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已迈进21世纪,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有的生活规律,更要改造和创造新的生活条件,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以应对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因此,社会已不再需要“读书机器” 式的人才,而是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首当其冲应具备创造性品格,何谓创造性品格?简单地说,就是创造者身上所具备的对完成创造任务和创造力发展起促进和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它不仅仅是一种智力因素,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如:好奇心强、勤奋热情、坚定自信、执着追求、锐意进取等。只有具备了这些品格,才会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的产生,才会有“敢为人先”的张扬个性。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格,为社会铸就一批创新型人才已迫在眉睫。现结合自己在小学数学课中的做法,浅谈己见。
一、培养浓厚兴趣,激发创造热情
兴趣是无数发明创造的热情向导。浓厚的兴趣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会表现出积极向上、勤奋热情、执着追求、锐意进取的创造品格,才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神奇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的热情。
1、美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丰富且有美感,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而且对知识印象深刻、受益终生。陈景润能在歌德巴赫猜想这一曾经难倒无数著名数学家的难题上深入钻研几十年取得显著成果,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他中学教师的教学语言,他把这一难题喻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2、精彩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让儿童注意力集中,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趣味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第一册《认识半时》时,我以勤劳的小蜜蜂为故事主线,带动学生和蜜蜂一起出巢、寻找花源、呼唤同伴、采摘花蜜、回到家园,共同体验勤劳的一天。再如:在教学《0的认识》一课时,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创设了让学生猜一猜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假期这么快就过去了,想老师了吗?(想)老师也特别想你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想)谁来打开盒子看看并说说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它?”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都争先恐后的要上去。
通过这样的情境,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了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知识渗透到孩子的童话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二、构建和谐课堂,培养勇敢个性
创造心理学家指出:有利于激发求知欲进行创造活动的最起码条件是“心理自由”,也就是心理上没有压抑感、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教学中,只有勇敢、自信的孩子,思维才积极活跃,才会大胆地发挥想象和创造。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实行教学民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质疑问难、大胆探索,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并真正欣赏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在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按常规应把除数转化为整数进行计算,可是有一个学生却提出来:“老师,为什么课本上要求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再进行计算,我把被除数化成整数,再除以除数不行吗?那也能算出答案呀!。”当时其他孩子先是一怔,马上都点头赞同。看来,这是很多学生的疑惑。于是,我决定要和大家共同把这个疑惑解开。我先是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奇思妙想,表扬他能够大胆质疑,勇于向课本挑战,还激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共同挑战,通过计算,比较,从中发现知识的奥妙。在老师的欣赏和大家的赞扬声中,这位同学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努力,人也变得更加勇敢、自信,数学课上屡屡出现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交流情境,释放创造才能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通过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释放学生的创造才能。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自带工具和彩纸,在小组内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还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总之,培养铸就创新型人才需要摄取爱因斯坦“奥林匹亚”式自由幻想和自由创造的营养,只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培养学生勇敢个性、释放学生创造才能,我们才会铸就出一批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一、培养浓厚兴趣,激发创造热情
兴趣是无数发明创造的热情向导。浓厚的兴趣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会表现出积极向上、勤奋热情、执着追求、锐意进取的创造品格,才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神奇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的热情。
1、美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丰富且有美感,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而且对知识印象深刻、受益终生。陈景润能在歌德巴赫猜想这一曾经难倒无数著名数学家的难题上深入钻研几十年取得显著成果,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他中学教师的教学语言,他把这一难题喻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2、精彩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让儿童注意力集中,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趣味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第一册《认识半时》时,我以勤劳的小蜜蜂为故事主线,带动学生和蜜蜂一起出巢、寻找花源、呼唤同伴、采摘花蜜、回到家园,共同体验勤劳的一天。再如:在教学《0的认识》一课时,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创设了让学生猜一猜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假期这么快就过去了,想老师了吗?(想)老师也特别想你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想)谁来打开盒子看看并说说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它?”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都争先恐后的要上去。
通过这样的情境,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了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知识渗透到孩子的童话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二、构建和谐课堂,培养勇敢个性
创造心理学家指出:有利于激发求知欲进行创造活动的最起码条件是“心理自由”,也就是心理上没有压抑感、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教学中,只有勇敢、自信的孩子,思维才积极活跃,才会大胆地发挥想象和创造。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实行教学民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质疑问难、大胆探索,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并真正欣赏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在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按常规应把除数转化为整数进行计算,可是有一个学生却提出来:“老师,为什么课本上要求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再进行计算,我把被除数化成整数,再除以除数不行吗?那也能算出答案呀!。”当时其他孩子先是一怔,马上都点头赞同。看来,这是很多学生的疑惑。于是,我决定要和大家共同把这个疑惑解开。我先是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奇思妙想,表扬他能够大胆质疑,勇于向课本挑战,还激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共同挑战,通过计算,比较,从中发现知识的奥妙。在老师的欣赏和大家的赞扬声中,这位同学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努力,人也变得更加勇敢、自信,数学课上屡屡出现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交流情境,释放创造才能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通过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释放学生的创造才能。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自带工具和彩纸,在小组内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还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总之,培养铸就创新型人才需要摄取爱因斯坦“奥林匹亚”式自由幻想和自由创造的营养,只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培养学生勇敢个性、释放学生创造才能,我们才会铸就出一批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