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岁月已不可再回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孩提时候对乡村那份热切地向往之情,随时日风尘的洗刷已经淡远,现在搜寻一页页残存的记忆,仍惦念着那片纯净的乡土,已然成了自己守望宁静的世外桃源,只能相见于记忆的残影中,也只怪自己那时没有留下什么值得重新回嚼的文字。读过《乡土中国》让我对中国乡村社会有了一番深刻的理解,而不只局限于那里仅有的人和曾经发生的故事。虽然当下的中国乡村与费孝通先生描述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乡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在城镇化建设热潮的今天,乡村社会似乎从深闺走上了“时装秀”的T型台。但我还是留恋曾经的村姑,用费老剖析乡村社会具有的乡土文化、伦理道德和礼教习俗等特质,在我记事以来的乡村印象中寻思今日乡土中国的嬗变之因。
关键词:乡土中国;乡村;文字
读过《乡土中国》让我对中国乡村社会有了一番深刻的理解,而不只局限于那里仅有的人和曾经发生的故事。虽然当下的中国乡村与费孝通先生描述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乡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在城镇化建设热潮的今天,乡村社会似乎从深闺走上了“时装秀”的T型台。但我还是留恋曾经的村姑,用费老剖析乡村社会具有的乡土文化、伦理道德和礼教习俗等特质,在我记事以来的乡村印象中寻思今日乡土中国的嬗变之因。
一、离散的族群关系
近年来在乡村社会“城镇一体化”、“城镇化”建设中,传统的散居和村落已被新农村建设的一排排整齐的居民房整合在一起,不久后,规划中的集交通,商贸和医疗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体更会彻底地打破以同姓聚居在一起的村落和庭院生活,就是在那些还没被纳入新农村规划的地方,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家已经盖起了自己的独居小楼房,从以前的聚居地院落里搬了出来。可以说经济发展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入侵,传统的族群聚居的社会关系已经分崩瓦解。
八九十年代的打工热潮,让不少年轻人摆脱了以前大家族的捆绑关系,他们当中有部分人已移居城市或通过婚姻关系远离了原来的村落。教育下乡也使得受过良好教育的“牛”娃最终还是放弃了这片熟知的故土,这些人有可能就是联系村子和外界的媒介,通过他们把自己的族亲也拉进了城市,所以教育给农村社会没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成为城市掠夺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帮凶。当我这些年再回到自己生长的村庄时,原来经常与小伙伴戏玩的大院已经没落在杂草野树之中,只剩下断壁残垣,成为了野兔和老鼠的乐园,整个院落空寂如野,也再难见孩子们追逐嬉戏的身影。有几次还碰见林子他爷拄着拐杖在瓦砾和朽烂的楞木注目。我知道这是他们几辈人保留下来的,那时每根木方都要从距村子七八十公里的地方扛回来,每块砖瓦更是贴上了自己的手印儿,对他来说这里就是回映着几个家族史的电影院,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林子他爷又四个儿子散居在村子的东南西北不同地方,他现在住自己小儿子新建的小楼房里,一个人留守在家,虽然生活环境改变了,但是孤独得找个说话的人也没有,他是怀念以前家族聚居地院落,那时坐在各家的门槛上就能与邻里闲谈,熟悉到各家每顿吃什么都一清二楚。我小时候只要一吆喝,全部伙伴就聚到一块儿玩闹起来,好生热闹,现在叫上谁到家里来,都得打电话,等上个把小时,赶过来还错过了吃午饭的时间。
四世同堂的家族在农村已经很少了,村子了绝大多数家庭都搬到镇上去了,现在大家都说家有一老,如有至宝。只要家里还有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世,几代人还会在逢年过节时象征性的回去看看老人,这是还能感觉到这个家族热闹的气氛。记得小时候外婆还在世的时候,过年时,母亲总要带上我去住上几天,那时候几位舅舅和姨妈都会把全家人带上回来相聚,都摆上几张桌子,一家人老老少少在一起热闹非凡,感觉那么亲,同宗的血脉都在同一时刻博动似的。自外婆去世后,这种场面就很少见了,今年去大舅家,他还在感叹:“咱们这一家到现在都一百多号人了,遍布全国各地,什么时候召集起来团聚一下,我也算是安心了”这是一个花甲之人的心声,道出了对自己对同宗族血缘的关切。
