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心智发育日臻成熟、而专业学习行为却趋于散漫这一矛盾现象,提出了“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的论题,进而从充分肯定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出发,深入分析了相比于中小学生,大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及培养目标等几方面所发生的根本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影响,阐明了“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的内在逻辑,进而给出了基于大学生视角的、系统化推进大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a)-0000-00
1问题的提出
关于青少年成长的研究成果表明[1],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的的心智发育已基本成熟,他们开始理性地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并有意识地为实现此规划付出努力。因此,理论上,大学生应该比中小学生具备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更高涨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在今后将要安身立命的专业领域,其学习行为理应表现得更加刻苦与努力。但是,从学校教学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行为却趋于散漫,选课却不上课、上课却不听讲、平时应付、考前突击的大学生占有相当的比重。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谓的“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即:理性思维能力健全的大学生却往往偏好于非理性的专业学习行为的特殊现象。
通常的观点是从学生的惰性和教师的课堂能力等两方面寻找原因[2]-[5],为了约束与吸引学生,不少教师尝试过加强考勤、增加课堂参与性等手段,但人到心不到、小组活动‘搭便车’、个人作业应付了事的大学生依然不在少数。笔者认为,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学生及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但目前大学专业教育中可能存在的系统性缺陷却更加不容忽视。本文从充分肯定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出发,深入分析了相比于中小学生,大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及培养目标等几方面所发生的根本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影响,阐明了“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的内在逻辑,进而给出了基于大学生视角的、系统化推进大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2“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的成因
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及培养目标等几方面所发生的根本变化,为我们探究“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2.1大学生学习目的的转变及其影响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课程考试取得好成绩,就能得到同学的钦佩、老师的表扬和家长的夸奖;而考出好成绩的捷径就是紧跟老师的教学计划,全面掌握课堂传授的课程知识——简单的思维、便捷的途径,有效地将中、小学生凝聚到课堂上。
大学生则完全不同,他们的眼光要比中小学生长远得多,‘考出好成绩’本身已不再是目的,他们更加关心未来的人生是否成功,而专业学习只不过是众多通往成功人生的途径之一。
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大千世界,行业众多,光怪陆离的诱惑令人眼花瞭乱。处在职业生涯的启程点,大学生很难客观评价各行各业的发展前景,更加难以准确把握自身在各行各业中的发展潜能;但直觉告诉他们,成功的道路远不止一条,而当中也不止一条看上去远比自己所学的专业更加光鲜。于是,未来职业生涯的极端不确定性和未来职业信息的极度匮乏性,共同决定了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行为决策上的有限理性特征,学习目的不再与自己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必然相联,成为许多大学生心安理得于自己散漫专业学习行为的主要思想依据。
2.2大学生学习内容的转变及其影响
从学习内容来看,中小学教育重在传授通用的基础知识,而基础知识非常贴近学生的成长环境,教师很容易借助于日常生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课堂情境设计来激发学生的情境兴趣。现代学习理论指出[7]-[9],情境兴趣的一再刺激往往可以强化学生的个体兴趣,而一旦个体兴趣得以稳固,教学的良性互动就有了基础。
相比之下,大学教育以传授专门知识、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而专门知识一般与学生的生长环境相距较远,教师很难在学生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可资借鉴、生动鲜活的背景情境;个体兴趣空白而情境兴趣又受阻,学生往往感到专业知识抽象艰深,专业学习枯燥乏味,结果就是学生对专业学习提不起兴趣,成为“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的重要诱因之一。
2.3大学生培养目标的转变及其影响
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看,中小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某一领域的胜任者,其教育体制本身就是为训练新手而设计的,它更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教师通过大量的家庭作业和密集的课程考试构造出一个严格的任务体系,以层层递进的具体任务督促中小学生逐步实现基础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而学生只需紧跟老师的课程进度完成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自我发挥。
大学教育则不同,背负着为国家培养专业建设者的重任,大学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成大学生实现从新手向专业胜任者的转变,并尽可能地为今后成为领域专家创造条件。
但是,从新手进化为胜任者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在提高,他们学习知识的兴奋点也在悄悄脱化。比如,对激发新手热情颇具效力的趣味性情境设计,摆在胜任者的面前就成了‘小儿科’,不但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反而会感到老调重弹且不胜其烦;而能够展现胜任者综合应用能力的发挥性课题,摆在新手面前又会成为无法逾越的高山,只能云里雾里应付一番,甚至由此更加怀疑自己的专业潜质,令个体兴趣深受打击。于是,新手与胜任者相混杂的教育对象成为大学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而教学设计与学生个体的成长节奏不合拍,往往成为“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的导火索。
