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pe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课堂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數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经历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二、合作学习,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由于生活背景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以及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有表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代数知识、几何知识、统计知识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笔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几何知识时笔者采取从直观到抽象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统计知识时采用让每个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如过多的讲授对一年级学生效果不大,因为他们年龄小,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将一些概念强加给他们,只会带来低效或负效。再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重视课堂质疑和实践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说、用心体验,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提高学习活动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笔者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提问题的兴趣;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圆柱,体验圆柱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动手用尺子、绳子量一量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和周长;然后用剪刀剪开圆柱的侧面进行观察;最后让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圆柱的特征。这种自主探究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的和每一项活动的目标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新知识探索活动,要认真观察活动现象并分析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与所学新知之间的关系,积极思考对解决的问题启发和帮助作用,促进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往往片面强调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了教育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应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从中不难看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识记背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重点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一、注重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
摘 要: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作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纠谬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有很大關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坚持多鼓励,以情激情的原则。  关键词:心理;鼓励;写作兴趣  在作文批语中,笔者尽力采用鼓励、启发的语气,使学生读后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信任与期望,使学生逐步树立写作的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本文就谈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习惯;培养;质疑  学习任何学科都需要好的习惯,语文也一样。好的习惯一经养成,就会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这种主动的学习行为会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当作一个重要的内容。  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越来越被重视,打造高效、和谐、快乐的课堂,是每位教师的梦想和追求。笔者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课前,认真准备  1.精心设计教案  在制定教案前,笔者会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依据教学内容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处理好教材,尽量做到既兼顾教材又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在教学“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