二、维持熟人社会秩序的法则
费老笔下的乡土中国礼俗习惯,长老统治,男女有别构建起来的社会格局,在今日乡下虽然传统的礼俗仍然发挥维系这里秩序的作用,但在经济利益权衡一切和贫富分化的当今乡村这种稳定的社会秩序似乎变得十分脆弱,一些私利观念已经使得这里“土”一样的人变得世俗和势力。
小時候,伙伴之间常因争执拧在一块儿,最后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大人们不会那么在意,尽当是小孩子不懂事,说说就算了。现在要是谁家的孩子被欺负了,做家长的肯定不会相让,听刘武讲,有次他儿子被邻村李家的孩子用弹弓在眉间打了一道口子,远在深圳打工的他当天硬是坐飞机跑了回来,最后两家大人宁在了一起,闹到了镇上去,村支书上门做了好几次工作才把事件平息了。现在细想农村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了,孩子显得珍贵,已是我们那个年代从没有得到过的受宠若惊。
另外在今天的村子里,那家若有事,没有找人帮干忙一说了,都得佣工,同村人帮忙也得给工钱,要是别人不要,主人家还会十分歉意呢,欠人情,还不如以钱代替一切,来个谁也不相欠。我还是喜欢以前互帮互助,礼尚往来的邻里关系。
熟人社会,生于斯,死于斯建立起来的信用关系也成了被人利用来行骗的工具,让今日乡村终于不再安宁。现在很多家庭靠打工过上了小康生活,在银行也有了存款,他们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也在寻找掘金的门道。邻村的小伍去广州打听到一些赚钱的法子,拉上村里有钱的人去做投资,说是年终就能拿回本金,还能分得股份,这样每年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分红。简单的数学计算,数字大小相比,在市场经济下毫无判断力的乡邻,因为大家知根知底,并且往上数几代,可能还都是沾亲粘故的。就这样,村子里有几家都把自己这些年辛苦攒下的钱拿出来给了小伍去了广州,他们这种信任程度远胜过在社会契约下的合同关系。年终到了,村民们也没见本金归帐,打了几次电话问小伍,它也是推延时日,一年,两年都过去了还没见小伍回过村子。后来听同小伍在深圳打工的刘武说,小伍在做传销,他把所有亲戚朋友都给骗遍了。
乡村社会已开始嬗变,她会走向何处,是不是还能如初的安宁,我还迷失在我的乡村印象之中。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作者简介:郑钧蔚(1984-),男,汉族,四川省渠县人,在读研究生
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关键词:乡土中国;乡村;文字
读过《乡土中国》让我对中国乡村社会有了一番深刻的理解,而不只局限于那里仅有的人和曾经发生的故事。虽然当下的中国乡村与费孝通先生描述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乡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在城镇化建设热潮的今天,乡村社会似乎从深闺走上了“时装秀”的T型台。但我还是留恋曾经的村姑,用费老剖析乡村社会具有的乡土文化、伦理道德和礼教习俗等特质,在我记事以来的乡村印象中寻思今日乡土中国的嬗变之因。
一、离散的族群关系
近年来在乡村社会“城镇一体化”、“城镇化”建设中,传统的散居和村落已被新农村建设的一排排整齐的居民房整合在一起,不久后,规划中的集交通,商贸和医疗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体更会彻底地打破以同姓聚居在一起的村落和庭院生活,就是在那些还没被纳入新农村规划的地方,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家已经盖起了自己的独居小楼房,从以前的聚居地院落里搬了出来。可以说经济发展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入侵,传统的族群聚居的社会关系已经分崩瓦解。
