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从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入手,教会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教师必须适时、适宜地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主反馈的训练和指导,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现语文教学中“教为了不教”的理想。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6-0110
“填鸭式”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将教师“讲”作为课文分析的方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如同鸭子听雷一般,过耳不留,学生主体地位完全丧失。学生对语文课程毫无兴趣,上课经常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初中语文教学应从根本抓起,循序渐进,利用各种活动加深师生间的交流,化难为易。笔者通过对多年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意见和建议:
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让学生敢说、会说、乐说
自信心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是学生取得进步和走向成功的基础,可是在农村教育中,由于农村与城市相比,经济落后,文化生活缺乏,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农村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少,知识层面不够高,能力欠缺,因而往往有很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生怕自己说不好,惹大家耻笑,于是轻易不主动开口。所以,在口語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用赏识的眼光去表扬学生,尽量去挖掘学生表达上的亮点,避免批评和指责。学生发言时教师要耐心地听,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针对学生表达的不当之处,教师要诚恳、委婉地指出,并帮助学生改正。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体验到表达的乐趣,品尝到进步的甘甜,还何愁学生没有自信,何愁学生不敢说、不会说、不乐说呢?
二、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调,从而读出效果。朗读教学中,教师讲清楚朗读技巧,让学生明白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节奏等实际应用。尤其是诗歌朗读,诗歌节奏比较强,抒情色彩浓,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划分节奏,朗读时根据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确定重音,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朗读的作用。如教学《春》时,朱自清描绘的春风具有柔和、温暖的特点,而春天的特点是通过触觉、听觉体现的。朗读中要体现出春的特点,必须深情朗读,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节奏,还要注重语气、语调。如“抚摸”要深情朗读“青草味儿”“泥土气”等要重读,让人感觉到嗅觉上的美。这样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笔下有形、有色、有感的春风,这需要教师精心指导,才能读出味道。
三、名篇引领——品读名篇灵活运用语文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语文发展的精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地、科学地编排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要学会巧妙地利用课本,从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着手,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文章中那些优美的文学句子,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深入了解作者写作的手法和技巧,通过这种细致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对父亲买橘子时蹒跚的背影做了细致的描写,将父亲那种深深的父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朱自清父亲买橘子动作的一段进行品读,了解到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让学生针对这一段话再进行练习,运用这种描写手法去描写身边的人。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欣赏和训练,既学会了语文的写作手法,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又培养了语文应用能力。
四、因材施教——适当地进行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很少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能让学生的身体和思想都融入到对语文知识的追求中。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以及个人需求都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抹杀这种差异,而是尊重并保持这种差异。有的学生擅长口头表达,那就要给他提供表现的平台;有的学生喜欢作深入的思考,那就需要对其作出点评;有的学生擅长文学写作,那么就要鼓励并评价其创作。由于不同学生的情况都会各有不同,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不仅要明确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的需求,还要对实际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业任务,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那个层次上获得提高,学懂学会。
五、以读促写——立足于教材内容进行写作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语文教材为主,课外读物为辅,相辅相成地进行写作训练。针对教材内容最常见的写作训练就是改写、扩写、缩写、续写、写读后感。
1. 改写,将古诗歌改写成散文,将文言文改写成记叙文等等,方便学生理解所学课文内容。例如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改写成记叙文,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 扩写,课文中省略了的情节空白,教师就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创造力将这些空白“填满”。如《羚羊木雕》中,“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作者多处利用省略号,省略了“我”当时的心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想象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当时被逼无奈的委屈心理。