总之,一来,大学生由于不看好专业发展前景而轻视专业学习;二来,即使大学生一开始并不排斥专业学习,却因为专业领域远离自己的生活背景,专业知识抽象难懂、遥不可及而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三来,即使大学生对专业学习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具体到某门课程,教师不能敏锐地感知“新手”与“胜任者”相混杂的课堂脉动,教学节奏不能与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相契合,等等,以上三大系统性因素成为“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的主要诱因。
3基于大学生视角的教学改革策略建议
上述关于“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的分析表明,大学生有其自身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遵循其规律、满足其需求是保证专业学习效果的基本途径。基于大学生的视角,大学的教学改革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3.1狠抓系统性的专业认知教育,提升专业魅力,激发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目前不少高校没有开设正规的专业认知教育,仅有的专业实习也被安排在高年级进行、其中还有不少专业实习留于形式、走马观花,致使低年级学生根本不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往往导致对所学专业缺乏信心,热衷于考取一些热门的资格证、等级证,专业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果差;而低年级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又会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因此,专业认知教育应该从大学新生入校开始抓起,宣传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描绘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让学生尽早摆脱对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认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个人在本专业的发展潜力,早日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2通过专业教育体系的整体设计,将学生感性认知的构建过程规范化、系统化,使之跟上理论知识逐步深入的步伐。
大学教学改革必须彻底改变由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零敲碎打增进学生感性认知的的作法,不仅要鼓励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等手段、尽可能地将抽象的专业知识具象化,更要重视在专业教育体系的整体设计上,充分遵循人类认知规律的客观要求,为大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感性认知预留出专用的时间与空间,科学规划并协调推进与各个理论学习阶段相配套的参观、讲座、实习、综合实验等实践环节,使之系统化、规范化,以保证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够与理论知识的不断深入保持同步,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各个阶段都能建立直观的专业知识逻辑,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消除学生与专业领域的距离感,为理论教学提供充分的情境铺垫,为任课教师从情境兴趣入手、促成学生个体兴趣的生成创造条件。
3.3构建相关的进修平台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学习并实践教育理论的自觉性,使其有能力将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在实处。
一方面,新手与胜任者相混杂的大学课堂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学生的成长节拍并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更多地拥有所学专业的知识背景,却大都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熏陶,致使他们在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逻辑等方面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也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因此,大学教学改革不应‘一刀切’地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机械地采取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建立起相关的进修平台和激励机制,调动大学教师学习并实践教育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充分吸收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高自身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素养,从而在教学工作中能够充分理解并随时把握学生的成长脉动,并有效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基础上,将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美]劳伦斯·斯腾伯格著,戴俊毅译. 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第七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5.546-548.
[2]刘学忠. 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 教育研究,2008.1.103-105.
[3]钟启泉. 教学研究的转型及其课题[J]. 教育研究,2008.1.23-29.
[4]赵洪. 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5]袁祖望. 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四议[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128-130
[6]李垣主编. 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75-77
[7]P.A.Alexander,Murphy,P.K.,Woods,B.S.,etc. CoUege Instruction and Concomitant Changes in Students Knowledge,Interest,and Strategy Use:A Study of Domain Learning,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7,Vo1.22,No.3,125~146.
