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三下《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讲述的是战争时期,孤儿院里的孤儿阮恒为救护受重伤的同伴,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挽救同伴生命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阮恒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体现崇高的友情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反复诵读课文,查找资料,精心设计了一份教学设计。然而在实际教学时,我却发现自己的设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只想着如何把这篇文章上得感人,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理解的程度。我让学生抓住阮恒“克服献血的疼痛,战胜死亡的恐惧”这两点找读有关的句子,体会阮恒勇敢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生找到了这样一句:“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阮恒很害怕。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生:从“颤抖”这个词中体会到的。
师:阮恒把手举起又放下,然后又举起来,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生:他想为了救朋友哪怕是死,也一定要帮助她。
师:是啊,她是我的朋友,就是这几个字,就是这样的信念激励着他,支撑着他。下面我们继续学习阮恒抽血的过程这部分,体会阮恒抽血过程心理活动状况。
如何让学生从这个句子中深刻地体会阮恒的勇敢呢?学生能读懂“颤抖”的意思就是哆嗦发抖,那是因为害怕。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句子表面,而无法领会他的勇敢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堂课下来,学生累,我也很无奈。
课后,我和同年级教师一起查找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如何把这个句子的感悟朗读落实到位,把它读透、读深?我们讨论是不是可以把事后医生对周围人说的话放到这里,让学生理解阮恒是因为害怕自己会失去生命而颤抖。既然这么害怕,他还是坚决地举起了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他是这么勇敢的一个孩子!于是我又对教案进行了修改。
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阮恒很害怕。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生:从“颤抖”这个词中体会到的。
师:“颤抖”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发抖。
师:为什么阮恒害怕得浑身发抖?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事后,医生对周围的人说:“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他想准会让他把所有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好让她活下来。”
师,你读懂他害怕的原因了吗?
生:阮恒以为把血献给小姑娘,自己就要死了,所以很害怕。
师,“举起来”“放下去”“又举起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很矛盾,很犹豫。
师:他矛盾犹豫些什么呢?
生:如果献出献血,自己就要死了:如果不献,就要失去一个朋友。
师:最终他的小手举起来了,因为什么呢?
生:他想“她是我的朋友”,所以又把手举起来。
生:他想为了救朋友哪怕是死,也一定要帮助她。
师:是啊,“她是我的朋友”,就是这几个字,就是这样的信念激励着他,支撑着他,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份勇敢。
课后研讨时,又有教师向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你把重心放在抓住‘阮恒克服献血的疼痛,战胜死亡的恐惧’这两点来体会阮恒的勇敢,体会阮恒与小姑娘的友情是不够的。如果能把侧重点放在体会阮恒和小姑娘的深厚友情,阮恒才会变得这么勇敢上,学生可能对友爱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于是我又进行”了一次修改。
(前面部分同上)
师:最终他的小手举起来了,因为什么呢?
生:他想“她是我的朋友”,所以又把手举起来。
师:是啊!他们是朋友,孤儿院的朋友,他们从小无父无母。也许此时阮恒想起了在孤儿院里的情景,谁来说一说?
生: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
生:他们遇到困难相互帮助。
生: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互关心,这个世界上他们已经没有亲人了。
师:是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能再让这样的好朋友离他而去,阮恒一定要救她。“她是我的朋友”,就是这几个字激励着他,支撑着他,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份勇敢。
经过这次课堂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利用空白,启发学生想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利用语言的空白处,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把文字化为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使场景再现,让学生能走进文本,走入主人公的内心。
2、弹性预设,放飞学生灵性
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精心预设能预测到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想到更为复杂的“可能”,从而预定出更为周全的策略。
所以,要想让课堂真正互动生成起来,我们在预设教学环节的时候,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揣摩学生的心思,走进学生的心灵,考虑更多的如果。从而,真正放飞学生的灵性!
学生找到了这样一句:“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阮恒很害怕。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生:从“颤抖”这个词中体会到的。
师:阮恒把手举起又放下,然后又举起来,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生:他想为了救朋友哪怕是死,也一定要帮助她。
师:是啊,她是我的朋友,就是这几个字,就是这样的信念激励着他,支撑着他。下面我们继续学习阮恒抽血的过程这部分,体会阮恒抽血过程心理活动状况。
如何让学生从这个句子中深刻地体会阮恒的勇敢呢?学生能读懂“颤抖”的意思就是哆嗦发抖,那是因为害怕。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句子表面,而无法领会他的勇敢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堂课下来,学生累,我也很无奈。
课后,我和同年级教师一起查找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如何把这个句子的感悟朗读落实到位,把它读透、读深?我们讨论是不是可以把事后医生对周围人说的话放到这里,让学生理解阮恒是因为害怕自己会失去生命而颤抖。既然这么害怕,他还是坚决地举起了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他是这么勇敢的一个孩子!于是我又对教案进行了修改。
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阮恒很害怕。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生:从“颤抖”这个词中体会到的。
师:“颤抖”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发抖。
师:为什么阮恒害怕得浑身发抖?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事后,医生对周围的人说:“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他想准会让他把所有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好让她活下来。”
师,你读懂他害怕的原因了吗?
生:阮恒以为把血献给小姑娘,自己就要死了,所以很害怕。
师,“举起来”“放下去”“又举起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很矛盾,很犹豫。
师:他矛盾犹豫些什么呢?
生:如果献出献血,自己就要死了:如果不献,就要失去一个朋友。
师:最终他的小手举起来了,因为什么呢?
生:他想“她是我的朋友”,所以又把手举起来。
生:他想为了救朋友哪怕是死,也一定要帮助她。
师:是啊,“她是我的朋友”,就是这几个字,就是这样的信念激励着他,支撑着他,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份勇敢。
课后研讨时,又有教师向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你把重心放在抓住‘阮恒克服献血的疼痛,战胜死亡的恐惧’这两点来体会阮恒的勇敢,体会阮恒与小姑娘的友情是不够的。如果能把侧重点放在体会阮恒和小姑娘的深厚友情,阮恒才会变得这么勇敢上,学生可能对友爱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于是我又进行”了一次修改。
(前面部分同上)
师:最终他的小手举起来了,因为什么呢?
生:他想“她是我的朋友”,所以又把手举起来。
师:是啊!他们是朋友,孤儿院的朋友,他们从小无父无母。也许此时阮恒想起了在孤儿院里的情景,谁来说一说?
生: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
生:他们遇到困难相互帮助。
生: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互关心,这个世界上他们已经没有亲人了。
师:是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能再让这样的好朋友离他而去,阮恒一定要救她。“她是我的朋友”,就是这几个字激励着他,支撑着他,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份勇敢。
经过这次课堂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利用空白,启发学生想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利用语言的空白处,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把文字化为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使场景再现,让学生能走进文本,走入主人公的内心。
2、弹性预设,放飞学生灵性
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精心预设能预测到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想到更为复杂的“可能”,从而预定出更为周全的策略。
所以,要想让课堂真正互动生成起来,我们在预设教学环节的时候,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揣摩学生的心思,走进学生的心灵,考虑更多的如果。从而,真正放飞学生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