3. 续写,有的课文读到最后会感觉故事还没有结束,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给课文续写新的故事结局。如《皇帝的新装》,最后引导学生续写皇帝在新装游行被揭穿后,皇帝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大胆想象,给故事画上圆满的结局。
4. 缩写,将长文章压缩成短文,将长句压缩成短句,要保持原文的中心思想以及主要内容不变,将繁琐的文章改简洁,通过练笔,让学生对文章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5. 写读后感,读完一篇课文后,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感触,教师就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触写下来,由于每个学生对文章的见解不同,自然写出的读后感也会是别出心裁,各有千秋。 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逐渐产生了各种类型的高科技产品。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开展过程中必须将现代化教学方式的优势和作用发挥出来,充分改善教学手段,积极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文学作品利用对生动形象的描绘将社会生活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可将真实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以对课文进行深入讲解,使其内心产生符合课文的意境,引导其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中,使其体会到轻松与愉快之感。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可利用多媒体对同名歌曲进行播放,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在歌声中感受冰封雪覆、粉妆玉砌的美景,接着配乐进行朗读,将学生带入艺术情境之中,在慷慨激昂的音樂中,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灌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其学习欲望。
七、结对帮扶——指导学习技巧
对学贫生的帮扶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关心与帮助,同样需要其他同学的帮助与支持,特别是班级优秀生应当发挥引领帮助作用,在班级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对后进生提供学习基础、学习技巧等方面的帮助,促进学贫生的转化。还在班级语文学习中倡导开展帮扶活动,每两到三名优秀生负责承包帮扶一名学贫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他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补习,以及学习方法技巧方面的指导,通过这样的结对帮扶,让学贫生能够得到基础知识与学习技巧、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立体帮助,为学贫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提高奠定基础。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证明,在优秀生与学贫生之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弥补教师时间与精力有限的不足,而且在班级营造了浓厚的团结友爱氛围,对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都大有裨益。这样,他们就品尝到了“我能行”的成功学习的喜悦与自信。
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体感受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另一个关键就是要从课堂中拓展,让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不单单只学习理论知识,还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得到感悟,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让人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我们的课外拓展也要掌握分寸,适时地回归课本,从多方面感受人文素养,让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像在课堂中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调研活动,通过真实的社会环境感受人文素养,再回归课本,以理论知识把学生的感悟总结串联起来,最后让学生的人文素养感受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语文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和实践,还要能够抓住适当的时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比如重要的传统节日,教师节、重阳节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尊师重教尊老教育,特殊的日期,九一八、七七、八一五等有关抗日战争日期,教育学生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所以,语文教师不仅是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作者单位:广西浦北县第六中学 535300)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6-0110
“填鸭式”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将教师“讲”作为课文分析的方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如同鸭子听雷一般,过耳不留,学生主体地位完全丧失。学生对语文课程毫无兴趣,上课经常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初中语文教学应从根本抓起,循序渐进,利用各种活动加深师生间的交流,化难为易。笔者通过对多年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意见和建议:
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让学生敢说、会说、乐说
自信心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是学生取得进步和走向成功的基础,可是在农村教育中,由于农村与城市相比,经济落后,文化生活缺乏,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农村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少,知识层面不够高,能力欠缺,因而往往有很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生怕自己说不好,惹大家耻笑,于是轻易不主动开口。所以,在口語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用赏识的眼光去表扬学生,尽量去挖掘学生表达上的亮点,避免批评和指责。学生发言时教师要耐心地听,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针对学生表达的不当之处,教师要诚恳、委婉地指出,并帮助学生改正。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体验到表达的乐趣,品尝到进步的甘甜,还何愁学生没有自信,何愁学生不敢说、不会说、不乐说呢?
