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教学改革在我国教育界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使原本陈旧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振动。面对新课改、新理念,如何去实施,真正把创新意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学习知识,成了我们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相当一部分没有发挥出来,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等待教师们去解决。
一、在实践中学生参与与学习深度
我们常常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新模式,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研讨,减少教师干预,放时间给学生。在教学中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整节课热情高涨。但学生在热闹之余常伴有理解肤浅的通病。
如学习三角形全等,在提出问题后,请学生自己研究研究?学生们很快动了起来,每个都选了自己认为满意的一个方向,在个人思考后,交流中,“你对”“你不对”不绝于耳,气氛异常热烈。这时教师适时向下引导,“能不能证明一下,让别人心服口服呢?”真正的探究此时形成了,学生们不甘服输的性格表现无余,全身心投入到论证中。
在班级汇报中,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讲解自己的发现,那股得意劲就不用说了。听的仔细听,还能不时指出些毛病,而讲的则细致具体,惟恐别人不懂。在交流中,学生们精力集中的去听每一种见解,在此种过程中,理不讲自明,理解反倒成了低层次要求。此时,教师应加以引导,否则,学生会停留在自己得出的结果上,而忽视其他人的正确见解。
因此,一节课的时间,教师应把握好课堂的总方向,既要让学生活动起来,也要引导学生加深思考的深度。
二、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参与的程度
教学改革已风风雨雨的走过了几载,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的方式,方法多少有了一些改变。但历经多年的填鸭式教学,已成功的为一代甚至几代学生树了型。在实际中我们仍能看到死气沉沉的课堂。学生们要么在教师的一言堂中被动接受,要么就是在参与的过程中无所适从,课堂效率比较低。
1、从课堂学生的活动形式看,过于形式化,几个同学在小组内交流,看是动了起来,实质上多数交流是优生替代教师的另一个小课堂,中差生的思维并未充分调动,仍处于被动接受中。虽说这种方式增加了知识输入的密度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的效度,但始终不是一个合谐的探究氛围。
2、从学生活动的控制与引导上说,学生处于半失控状态,并没有向预想的探究型氛围上发展,学生们有不知如何讨论,讨论什么的感觉,以致课堂上常有学生的一片茫然。显然在运用上缺少引导,并未形成一种可操作的机制,使学生能普遍参与其中,真正表达出自己的独见,从而形成探究。
3、从教师的发问上来看,问题的设计答案过于固定化。没有太多探究空间。如在教学计算化简类题目时,问“用简便方法如何做?”和“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就很好的对比出了发问的技巧,前者学生会努力寻找简便方法,后者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在多种方案的对比下,认识到哪种简便,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再者从氛围上,前者学生不能轻易得出简便方法,从而压抑思维的活跃,而后者由学生自由发挥,学习效度则会明显提高。
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度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度,首先它不是一个单纯的从某一方面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应从多方面调整配合,从而有较好的效果,再者从效度的考查上,不应单从知识的掌握上下结论,而应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探究意识的形成。
(一)营造一个融洽的参与氛围
有效的关键在于学生敢于主动参与学习,所以探究氛围很重要。要多给学生留些选择的余地,留出充分的发挥空间。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允许学生对教师质疑,即使是错的,也不可打击热情,相反,还要多加鼓励。皮格马利翁效应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教师要要求学生,也包括自己,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再次,不要把问题的答案限制过死,让学生产生不同,从不同中让学生体会优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二)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探究的真实历程
在课的设计上,探究往往是就题目而设计,并没有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探究历程,使学生的探究脱离了现实,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我便带领学生首先从一个,两个,三个条件对应的递增上探寻,发现一个条件不行,两个还不行,直至研究三个对应条件的情况,而不应是直接去研究三个对应条件的情况。如此一来,探究的过程才完整,“为什么研究三个对应条件的判定方法”才会真正理解。使学生明白探究问题要有一个失败到成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把握时機,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
每个人都动脑,去思考才会使效度有大的提升,所以在课堂的交流中,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表独见的机会,使他们的思考得以表达,让其表现欲得到满足,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人数太多,每个人都发言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所以不妨调节交流的顺序,保护学生的这种高涨的热情,让简单的问题以“差——中——好”顺序交流,而中难度题目以“中——好——差”的顺序进行,让学生帮助学生,引导答题走向成熟,而不是直接认识结论。尽可能多的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交流的快乐,让学生稳步提高。
(四)以有效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效度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教学问题设计要“趣”,激发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二)教学问题设计要“悬”,激发思维的探索性。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三)教学问题设计要“巧”,激发思维的灵活性。“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开通思路,释疑解惑。
