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感于广大消费者的视、听觉疲劳,很多企业越来越倚重于重量级广告片的威力。为了强力吸引和争夺消费者,不仅广告的创意与制作花样百出,而且,广告片的惟美倾向似乎已渐成一种时尚:画面越来越美、广告的时代感、艺术感与日俱增,无论视觉冲击力,还是听觉震撼力,都显示出空前的水平。然而类似的许多好看的产品销售广告打出去之后,产品的实际销量却并不见起色。这是为什么呢?
理论上,广告投放与产品销售是正相关,投放力度越大,销售额也应该相应提高。尤其是重磅投播的广告精品,更应该产生巨大的市场反响。但从最近一两年的广告效应来看,反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越是好看的广告,促销能力越差。这种尴尬情况,令许多曾经投巨资、下狠心、精心制作广告的企业叫苦不迭,而且迷惑不解。事实上,这些企业并没有注意到,此类广告过度的时尚化趋向与唯美取向,与消费者喜好发生了错位。
与大众的消费能力错位
广告的功能是广而告之,但广而告之产生效果的前提,是消费者对广告内容的需求。而目前中国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大部分中国消费者所需要解决的还是温饱问题,在人们尚未满足低层次需求时,极少有可能进行跨越式的高端消费。以保健品为例,西方发达国家,服用营养补充剂和功能性保健品,具有明确的预防和保养意图。而多数国人在选择这类东西时,第一反应是它能够治疗什么病?如果能行,和哪类药物相比,效果怎样?如果好,就考虑,否则就不进行购买。不管预防显得多么重要,但绝对不是最紧迫的事。第一着眼点,仍旧是实用和救急,因此第一诉求是治病,解除痛苦。
因此,在这些消费者眼里:欣赏性≠实用性,“美”眼远没有“美”身体重要。他们更关心“饥饱”、“冷暖”、“疾病”等切身问题,还顾不上在广告这样的“功利”型媒体中进行艺术陶醉。如果透过广告这个窗口,不能发现他们最热切渴望的东西,或者从广告中,无法推断出究竟能帮助他们解决那些挠心的实际难题,再美的广告也只能从欣赏的角度观赏,而不会激发起对消费者产品的购买欲望。
国内企业广告面临的共性化需求,就是大面积解决老百姓低层次的、最基本的需求问题。这一命题,显然是由财力主导和购买力决定的。毕竟,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的受众群体还太小,目前还不是主流。
与传统的文化心理错位
国人传统的文化心理取向是功利导向型,而非自我修养型。通俗地讲,就是除单纯的娱乐活动,几乎任何的社会交往活动当中,无不隐含着极强的功利目的。因此,人们绝不会沉醉在优美的广告中,而忘记了看广告的真正目的——发现价廉物美的实惠商机,或沾到免费体验、赠品等切切实实的便宜。
因此,广告传媒是信息的载体和传播管道,但毕竟只是一种传播、销售的手段,如果一味的追求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缺乏准确有力的揭示产品功能、作用、机理、效果等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东西,不能够直指人心,那就往往会落于:有“信”无“息”,“促”而不“销”的结局。因为,这样的广告主要是引发了消费者美好的艺术联想,而没有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对产品的“心动”效果,观众当然也就不会有所“行动”了。
与客户的广告动机错位
西方的企业因发展较早,已越过原始积累阶段,跨越到资本市场,已经具备了在财力上自行调节和平衡的能力。因此,他们在经营行为上,尤其在对待广告的问题上,不会被眼前的一得一失左右,能十分从容、自如、超脱地展现战略意图和长远利益。他们的广告制作投放,在前期基本不谋求获大利,主要用于培育市场,制造社会影响,树立产品形象,传播企业理念,谋求的是后续效应。所以,广告重点突出音画创意的艺术效果。
而国内绝大多数企业目前仍然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期,规模偏小,力量较弱,自我造血的机制和能力十分有限,前期启动费用投入严重不足,时时刻刻要靠市场回款“输血”,如果发生广告连续“轰炸”几个月,市场反响不大,出现了类似的“闪腰岔气”,整个经营活动就会难以为继,将被迫中断。
鉴于中西方企业的规模、实力、发展阶段的不同,文化理念及广告动机不同,与此相应的广告的传播模式也就有了明显的差异。国内大多数企业打广告最现实的目的恐怕还是为了马上卖货,现得利,快速回款,确保以周转流畅的少量资金,不断线地维系企业运转。因此其传播模式应该着眼于解决老百姓最急需、最实惠、最现实的问题。必须尽快从由高雅向世俗回归。凡是贴近日常生活的行业,均应该遵循该规律,比如服装、电器、化妆品、保健品、医药等。
广告的五个元素
