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的运用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che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离不开丰富的信息,教师如果局限于教材的信息量,显然无法完全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将会直接影响历史课堂的生动性、有效性。有经验的历史教师都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历史教学赋予更多的张力活力。
  一、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网络是当今社会最为迅捷高速的信息搜集手段。借助于电脑网络,教师可以下载各个方面的教学信息,无论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还是相关的历史背景,网络让历史教学插上了翅膀,为历史课堂提供了生动丰富的信息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发挥网络的作用,借助于网络集聚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贞观之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贞观之治”前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数据对比,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贞观之治”带来的巨大变化。再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既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这一时代的世界形势、中国国内形势,也可以搜集影视资料中的一些片段场景,特别是“火烧圆明园”这样留在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场景,通过网络资料的搜集为历史课堂教学增加丰富的信息容量。这样的信息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像影音资料,在教学中将网络作用发挥出来,可以有效辅助历史教学工作开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生活资源的作用
  历史是生活的积淀,若干个生活的节点构成了历史的发展长轴。许多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或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能够找到相关的影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避免空洞说教,要竭力寻找生活中的着力点,将生活资源的作用发挥出来。例如,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教学中,学生没有经历这一时代,对文革产生的背景、造成的危害缺乏直观了解,但是学生的爷爷奶奶这一辈人却是十年文革的经历者,甚至是受害者,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可以提取出许多文革十年的点滴碎片,让学生提高对这一场浩劫的直观感知印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向自己爷爷奶奶、外婆外公了解他们所经历的文革,从文革期间的生活条件、社会形势,乃至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寻找这一场浩劫留下的印记,也能亲身收获许多有关文革的鲜活讯息。结合接下来的教材分析,师生对这一场十年浩劫的了解将会更加全面,分析更加透彻,较好地实现了学习目标。生活资源的利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再比如,《改革开放》这一课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教学相关的资源,重点引导学生从自己家庭着手,回顾五年前、十年前与现在的条件发生的变化,从家庭居住条件、家用电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以及日常的饮食结构等诸多方面了解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从这样的显著变化中直观感受到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家庭生活条件在快速提高,对改革开放的成果具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从家庭生活这一微观角度前后对比变化,侧面验证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样的生活资源有力提升了教学成效。对学生而言,生活资源具有加深理解作用,起到了促进巩固与提升教学成效的目的。
  三、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情感资源的作用
  对学生强化思想教育、情感渗透,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一项重要的职能。广大教师要善于从历史教材中发掘情感资源,与学生思想成长结合起来,与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结合起来,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情感性教育目标的实现。比如,在《难忘九·一八》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极具震撼力的视频画面及数据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对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在这样的演示之后无不群情激昂,教师还可以从这一课联系到当前中日两国东海纷争、钓鱼岛纷争等时事政治内容上,进一步激发学生为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而甘愿奉献自身力量的爱国激情,引导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强大是广大中華儿女矢志不渝、卓越奉献的结果,将来建设祖国、壮大民族的责任当之无愧落在青少年的身上,让爱国主义成为他们心中涤荡的主旋律,让强烈的责任感成为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强大动力。再比如,《钢铁长城》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寻找展示现代人民解放军战斗力显著提升的精彩场景,如新式武器装备、解放军战士生龙活虎训练等影音资料,增强学生为祖国强大、军队强大的自豪感。
  四、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活动资源的作用
  历史教学既要重视课堂也要重视课外,既要强化师生互动探究,也要发挥活动促进功能。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活动,将这一资源的功能体现出来。例如,在《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后自主搜集资料,研究海峡两岸近十年来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成果,并对本地区台资企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以鲜活的案例、详实的数据、实实在在的内容,验证海峡两岸人民一衣带水的同胞之情,验证了海峡两岸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不断深入、祖国统一大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有效增强了学生实际感知成效,巩固了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丰富的资源作为基础与支撑,广大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深入发掘、广辟途径,为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强劲支撑。
其他文献
现代的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高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我
期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反思以往的教学,却还存在一些不足,严重扼杀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激情荡漾、活力迸射,呈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新课堂,一起探讨实践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地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此,我不妨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值得反思的一些教学现象进行分析:  教学现象:(有一位教师执教《背影》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期刊
我们了解到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提问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如有位老师上《有余数的除法》,她列出24÷8=?算式,问学生“24÷8的结果怎样?”学生一头雾水。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问题,课堂陷入死胡同。只有準确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正确切入提问。  二是提问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一节课中的提问多的可达几十个问题,少的却只有几个问题。在课堂上,这类问题非常严重。 
期刊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随着新课标带来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以积极的心
期刊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发展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抓住了
期刊
一、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活动只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是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关注的问题。我曾听过“找规律”这样的一节课,开始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个人涂完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停留
期刊
自主探究作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还能使之在探究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而且对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不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各自学习,而且要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钻研、去探索,通过加强合作交流,小组内成员共同探讨,凝聚集体智慧解决问题,少走弯路。下面我想就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路径
期刊
一、为培养语言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来自于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交际活动时要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一)课前口语演讲  课前口语演讲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方式,在这项训练中,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可以提前准备,每次课前由几名学生做准备,,可由学生自拟,涉及校园生活、课程学习、班级活动、小故事等,这项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开口讲英语,
期刊
学业评判一般依据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理论,从认知、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认知目标层面来评价学生的认知发展变化。而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属于一次性的静态评价,没有切实将评价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特别是忽略了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过程,最终导致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僵化的记忆过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课改和传统高考“指挥棒”之间的差异,使中国的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