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中的奇幻美学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eng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奇幻—词,是由英文中的“fantasy”翻译得来的,它并非注重完全的理性,而是认可一种难以预测及完全阐明的世界架构。奇幻小说通常较为偏向过去或历史,其内容也往往存在着剑与魔法、天使与恶魔、先知与国王等不可思议的假想。而《哈利波特》作为—部重量级的奇幻作品,其内在暗含的奇幻美学无疑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关键词:《哈利波特》 美学 奇幻文学
  奇幻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传承自各国古典神话,生根绽放于近现代。在内容上,《哈利波特》具有更贴近当今时代的创作思路,它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甚至还拍成了系列电影,对于这样—部奇幻巨著,人们理应就其中暗含的美学形式加以深究和探讨。
  一、奇幻文学与《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系列小说,它被翻译成了七十多种语言,在本世纪初引发了一系列轰动性的图书销售及传播效应,应当说,《哈利波特》的全球影响绝对是当今最无可回避的文化现象。
  这部小说却与以往的奇幻文学略有不同,首先,故事并非发生在一个虚拟的“维斯特洛大陆”或“中土世界”之中,而是立足于一个现实与奇幻交融的魔法世界。在《哈利波特》中,作者巧妙的将光怪陆离的奇幻场面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遭遇到的问题融合在一起,将魔法作为推动故事情节的主导形式,又把宗教信仰与宿命论融入其中,进而通过传统的正义与邪恶观念对故事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导。在《哈利波特》中,邪恶是短暂而黑暗的,光明则是永恒而美好的,憎恨与愤怒、失控源于邪惡,这些因素会带来怨恨与疯狂、躁动与恼火,书中伏地魔及其同党的出场及活动正是遵循着这种概念的运行。从这种角度讲,《哈利波特》无疑考察并借鉴了传统奇幻文学的本质概念,即正义注定将战胜邪恶。
  无论如何,奇幻文学这种美学形式都绝不可仅以对待“娱乐文学”的角度看待,其独特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无疑对人们的思想有着极佳的促进意义。当今时代,人们处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理念注定将与文明的概念融合在一起。人们在无数的故事中消费着自由、想象、传奇、渴望,劳动资本向精神资本转化的过程,直接反映了当今时代的消费观与价值观,可以说,在阅读《哈利波特》的时候,大众消费的其实不是所谓的经验或故事,而是从书籍中探寻着所认可的价值观及美学概念。
  二、《哈利波特》的美学内涵
  奇幻文学的发展,标志着人类从对自然与神明的崇拜转变为对自身的疑惑、对平行世界的思考,他们寻求着一种神秘主义及英雄主义的回归,即人类在无形中显露的本质精神的回归。对此,本文将简要阐述《哈利波特》中涵括的美学内涵并探讨一个问题:当今时代人们追求的美学究竟是什么?
  1.善与恶的对立统一
  相比起美学,善与恶的对立统一更像是一种神学概念,在《哈利波特》一书中,哈利·波特象征着光明与善良,伏地魔则是黑暗与邪恶的化身。文中哈利波特战胜伏地魔的法宝并非强有力的魔法,而是与朋友的爱和美好,这直接反映出了一种古今兼宜的价值观,即“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但同时,这种伦理上的概念也值得人们深思,善与恶的主题究竟是什么?道德法则是否决定着人们观念?事实上,观念的产生的确依赖于传统的道德法则,在《哈利波特》一书中,宿命论式的主题与相互转换的善良与邪恶无疑宣示着一种价值,它利用善与恶的冲突构建了一个荒诞与平凡、喧嚣与寂静相融合的世界。魔法世界与现实世界并存,从前是朋友的在后续发展中可能成为敌人,最初的坏人可能成为好^、——在这样的观念中,善恶并非绝对的对立,甚至连哈利与伏地魔也并非绝对的对立,他们在相互对抗中也存在着彼此相似甚至是相同的部分,“伏地魔”是另一种哈利·波特,倘若哈利·波特走上错误的道路就可能成为“伏地魔”,这便是作者试图从中阐明的一种哲学因果。
  2.英雄主义的思维
  英雄主义是一种跨越历史、跨越时空的永恒精神,它的存在主要由具体的人物或事件予以展现,这种精神展现出了一种非凡的成功价值,足以跳跃时空并与当代人的思维结合在一起,在《哈利波特》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后,一系列立足于历史眺望未来的狂想便将就此诞生。
  在《哈利波特》的故事中,主人公只是一群孩子,但只要深入阅读就会发现,在纯真与梦幻之中,故事的内核依旧是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尽管伏地魔是因为不懂爱而最终失败,但哈利·波特一路上团结伙伴、战胜邪恶的过程却绝对是英雄主义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它强调了爱、同伴以及个人力量的存在,这种糅合了英雄主义价值的思维观念,就仿佛一泓充盈着理想的清泉,足以滋润读者那颗渴望从平凡中寻求不凡的心灵。
  三、结语
  总而言之,《哈利波特》是一本蕴含了传统美学与传统价值观的名作,它在蕴含着童真之心的基础上,在书中探讨了人类的勇敢与坚强、正直与诚信、爱情与团结,这本书主动诠释并探讨了不同人的人性,又在宣扬正义的同时主动承担了弘扬真、善、美精神的重担,真可谓是—部老少皆宜、寓教于乐的好书。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师生比例严重失衡,以心理危机干预咨询为主,缺乏发展性辅导的师资力量,—人一故事剧场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心理疏导和情感宣泄的安全途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朋辈辅导的骨干力量,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人一故事剧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部2001年的文件中提出“加强和
期刊
摘要: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对以后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部署,为了实现国家教育目标,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设置,并提出了启动实施的十大改革试点,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关键词:教研合作;管理;校际教研  笔者从学区管理下校际教师教研合作的角度采用了自编调查问卷《
