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审美情趣的教育。在语文课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法和手段或披文入境,或读文动情,让课文中的形象活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或对壮丽的山川景物、人物的崇高品质由衷赞叹;或对美好、纯洁的事物向往追求;或对好人悲惨的命运、不幸的遭遇深表同情;或对腐朽、丑恶事物的痛恨,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能力等,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俗话说:教书容易育人难。要想使德育取得实效性,就必须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为此,笔者认为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在教育形式上,要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使知识传授局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语文课堂由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小学生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德育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势必难以适应小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小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开放。教师应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观点,即便是错误的,也允许其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肯定或者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其次,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得到升华。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让他们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优美的散文。这样,在锻炼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要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地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而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做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验,得到发展。
三是在教育方法上,要实现由“被动灌输”到“灌输和引导相结合,主动学习”的转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是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搬走,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我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首先,《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它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其精神仍是值得学习的;其次,愚公搬家体现了一种针对实际机动灵活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是可取的。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是在教育形式上,要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使知识传授局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语文课堂由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小学生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德育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势必难以适应小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小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开放。教师应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观点,即便是错误的,也允许其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肯定或者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其次,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得到升华。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让他们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优美的散文。这样,在锻炼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要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地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而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做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验,得到发展。
三是在教育方法上,要实现由“被动灌输”到“灌输和引导相结合,主动学习”的转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是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搬走,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我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首先,《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它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其精神仍是值得学习的;其次,愚公搬家体现了一种针对实际机动灵活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是可取的。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