[8] Suzanne Hidi. Interest and Its Contribution as a Mental Resource for Learning.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0,Vo1.60,No.4, 549~ 571.
[9]涂阳军,张晓明. 领域学习模型研究述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124-127。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a)-0000-00
1问题的提出
关于青少年成长的研究成果表明[1],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的的心智发育已基本成熟,他们开始理性地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并有意识地为实现此规划付出努力。因此,理论上,大学生应该比中小学生具备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更高涨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在今后将要安身立命的专业领域,其学习行为理应表现得更加刻苦与努力。但是,从学校教学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行为却趋于散漫,选课却不上课、上课却不听讲、平时应付、考前突击的大学生占有相当的比重。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谓的“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即:理性思维能力健全的大学生却往往偏好于非理性的专业学习行为的特殊现象。
通常的观点是从学生的惰性和教师的课堂能力等两方面寻找原因[2]-[5],为了约束与吸引学生,不少教师尝试过加强考勤、增加课堂参与性等手段,但人到心不到、小组活动‘搭便车’、个人作业应付了事的大学生依然不在少数。笔者认为,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学生及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但目前大学专业教育中可能存在的系统性缺陷却更加不容忽视。本文从充分肯定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出发,深入分析了相比于中小学生,大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及培养目标等几方面所发生的根本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影响,阐明了“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的内在逻辑,进而给出了基于大学生视角的、系统化推进大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2“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的成因
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及培养目标等几方面所发生的根本变化,为我们探究“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2.1大学生学习目的的转变及其影响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课程考试取得好成绩,就能得到同学的钦佩、老师的表扬和家长的夸奖;而考出好成绩的捷径就是紧跟老师的教学计划,全面掌握课堂传授的课程知识——简单的思维、便捷的途径,有效地将中、小学生凝聚到课堂上。
大学生则完全不同,他们的眼光要比中小学生长远得多,‘考出好成绩’本身已不再是目的,他们更加关心未来的人生是否成功,而专业学习只不过是众多通往成功人生的途径之一。
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大千世界,行业众多,光怪陆离的诱惑令人眼花瞭乱。处在职业生涯的启程点,大学生很难客观评价各行各业的发展前景,更加难以准确把握自身在各行各业中的发展潜能;但直觉告诉他们,成功的道路远不止一条,而当中也不止一条看上去远比自己所学的专业更加光鲜。于是,未来职业生涯的极端不确定性和未来职业信息的极度匮乏性,共同决定了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行为决策上的有限理性特征,学习目的不再与自己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必然相联,成为许多大学生心安理得于自己散漫专业学习行为的主要思想依据。
2.2大学生学习内容的转变及其影响
从学习内容来看,中小学教育重在传授通用的基础知识,而基础知识非常贴近学生的成长环境,教师很容易借助于日常生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课堂情境设计来激发学生的情境兴趣。现代学习理论指出[7]-[9],情境兴趣的一再刺激往往可以强化学生的个体兴趣,而一旦个体兴趣得以稳固,教学的良性互动就有了基础。
相比之下,大学教育以传授专门知识、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而专门知识一般与学生的生长环境相距较远,教师很难在学生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可资借鉴、生动鲜活的背景情境;个体兴趣空白而情境兴趣又受阻,学生往往感到专业知识抽象艰深,专业学习枯燥乏味,结果就是学生对专业学习提不起兴趣,成为“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的重要诱因之一。
2.3大学生培养目标的转变及其影响
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看,中小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某一领域的胜任者,其教育体制本身就是为训练新手而设计的,它更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教师通过大量的家庭作业和密集的课程考试构造出一个严格的任务体系,以层层递进的具体任务督促中小学生逐步实现基础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而学生只需紧跟老师的课程进度完成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自我发挥。
大学教育则不同,背负着为国家培养专业建设者的重任,大学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成大学生实现从新手向专业胜任者的转变,并尽可能地为今后成为领域专家创造条件。
但是,从新手进化为胜任者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在提高,他们学习知识的兴奋点也在悄悄脱化。比如,对激发新手热情颇具效力的趣味性情境设计,摆在胜任者的面前就成了‘小儿科’,不但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反而会感到老调重弹且不胜其烦;而能够展现胜任者综合应用能力的发挥性课题,摆在新手面前又会成为无法逾越的高山,只能云里雾里应付一番,甚至由此更加怀疑自己的专业潜质,令个体兴趣深受打击。于是,新手与胜任者相混杂的教育对象成为大学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而教学设计与学生个体的成长节奏不合拍,往往成为“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的导火索。