期刊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是马克思主叉在西方传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一批西方学者和政治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出的自己的看法和研究成果。形成了一阵又一阵的馬克思主义的研究浪潮。集中反映了一批知识分子对西方的不满,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和向往,反映了人们从现实中寻求出路的种种探索。列斐伏尔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他揭示了科学理性和消费社会构建起来的现代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内在本质,指出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已经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写”位于“听、说、读”之后,教师一般将“写”归结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听说读的训练都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打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师授课方式和学生误解,导致作文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探寻实现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变革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语法;阅读量;活动化教学  文教学是贯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人的一生的一项活动。从应试
期刊
摘要: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应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能力和习惯,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些培养虽然都是基础方面的培养,但是对于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来说,只要基础牢固就能水到渠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能力、写作素材、创作兴趣  对于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本末。初中阶段写作之
期刊
摘要:《白鹿原》是中国文学史上—部具有史诗性质的伟大作品,它展现了历史巨变中白鹿原上的真实历史,客观地描述了白鹿原上的农耕文明、宗族精神和宗法文化,引导着我们从时代、民族、文化的层面,重新审视我们这个民族走过的悲壮历程,提醒着我们重视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理性地思考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关键词:白鹿原;农耕文明;宗族精神;宗法文化  20世纪早已合上了历史的帷幕,但幕后中国生存
期刊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种集知识和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初中政治学习是初中学习阶段一门重要的专业性课程,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更加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虽然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果,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存有一些不足,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就必须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初中政治;应
期刊
摘要:电影建国大业反映了我党自抗战胜利以后至新中国成立阶段为国家、民族解放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革命先辈为换取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牺牲令人动容。在观看者以電影以后,笔者认为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中共领导人的非凡领导才能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建国大业;共产党;国民党  电影《建国大业》再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期刊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木心借此叹道:“美学是我的流亡。”漫漫艺术之路,何尝不是一条流亡之途?  中国有一条梅岭古驿道,蜿蜒曲折的古道逶迤蛇行,穿越在崇山峻岭之间。一块块历经千年步履磨砺的石板,在炽白的阳光下,泛着幽幽的青光。这原先是一条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古道,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文人。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苏轼、陆凯、宋之问、刘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以疑为线索,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始于生疑终于释凝,通过求疑,促进学生“要思、多思、善思”,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激疑、质疑、析疑、释疑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核心素养。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以疑为线索,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始于生疑终于释疑,通过求疑,促进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