1.创意的手段与技巧——差异性 构思性
2.引起同业冲击——前导性 话题性
3.使潜在客户发生兴趣——发掘性 诱导性
4.正确传达特定之讯息——焦点性 锁定性
5.引起购买之冲动——暗示性 招徕性
理论上,广告投放与产品销售是正相关,投放力度越大,销售额也应该相应提高。尤其是重磅投播的广告精品,更应该产生巨大的市场反响。但从最近一两年的广告效应来看,反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越是好看的广告,促销能力越差。这种尴尬情况,令许多曾经投巨资、下狠心、精心制作广告的企业叫苦不迭,而且迷惑不解。事实上,这些企业并没有注意到,此类广告过度的时尚化趋向与唯美取向,与消费者喜好发生了错位。
与大众的消费能力错位
广告的功能是广而告之,但广而告之产生效果的前提,是消费者对广告内容的需求。而目前中国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大部分中国消费者所需要解决的还是温饱问题,在人们尚未满足低层次需求时,极少有可能进行跨越式的高端消费。以保健品为例,西方发达国家,服用营养补充剂和功能性保健品,具有明确的预防和保养意图。而多数国人在选择这类东西时,第一反应是它能够治疗什么病?如果能行,和哪类药物相比,效果怎样?如果好,就考虑,否则就不进行购买。不管预防显得多么重要,但绝对不是最紧迫的事。第一着眼点,仍旧是实用和救急,因此第一诉求是治病,解除痛苦。
因此,在这些消费者眼里:欣赏性≠实用性,“美”眼远没有“美”身体重要。他们更关心“饥饱”、“冷暖”、“疾病”等切身问题,还顾不上在广告这样的“功利”型媒体中进行艺术陶醉。如果透过广告这个窗口,不能发现他们最热切渴望的东西,或者从广告中,无法推断出究竟能帮助他们解决那些挠心的实际难题,再美的广告也只能从欣赏的角度观赏,而不会激发起对消费者产品的购买欲望。
国内企业广告面临的共性化需求,就是大面积解决老百姓低层次的、最基本的需求问题。这一命题,显然是由财力主导和购买力决定的。毕竟,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的受众群体还太小,目前还不是主流。
与传统的文化心理错位
国人传统的文化心理取向是功利导向型,而非自我修养型。通俗地讲,就是除单纯的娱乐活动,几乎任何的社会交往活动当中,无不隐含着极强的功利目的。因此,人们绝不会沉醉在优美的广告中,而忘记了看广告的真正目的——发现价廉物美的实惠商机,或沾到免费体验、赠品等切切实实的便宜。
因此,广告传媒是信息的载体和传播管道,但毕竟只是一种传播、销售的手段,如果一味的追求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缺乏准确有力的揭示产品功能、作用、机理、效果等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东西,不能够直指人心,那就往往会落于:有“信”无“息”,“促”而不“销”的结局。因为,这样的广告主要是引发了消费者美好的艺术联想,而没有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对产品的“心动”效果,观众当然也就不会有所“行动”了。
与客户的广告动机错位
西方的企业因发展较早,已越过原始积累阶段,跨越到资本市场,已经具备了在财力上自行调节和平衡的能力。因此,他们在经营行为上,尤其在对待广告的问题上,不会被眼前的一得一失左右,能十分从容、自如、超脱地展现战略意图和长远利益。他们的广告制作投放,在前期基本不谋求获大利,主要用于培育市场,制造社会影响,树立产品形象,传播企业理念,谋求的是后续效应。所以,广告重点突出音画创意的艺术效果。
而国内绝大多数企业目前仍然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期,规模偏小,力量较弱,自我造血的机制和能力十分有限,前期启动费用投入严重不足,时时刻刻要靠市场回款“输血”,如果发生广告连续“轰炸”几个月,市场反响不大,出现了类似的“闪腰岔气”,整个经营活动就会难以为继,将被迫中断。
鉴于中西方企业的规模、实力、发展阶段的不同,文化理念及广告动机不同,与此相应的广告的传播模式也就有了明显的差异。国内大多数企业打广告最现实的目的恐怕还是为了马上卖货,现得利,快速回款,确保以周转流畅的少量资金,不断线地维系企业运转。因此其传播模式应该着眼于解决老百姓最急需、最实惠、最现实的问题。必须尽快从由高雅向世俗回归。凡是贴近日常生活的行业,均应该遵循该规律,比如服装、电器、化妆品、保健品、医药等。
广告的五个元素
1.创意的手段与技巧——差异性 构思性
2.引起同业冲击——前导性 话题性
3.使潜在客户发生兴趣——发掘性 诱导性
4.正确传达特定之讯息——焦点性 锁定性
5.引起购买之冲动——暗示性 招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