总之,一来,大学生由于不看好专业发展前景而轻视专业学习;二来,即使大学生一开始并不排斥专业学习,却因为专业领域远离自己的生活背景,专业知识抽象难懂、遥不可及而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三来,即使大学生对专业学习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具体到某门课程,教师不能敏锐地感知“新手”与“胜任者”相混杂的课堂脉动,教学节奏不能与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相契合,等等,以上三大系统性因素成为“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的主要诱因。
3基于大学生视角的教学改革策略建议
上述关于“大学生专业学习悖论”的分析表明,大学生有其自身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遵循其规律、满足其需求是保证专业学习效果的基本途径。基于大学生的视角,大学的教学改革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3.1狠抓系统性的专业认知教育,提升专业魅力,激发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目前不少高校没有开设正规的专业认知教育,仅有的专业实习也被安排在高年级进行、其中还有不少专业实习留于形式、走马观花,致使低年级学生根本不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往往导致对所学专业缺乏信心,热衷于考取一些热门的资格证、等级证,专业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果差;而低年级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又会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因此,专业认知教育应该从大学新生入校开始抓起,宣传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描绘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让学生尽早摆脱对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认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个人在本专业的发展潜力,早日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2通过专业教育体系的整体设计,将学生感性认知的构建过程规范化、系统化,使之跟上理论知识逐步深入的步伐。
大学教学改革必须彻底改变由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零敲碎打增进学生感性认知的的作法,不仅要鼓励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等手段、尽可能地将抽象的专业知识具象化,更要重视在专业教育体系的整体设计上,充分遵循人类认知规律的客观要求,为大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感性认知预留出专用的时间与空间,科学规划并协调推进与各个理论学习阶段相配套的参观、讲座、实习、综合实验等实践环节,使之系统化、规范化,以保证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够与理论知识的不断深入保持同步,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各个阶段都能建立直观的专业知识逻辑,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消除学生与专业领域的距离感,为理论教学提供充分的情境铺垫,为任课教师从情境兴趣入手、促成学生个体兴趣的生成创造条件。
3.3构建相关的进修平台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学习并实践教育理论的自觉性,使其有能力将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在实处。
一方面,新手与胜任者相混杂的大学课堂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学生的成长节拍并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更多地拥有所学专业的知识背景,却大都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熏陶,致使他们在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逻辑等方面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也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因此,大学教学改革不应‘一刀切’地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机械地采取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建立起相关的进修平台和激励机制,调动大学教师学习并实践教育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充分吸收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高自身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素养,从而在教学工作中能够充分理解并随时把握学生的成长脉动,并有效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基础上,将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美]劳伦斯·斯腾伯格著,戴俊毅译. 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第七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5.546-548.
[2]刘学忠. 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 教育研究,2008.1.103-105.
[3]钟启泉. 教学研究的转型及其课题[J]. 教育研究,2008.1.23-29.
[4]赵洪. 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5]袁祖望. 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四议[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128-130
[6]李垣主编. 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75-77
[7]P.A.Alexander,Murphy,P.K.,Woods,B.S.,etc. CoUege Instruction and Concomitant Changes in Students Knowledge,Interest,and Strategy Use:A Study of Domain Learning,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7,Vo1.22,No.3,125~146.
[8] Suzanne Hidi. Interest and Its Contribution as a Mental Resource for Learning.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0,Vo1.60,No.4, 549~ 571.
[9]涂阳军,张晓明. 领域学习模型研究述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