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 要:国内与立陶宛美术教育在理念、方法和体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能将立陶宛的教学模式适当的运用在专科美术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采用多种教学合作,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是我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立陶宛美術教育;引导;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互动;拓展;教学合作
我国大部分院校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仍然延续了从苏联引进的教学体制,就其表现而言,首先是教学手段的单一。教学中仍然以教师教授、示范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有些老师按照自己的绘画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创作风格、技法与其导师及其相似,这样削弱了学生的创造性,自我个性的表达,以及情感的宣泄;其次是知识灌输式教学。画面的构图方式、应达到的画面效果、技法的表现,画面怎么修改、调整,都要按照老师点评的那样做。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些很有意思的想法在萌芽中就被埋没,照本宣科的学习,也消耗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再次,教学内容单一。很多高校都把“写实”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对于一些非常具“个性”的艺术表现,往往都是不被重视的。对于学生潜力的发掘是非常消极的。最后,考核方式单一。在专业课的观摩中,一般把期末的课堂作业作为评分的依据,而在学生对于艺术思考的深度广度有没有进步,自我的评价、定位如何,则考虑的极少。
我曾经在立陶宛维尔纽斯国立美术研究院留学三年,对于他们的教学方式比较了解,也与导师进行过一些教学方面的探讨。我们的与立陶宛的美术教育差异在于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等方面。但是这当中我认为有一些很好的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①本科除了划分了不同专业的班级以外,还建立了一些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的培养方向性更加明确。学生在该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深入,获得的效果也更明显。比如“写实”工作室,从基础教学开始就注重造型能力的培养,这些学生除了非常喜欢“写实”的风格外,基本功也很扎实,经过四年的学习,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成绩就很可观。②在“教”的环节中,注重启发,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不会去教怎样画,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建议阅读不同的艺术著作或研究画册,让其有充分的空间去发挥,自己体会教师给予的建议。③每学期都会带学生去不同的艺术家工作室参观,近距离的了解这些艺术家艺术表现语言的建立和发展等。这些艺术家里有从事写实的、抽象的、观念的、行为艺术的……学生们可以直观的看到艺术家们的不同艺术风格,他们的创作过程,他们的艺术理念。这些对于学生艺术思路的扩展非常有帮助,并且启发学生进行实验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的艺术体验。④学生的艺术作品与市场相结合。像设计专业的学生所创作的优秀作品直接由公司收购,统一进入市场。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创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大众的艺术品位。
那么,如何能把立陶宛的教学方法适当的运用在专科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呢?
我阅读了相关书籍和大量文章,并且进行了教学走访,将之总结如下:
一、要调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且学到知识,学以致用。但是现今的美术教育和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等存在一定的脱节。
转变单一的集体性教学,转变教师的地位,从“主导”变为“引导”。
(1)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给予他们创造的环境,尊重他们个性、情感的表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扩展艺术信息。包括讲授艺术史论、邀请不同专业方向的学者进行艺术讲座、展示艺术作品、参观各类艺术展、艺术家工作室、及时了解新兴艺术动态等。不再被“课堂”所束缚,利用各种方式,极大地开阔他们的视野。
(3)加强“互动”关系,鼓励学生自我展示,并作展示报告,与同学、老师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思路、创作过程、经验、情感的表现等。在课堂上进行不同艺术思路的交流,教师辅助梳理及分析,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中使学生不断汲取他们所需要的养分,自主的接纳、学习、创新,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二、拓展美术学科及各领域知识面
我国的美术教学一般都比较重视技能的培养,缺乏对艺术修养的提升。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并不是单指对艺术知识的把握,它是各门类知识的交融,德国教育家齐勒尔的“中心统一法”指出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尤其当今的艺术,观念的表达逐渐成为评判艺术家优秀与否的标准,这种观念是艺术家艺术思维、综合修养、创造能力的体现。所以,在艺术教育中,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就尤为重要。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合作
专科院校是更加针对社会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院校。那么针对艺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或者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搭建社会资源,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将学生优秀的艺术作品展示提供给一些相关企业、公司或者个人。让学生尽早的参与到社会需求中,也为今后的就业创造条件。
新教学模式的运用将会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艺术眼界,并结合社会需求和专科学院的特点,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艺术技能。
参考文献:
[1]林荣辉.关于美术学科教学法教学改革初探.艺术百家,2014,(3).
[2]李蕾.基于新课改的高师美术教学法课程模式的创新研究——“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验构建.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03期.
[3]唐睿 .美国美术教学法课程简析——以伊萨卡大学美术学院教学法课程为例.艺术教育,2015年07期.
[4]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
[5]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70-1.
