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现代物理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智力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中的他主和自主有机地融合,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学习,使教师的外部指导转变为学生的内部发展,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满足学生“学会”,更重要是引导学生“会学”.物理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关系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振兴,也关系着学生的未来.
一、发挥物理学史的趣味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学发展史是创新的历史.新问题的提出,新理论的建立,新技术的应用,无一不闪耀着人类创新的智慧.在教学中联系这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史,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献身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意识.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非常有趣地体现了人类创造思维的无穷魅力.在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9世纪后期,这种看法才被动摇.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从而说明了原子是可分的.由此他提出了原子的“枣糕式”模型,但这一模型被卢瑟福等人的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完全否定.卢瑟福认真仔细地研究了实验结果,提出了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成功地解释了粒子散射实验.但这一理论又跟经典的电磁学理论发生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创造性地将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了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三条假设,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但用来解释比较复杂的原子时却遇到了困难.后来,玻尔等人研究了这些问题,建立了量子理论,揭开了原子结构的奥秘.科学家这种不断创新、推动科学进步和发展的事例,在学生的头脑中可产生强烈的共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介绍这些内容,对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维火花
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面临一定的问题情境,亲自去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与物理学家的探索相近的过程,有利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经验.在物理教学中,许多知识都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与探索,获取答案.
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可设计问题情境:(1)能否用磁来生电呢?(2)怎样把磁转变为电呢?(3)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可以有几种说法?哪种更本质?这样,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调控引导,把学生引向到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获取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三、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创新人格的培养.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正确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因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这是创造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都体现了这一人格特征.
例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遭到许多著名科学家的反对和讥笑,但他并没有因权威或外界的反对而放弃,而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后来经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正是他的这种坚持己见、不肯放弃的精神,才成就了物理学上这一伟大的发现.为此他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对一些易出错的问题,教师可有意设计误解,让学生去发现,鼓励学生思考一些有待完善发展的物理学内容.
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必须给予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及发表见解的环境,使学生在知识上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跳出习惯思维的框架,打破常规,这是一个人具有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有意识地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可较好地开拓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完全通过教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获得的,更多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得来的.教师可从收集材料、组织材料、传递材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积累.教学中切不可将知识的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割裂开来.教师要将对学生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以发展.
一、发挥物理学史的趣味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学发展史是创新的历史.新问题的提出,新理论的建立,新技术的应用,无一不闪耀着人类创新的智慧.在教学中联系这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史,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献身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意识.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非常有趣地体现了人类创造思维的无穷魅力.在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9世纪后期,这种看法才被动摇.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从而说明了原子是可分的.由此他提出了原子的“枣糕式”模型,但这一模型被卢瑟福等人的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完全否定.卢瑟福认真仔细地研究了实验结果,提出了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成功地解释了粒子散射实验.但这一理论又跟经典的电磁学理论发生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创造性地将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了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三条假设,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但用来解释比较复杂的原子时却遇到了困难.后来,玻尔等人研究了这些问题,建立了量子理论,揭开了原子结构的奥秘.科学家这种不断创新、推动科学进步和发展的事例,在学生的头脑中可产生强烈的共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介绍这些内容,对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维火花
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面临一定的问题情境,亲自去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与物理学家的探索相近的过程,有利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经验.在物理教学中,许多知识都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与探索,获取答案.
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可设计问题情境:(1)能否用磁来生电呢?(2)怎样把磁转变为电呢?(3)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可以有几种说法?哪种更本质?这样,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调控引导,把学生引向到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获取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三、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创新人格的培养.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正确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因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这是创造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都体现了这一人格特征.
例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遭到许多著名科学家的反对和讥笑,但他并没有因权威或外界的反对而放弃,而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后来经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正是他的这种坚持己见、不肯放弃的精神,才成就了物理学上这一伟大的发现.为此他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对一些易出错的问题,教师可有意设计误解,让学生去发现,鼓励学生思考一些有待完善发展的物理学内容.
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必须给予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及发表见解的环境,使学生在知识上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跳出习惯思维的框架,打破常规,这是一个人具有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有意识地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可较好地开拓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完全通过教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获得的,更多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得来的.教师可从收集材料、组织材料、传递材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积累.教学中切不可将知识的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割裂开来.教师要将对学生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