然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还是需要老师们做出一些及时有效的行为方法的指引,切不可操之过急,避免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所以,如何巧妙的将对学生们的这种道德与法治教育引入日常实践就显得极其重要。我认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真正抓住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真正特点——生活性,去寻找学生生活中的现实案例,这样才能提高课堂实效,增强德育渗透的主动性。
比如,我在听四年级上册《钱该怎样花》的公开课上,讲授该课的老师就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环节——《欣赏小品》,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并创设情景,全班同学再根据情景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得出结论:我们要学会如何合理利用金钱。在这个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知道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通过设计情境和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他们都能对身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都能较清晰的认识到问题存在的原因;正是因为这是来自学生当中的实际例子,同学们都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且通过在教学活动中适时穿插德育渗透,同学们都能意识到:我们要拒绝乱花钱的不良习惯,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课后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除了在课堂上要注重课程的生活性特点,在生活中也可以多加实践。例如,教师还可以通过参观教育基地等方式,让同学们对照绘本教材的内容进行理解,特别是教材中的重点解读部分,在实际生活中或是参观过程中给予正确引导,达到让学生形成正确观点的目的。学生通过社会活动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这比仅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更具有良好的效果,我们教师可以先站在社会实践效果、安全性能的角度,让学生家长周末期间带领学生去实地实践,并根据实践过程写出内心实际感受,从而实现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达到德育教育目标。
四、定期开展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道法意识
为了能够更好的去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以及德育教育的渗透,学校应该让学生们在具体可行的情境中来增强他们的德育意识。因此,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给学生们创建一个带有浓厚氛围的德育课堂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这些活动行为实践中去了解更多的法德知识。
定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老师们尽量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来增强道德意识与法律素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道德与法治教育宣传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组织学生搜集相关德育和法治的常识,通过演讲比赛、话剧表演和诗文朗诵大赛等形式来进行。
同时,老师多鼓励学生们来参加这样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所展示给同学们的那些道德与法治理念内化为自己心灵的一种意识,这才是最重要的。而在新媒体教育教学时代下,在对学生进行德育与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巧妙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把这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引入具体的课堂,利用网络教学。比如,在对学生们进行三观教育的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PPT和音频以及视频等的形式来展示一些相关的法律讲堂和道德故事等,讓学生在这种教学的引导下去启发思考。所以,这种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是必不可缺的。
五、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大教育力度
在学生进行德育与法治教育过程中,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老师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学生在家里的一些具体德育行为实践,而同时家长也可以比较清晰的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些行为方式。如此可见,这种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学生们的德育行为实践发挥很好的管理作用。
六、总结
总之,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渗透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特点,充分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活需要,充分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使德育教学寓于情理之中,达到德育教学渗透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最终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高德胜.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J].中国教育学刊,2018(0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12
关键字: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2-264
一、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我们的生活不可缺少的主题,我们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问题都需要受到道德的约束或法治的制约。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小学活动密切相关的课程。此课程对小学生树立法治意识与道德现念,进行德育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强调运用启发式,不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准确把握教育设计理念,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来引起学生对道德法制课程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1]。以下,我将具体探讨如何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根据课程特点,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而不是在生活之外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德育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重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2]。
如在讲授一年级下册《我会照顾自己》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播放一段事先拍好的本班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录像,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自己生活自理方面不快乐的事等等。教师再根据此环节设计一个游戏"快乐通道":让学生分小组,自选一个上述所说的"烦恼",然后可以是小组讨论,可以是请教其他小组的成员或老师等等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活动,都是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真正面对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容易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通过"快乐通道",向身边的人请教,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快乐,同时也表示愿意做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人,我想这比以往那些空洞的、喊口号似的教育学生的方法有效。
三、根据学科特点,注意德育渗透的生动性
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们要把对学生们的这种道德与法治意识教育贯穿教学实践发展的始终。因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种德育思想,学生们对它们的接受自然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还是需要老师们做出一些及时有效的行为方法的指引,切不可操之过急,避免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所以,如何巧妙的将对学生们的这种道德与法治教育引入日常实践就显得极其重要。我认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真正抓住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真正特点——生活性,去寻找学生生活中的现实案例,这样才能提高课堂实效,增强德育渗透的主动性。
比如,我在听四年级上册《钱该怎样花》的公开课上,讲授该课的老师就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环节——《欣赏小品》,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并创设情景,全班同学再根据情景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得出结论:我们要学会如何合理利用金钱。在这个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知道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通过设计情境和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他们都能对身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都能较清晰的认识到问题存在的原因;正是因为这是来自学生当中的实际例子,同学们都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且通过在教学活动中适时穿插德育渗透,同学们都能意识到:我们要拒绝乱花钱的不良习惯,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课后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除了在课堂上要注重课程的生活性特点,在生活中也可以多加实践。例如,教师还可以通过参观教育基地等方式,让同学们对照绘本教材的内容进行理解,特别是教材中的重点解读部分,在实际生活中或是参观过程中给予正确引导,达到让学生形成正确观点的目的。学生通过社会活动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这比仅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更具有良好的效果,我们教师可以先站在社会实践效果、安全性能的角度,让学生家长周末期间带领学生去实地实践,并根据实践过程写出内心实际感受,从而实现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达到德育教育目标。
四、定期开展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道法意识
为了能够更好的去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以及德育教育的渗透,学校应该让学生们在具体可行的情境中来增强他们的德育意识。因此,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给学生们创建一个带有浓厚氛围的德育课堂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这些活动行为实践中去了解更多的法德知识。
定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老师们尽量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来增强道德意识与法律素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道德与法治教育宣传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组织学生搜集相关德育和法治的常识,通过演讲比赛、话剧表演和诗文朗诵大赛等形式来进行。
同时,老师多鼓励学生们来参加这样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所展示给同学们的那些道德与法治理念内化为自己心灵的一种意识,这才是最重要的。而在新媒体教育教学时代下,在对学生进行德育与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巧妙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把这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引入具体的课堂,利用网络教学。比如,在对学生们进行三观教育的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PPT和音频以及视频等的形式来展示一些相关的法律讲堂和道德故事等,讓学生在这种教学的引导下去启发思考。所以,这种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是必不可缺的。
五、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大教育力度
在学生进行德育与法治教育过程中,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老师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学生在家里的一些具体德育行为实践,而同时家长也可以比较清晰的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些行为方式。如此可见,这种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学生们的德育行为实践发挥很好的管理作用。
六、总结
总之,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渗透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特点,充分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活需要,充分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使德育教学寓于情理之中,达到德育教学渗透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最终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高德胜.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J].中国教育学刊,2018(0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