新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全新的理念,把理念转化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效度,推动课程改革的成功实施,是我们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在实践中学生参与与学习深度
我们常常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新模式,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研讨,减少教师干预,放时间给学生。在教学中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整节课热情高涨。但学生在热闹之余常伴有理解肤浅的通病。
如学习三角形全等,在提出问题后,请学生自己研究研究?学生们很快动了起来,每个都选了自己认为满意的一个方向,在个人思考后,交流中,“你对”“你不对”不绝于耳,气氛异常热烈。这时教师适时向下引导,“能不能证明一下,让别人心服口服呢?”真正的探究此时形成了,学生们不甘服输的性格表现无余,全身心投入到论证中。
在班级汇报中,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讲解自己的发现,那股得意劲就不用说了。听的仔细听,还能不时指出些毛病,而讲的则细致具体,惟恐别人不懂。在交流中,学生们精力集中的去听每一种见解,在此种过程中,理不讲自明,理解反倒成了低层次要求。此时,教师应加以引导,否则,学生会停留在自己得出的结果上,而忽视其他人的正确见解。
因此,一节课的时间,教师应把握好课堂的总方向,既要让学生活动起来,也要引导学生加深思考的深度。
二、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参与的程度
教学改革已风风雨雨的走过了几载,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的方式,方法多少有了一些改变。但历经多年的填鸭式教学,已成功的为一代甚至几代学生树了型。在实际中我们仍能看到死气沉沉的课堂。学生们要么在教师的一言堂中被动接受,要么就是在参与的过程中无所适从,课堂效率比较低。
1、从课堂学生的活动形式看,过于形式化,几个同学在小组内交流,看是动了起来,实质上多数交流是优生替代教师的另一个小课堂,中差生的思维并未充分调动,仍处于被动接受中。虽说这种方式增加了知识输入的密度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的效度,但始终不是一个合谐的探究氛围。
2、从学生活动的控制与引导上说,学生处于半失控状态,并没有向预想的探究型氛围上发展,学生们有不知如何讨论,讨论什么的感觉,以致课堂上常有学生的一片茫然。显然在运用上缺少引导,并未形成一种可操作的机制,使学生能普遍参与其中,真正表达出自己的独见,从而形成探究。
3、从教师的发问上来看,问题的设计答案过于固定化。没有太多探究空间。如在教学计算化简类题目时,问“用简便方法如何做?”和“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就很好的对比出了发问的技巧,前者学生会努力寻找简便方法,后者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在多种方案的对比下,认识到哪种简便,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再者从氛围上,前者学生不能轻易得出简便方法,从而压抑思维的活跃,而后者由学生自由发挥,学习效度则会明显提高。
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度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度,首先它不是一个单纯的从某一方面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应从多方面调整配合,从而有较好的效果,再者从效度的考查上,不应单从知识的掌握上下结论,而应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探究意识的形成。
(一)营造一个融洽的参与氛围
有效的关键在于学生敢于主动参与学习,所以探究氛围很重要。要多给学生留些选择的余地,留出充分的发挥空间。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允许学生对教师质疑,即使是错的,也不可打击热情,相反,还要多加鼓励。皮格马利翁效应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教师要要求学生,也包括自己,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再次,不要把问题的答案限制过死,让学生产生不同,从不同中让学生体会优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二)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探究的真实历程
在课的设计上,探究往往是就题目而设计,并没有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探究历程,使学生的探究脱离了现实,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我便带领学生首先从一个,两个,三个条件对应的递增上探寻,发现一个条件不行,两个还不行,直至研究三个对应条件的情况,而不应是直接去研究三个对应条件的情况。如此一来,探究的过程才完整,“为什么研究三个对应条件的判定方法”才会真正理解。使学生明白探究问题要有一个失败到成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把握时機,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
每个人都动脑,去思考才会使效度有大的提升,所以在课堂的交流中,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表独见的机会,使他们的思考得以表达,让其表现欲得到满足,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人数太多,每个人都发言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所以不妨调节交流的顺序,保护学生的这种高涨的热情,让简单的问题以“差——中——好”顺序交流,而中难度题目以“中——好——差”的顺序进行,让学生帮助学生,引导答题走向成熟,而不是直接认识结论。尽可能多的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交流的快乐,让学生稳步提高。
(四)以有效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效度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教学问题设计要“趣”,激发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二)教学问题设计要“悬”,激发思维的探索性。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三)教学问题设计要“巧”,激发思维的灵活性。“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开通思路,释疑解惑。
新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全新的理念,把理念转化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效度,推动课程改革的成功实施,是我们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