二、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调,从而读出效果。朗读教学中,教师讲清楚朗读技巧,让学生明白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节奏等实际应用。尤其是诗歌朗读,诗歌节奏比较强,抒情色彩浓,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划分节奏,朗读时根据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确定重音,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朗读的作用。如教学《春》时,朱自清描绘的春风具有柔和、温暖的特点,而春天的特点是通过触觉、听觉体现的。朗读中要体现出春的特点,必须深情朗读,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节奏,还要注重语气、语调。如“抚摸”要深情朗读“青草味儿”“泥土气”等要重读,让人感觉到嗅觉上的美。这样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笔下有形、有色、有感的春风,这需要教师精心指导,才能读出味道。
三、名篇引领——品读名篇灵活运用语文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语文发展的精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地、科学地编排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要学会巧妙地利用课本,从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着手,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文章中那些优美的文学句子,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深入了解作者写作的手法和技巧,通过这种细致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对父亲买橘子时蹒跚的背影做了细致的描写,将父亲那种深深的父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朱自清父亲买橘子动作的一段进行品读,了解到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让学生针对这一段话再进行练习,运用这种描写手法去描写身边的人。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欣赏和训练,既学会了语文的写作手法,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又培养了语文应用能力。
四、因材施教——适当地进行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很少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能让学生的身体和思想都融入到对语文知识的追求中。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以及个人需求都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抹杀这种差异,而是尊重并保持这种差异。有的学生擅长口头表达,那就要给他提供表现的平台;有的学生喜欢作深入的思考,那就需要对其作出点评;有的学生擅长文学写作,那么就要鼓励并评价其创作。由于不同学生的情况都会各有不同,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不仅要明确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的需求,还要对实际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业任务,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那个层次上获得提高,学懂学会。
五、以读促写——立足于教材内容进行写作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语文教材为主,课外读物为辅,相辅相成地进行写作训练。针对教材内容最常见的写作训练就是改写、扩写、缩写、续写、写读后感。
1. 改写,将古诗歌改写成散文,将文言文改写成记叙文等等,方便学生理解所学课文内容。例如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改写成记叙文,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 扩写,课文中省略了的情节空白,教师就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创造力将这些空白“填满”。如《羚羊木雕》中,“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作者多处利用省略号,省略了“我”当时的心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想象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当时被逼无奈的委屈心理。
3. 续写,有的课文读到最后会感觉故事还没有结束,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给课文续写新的故事结局。如《皇帝的新装》,最后引导学生续写皇帝在新装游行被揭穿后,皇帝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大胆想象,给故事画上圆满的结局。
4. 缩写,将长文章压缩成短文,将长句压缩成短句,要保持原文的中心思想以及主要内容不变,将繁琐的文章改简洁,通过练笔,让学生对文章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5. 写读后感,读完一篇课文后,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感触,教师就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触写下来,由于每个学生对文章的见解不同,自然写出的读后感也会是别出心裁,各有千秋。 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逐渐产生了各种类型的高科技产品。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开展过程中必须将现代化教学方式的优势和作用发挥出来,充分改善教学手段,积极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文学作品利用对生动形象的描绘将社会生活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可将真实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以对课文进行深入讲解,使其内心产生符合课文的意境,引导其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中,使其体会到轻松与愉快之感。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可利用多媒体对同名歌曲进行播放,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在歌声中感受冰封雪覆、粉妆玉砌的美景,接着配乐进行朗读,将学生带入艺术情境之中,在慷慨激昂的音樂中,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灌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其学习欲望。
七、结对帮扶——指导学习技巧
对学贫生的帮扶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关心与帮助,同样需要其他同学的帮助与支持,特别是班级优秀生应当发挥引领帮助作用,在班级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对后进生提供学习基础、学习技巧等方面的帮助,促进学贫生的转化。还在班级语文学习中倡导开展帮扶活动,每两到三名优秀生负责承包帮扶一名学贫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他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补习,以及学习方法技巧方面的指导,通过这样的结对帮扶,让学贫生能够得到基础知识与学习技巧、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立体帮助,为学贫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提高奠定基础。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证明,在优秀生与学贫生之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弥补教师时间与精力有限的不足,而且在班级营造了浓厚的团结友爱氛围,对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都大有裨益。这样,他们就品尝到了“我能行”的成功学习的喜悦与自信。
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体感受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另一个关键就是要从课堂中拓展,让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不单单只学习理论知识,还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得到感悟,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让人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我们的课外拓展也要掌握分寸,适时地回归课本,从多方面感受人文素养,让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像在课堂中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调研活动,通过真实的社会环境感受人文素养,再回归课本,以理论知识把学生的感悟总结串联起来,最后让学生的人文素养感受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语文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和实践,还要能够抓住适当的时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比如重要的传统节日,教师节、重阳节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尊师重教尊老教育,特殊的日期,九一八、七七、八一五等有关抗日战争日期,教育学生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所以,语文教师不仅是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作者单位:广西浦北县第六中学 5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