[6]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焦华(1983— ),性别:女,籍贯:山西,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油画。
摘 要:国内与立陶宛美术教育在理念、方法和体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能将立陶宛的教学模式适当的运用在专科美术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采用多种教学合作,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是我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立陶宛美術教育;引导;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互动;拓展;教学合作
我国大部分院校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仍然延续了从苏联引进的教学体制,就其表现而言,首先是教学手段的单一。教学中仍然以教师教授、示范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有些老师按照自己的绘画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创作风格、技法与其导师及其相似,这样削弱了学生的创造性,自我个性的表达,以及情感的宣泄;其次是知识灌输式教学。画面的构图方式、应达到的画面效果、技法的表现,画面怎么修改、调整,都要按照老师点评的那样做。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些很有意思的想法在萌芽中就被埋没,照本宣科的学习,也消耗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再次,教学内容单一。很多高校都把“写实”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对于一些非常具“个性”的艺术表现,往往都是不被重视的。对于学生潜力的发掘是非常消极的。最后,考核方式单一。在专业课的观摩中,一般把期末的课堂作业作为评分的依据,而在学生对于艺术思考的深度广度有没有进步,自我的评价、定位如何,则考虑的极少。
我曾经在立陶宛维尔纽斯国立美术研究院留学三年,对于他们的教学方式比较了解,也与导师进行过一些教学方面的探讨。我们的与立陶宛的美术教育差异在于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等方面。但是这当中我认为有一些很好的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①本科除了划分了不同专业的班级以外,还建立了一些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的培养方向性更加明确。学生在该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深入,获得的效果也更明显。比如“写实”工作室,从基础教学开始就注重造型能力的培养,这些学生除了非常喜欢“写实”的风格外,基本功也很扎实,经过四年的学习,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成绩就很可观。②在“教”的环节中,注重启发,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不会去教怎样画,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建议阅读不同的艺术著作或研究画册,让其有充分的空间去发挥,自己体会教师给予的建议。③每学期都会带学生去不同的艺术家工作室参观,近距离的了解这些艺术家艺术表现语言的建立和发展等。这些艺术家里有从事写实的、抽象的、观念的、行为艺术的……学生们可以直观的看到艺术家们的不同艺术风格,他们的创作过程,他们的艺术理念。这些对于学生艺术思路的扩展非常有帮助,并且启发学生进行实验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的艺术体验。④学生的艺术作品与市场相结合。像设计专业的学生所创作的优秀作品直接由公司收购,统一进入市场。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创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大众的艺术品位。
那么,如何能把立陶宛的教学方法适当的运用在专科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呢?
我阅读了相关书籍和大量文章,并且进行了教学走访,将之总结如下:
一、要调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且学到知识,学以致用。但是现今的美术教育和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等存在一定的脱节。
转变单一的集体性教学,转变教师的地位,从“主导”变为“引导”。
(1)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给予他们创造的环境,尊重他们个性、情感的表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扩展艺术信息。包括讲授艺术史论、邀请不同专业方向的学者进行艺术讲座、展示艺术作品、参观各类艺术展、艺术家工作室、及时了解新兴艺术动态等。不再被“课堂”所束缚,利用各种方式,极大地开阔他们的视野。
(3)加强“互动”关系,鼓励学生自我展示,并作展示报告,与同学、老师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思路、创作过程、经验、情感的表现等。在课堂上进行不同艺术思路的交流,教师辅助梳理及分析,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中使学生不断汲取他们所需要的养分,自主的接纳、学习、创新,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二、拓展美术学科及各领域知识面
我国的美术教学一般都比较重视技能的培养,缺乏对艺术修养的提升。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并不是单指对艺术知识的把握,它是各门类知识的交融,德国教育家齐勒尔的“中心统一法”指出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尤其当今的艺术,观念的表达逐渐成为评判艺术家优秀与否的标准,这种观念是艺术家艺术思维、综合修养、创造能力的体现。所以,在艺术教育中,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就尤为重要。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合作
专科院校是更加针对社会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院校。那么针对艺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或者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搭建社会资源,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将学生优秀的艺术作品展示提供给一些相关企业、公司或者个人。让学生尽早的参与到社会需求中,也为今后的就业创造条件。
新教学模式的运用将会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艺术眼界,并结合社会需求和专科学院的特点,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艺术技能。
参考文献:
[1]林荣辉.关于美术学科教学法教学改革初探.艺术百家,2014,(3).
[2]李蕾.基于新课改的高师美术教学法课程模式的创新研究——“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验构建.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03期.
[3]唐睿 .美国美术教学法课程简析——以伊萨卡大学美术学院教学法课程为例.艺术教育,2015年07期.
[4]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
[5]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70-1.
[6]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焦华(1983— ),性别:女,籍贯:山西,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