八九十年代的打工热潮,让不少年轻人摆脱了以前大家族的捆绑关系,他们当中有部分人已移居城市或通过婚姻关系远离了原来的村落。教育下乡也使得受过良好教育的“牛”娃最终还是放弃了这片熟知的故土,这些人有可能就是联系村子和外界的媒介,通过他们把自己的族亲也拉进了城市,所以教育给农村社会没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成为城市掠夺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帮凶。当我这些年再回到自己生长的村庄时,原来经常与小伙伴戏玩的大院已经没落在杂草野树之中,只剩下断壁残垣,成为了野兔和老鼠的乐园,整个院落空寂如野,也再难见孩子们追逐嬉戏的身影。有几次还碰见林子他爷拄着拐杖在瓦砾和朽烂的楞木注目。我知道这是他们几辈人保留下来的,那时每根木方都要从距村子七八十公里的地方扛回来,每块砖瓦更是贴上了自己的手印儿,对他来说这里就是回映着几个家族史的电影院,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林子他爷又四个儿子散居在村子的东南西北不同地方,他现在住自己小儿子新建的小楼房里,一个人留守在家,虽然生活环境改变了,但是孤独得找个说话的人也没有,他是怀念以前家族聚居地院落,那时坐在各家的门槛上就能与邻里闲谈,熟悉到各家每顿吃什么都一清二楚。我小时候只要一吆喝,全部伙伴就聚到一块儿玩闹起来,好生热闹,现在叫上谁到家里来,都得打电话,等上个把小时,赶过来还错过了吃午饭的时间。
四世同堂的家族在农村已经很少了,村子了绝大多数家庭都搬到镇上去了,现在大家都说家有一老,如有至宝。只要家里还有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世,几代人还会在逢年过节时象征性的回去看看老人,这是还能感觉到这个家族热闹的气氛。记得小时候外婆还在世的时候,过年时,母亲总要带上我去住上几天,那时候几位舅舅和姨妈都会把全家人带上回来相聚,都摆上几张桌子,一家人老老少少在一起热闹非凡,感觉那么亲,同宗的血脉都在同一时刻博动似的。自外婆去世后,这种场面就很少见了,今年去大舅家,他还在感叹:“咱们这一家到现在都一百多号人了,遍布全国各地,什么时候召集起来团聚一下,我也算是安心了”这是一个花甲之人的心声,道出了对自己对同宗族血缘的关切。
二、维持熟人社会秩序的法则
费老笔下的乡土中国礼俗习惯,长老统治,男女有别构建起来的社会格局,在今日乡下虽然传统的礼俗仍然发挥维系这里秩序的作用,但在经济利益权衡一切和贫富分化的当今乡村这种稳定的社会秩序似乎变得十分脆弱,一些私利观念已经使得这里“土”一样的人变得世俗和势力。
小時候,伙伴之间常因争执拧在一块儿,最后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大人们不会那么在意,尽当是小孩子不懂事,说说就算了。现在要是谁家的孩子被欺负了,做家长的肯定不会相让,听刘武讲,有次他儿子被邻村李家的孩子用弹弓在眉间打了一道口子,远在深圳打工的他当天硬是坐飞机跑了回来,最后两家大人宁在了一起,闹到了镇上去,村支书上门做了好几次工作才把事件平息了。现在细想农村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了,孩子显得珍贵,已是我们那个年代从没有得到过的受宠若惊。
另外在今天的村子里,那家若有事,没有找人帮干忙一说了,都得佣工,同村人帮忙也得给工钱,要是别人不要,主人家还会十分歉意呢,欠人情,还不如以钱代替一切,来个谁也不相欠。我还是喜欢以前互帮互助,礼尚往来的邻里关系。
熟人社会,生于斯,死于斯建立起来的信用关系也成了被人利用来行骗的工具,让今日乡村终于不再安宁。现在很多家庭靠打工过上了小康生活,在银行也有了存款,他们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也在寻找掘金的门道。邻村的小伍去广州打听到一些赚钱的法子,拉上村里有钱的人去做投资,说是年终就能拿回本金,还能分得股份,这样每年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分红。简单的数学计算,数字大小相比,在市场经济下毫无判断力的乡邻,因为大家知根知底,并且往上数几代,可能还都是沾亲粘故的。就这样,村子里有几家都把自己这些年辛苦攒下的钱拿出来给了小伍去了广州,他们这种信任程度远胜过在社会契约下的合同关系。年终到了,村民们也没见本金归帐,打了几次电话问小伍,它也是推延时日,一年,两年都过去了还没见小伍回过村子。后来听同小伍在深圳打工的刘武说,小伍在做传销,他把所有亲戚朋友都给骗遍了。
乡村社会已开始嬗变,她会走向何处,是不是还能如初的安宁,我还迷失在我的乡村印象之中。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作者简介:郑钧蔚(1984-),男,汉族,四川省渠县人,在读研究生
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研究方向: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