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地铁、轻轨、高铁等工程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理念、材料、技艺、技能、设备等内容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开设的轨道交通专业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积极革新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确保院校培养的人才真正懂得轨道交通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方法,确保他们具备应变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学习适应能力,成为真正的“高素质、懂内涵、会设计、精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轨道交通专业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助于轨道交通专业发展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政策性、动态性为一体的重要课程,其强调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经济技术指标选取能力、建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该课程对于教学要求是相对较高的。为了培养出更加专业的轨道交通专业人才,为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有必要研究轨道交通专业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1.轨道交通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师生配比不合理
轨道交通专业学科是一门热度很高的主干课程,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院校应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辅导以及实践实习的机会,因此该课程的师生配比介于1:10--1:15之间是最为适宜的,这样教师才有更多的精力来全面兼顾每一位学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但受制于师资力量的局限,目前大部分院校在该课程中的师生配比为1:45甚至更低,而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样的师生配比一定会让部分学生无法得到教师精细的指导,但该课程中的创意设计、实践技能、建模作图等知识点其实都需要老师来提点指导、操作演示甚至是手把手当面示范指正的,这自然会导致学生出现学而不精、一知半解的问题。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热情满满、动力十足,但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却显得有心无力,觉得难如登天。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院校在建设轨道交通专业时都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相关轨道交通岗位的特点为依据来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校方没有深入社会、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校企合作流连于形式,双方没有围绕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实训实习环节等内容来进行深度探讨,教材的编订和人才培养的方案都是以校方为主体来制定的,这就导致轨道交通专业的发展建设缺乏外力辅助,发展建设陷入了闭门造车的困境,进而导致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问题。
1.3 教学模式传统老旧
目前,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常用的教学模式就是文本讲解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较少使用调查研究、案例教学、主题讨论、项目合作等新颖的教学模式,实验课时以及规划模型材料都相对较少,部分院校甚至没有跟社会企业达成合作,没有引入目前非常受欢迎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更别谈建设双师型队伍,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模式等,这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经验匮乏。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巩固消化这些知识的平台与机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割严重,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为盛放知识的主体,而不是应用知识的人才。
2.高职院校轨道交通专业发展方向及策略
2.1 按照国家规定调整师生比例
为了培养出高质的轨道交通专业应用型人才,就必须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充足的教学辅导,能够得到教师的悉心指导,对此,调整师生比例就显得至关重要。建议院校积极引进一批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出色的轨道交通专业教师,将师生配比调至1:10左右。这样的比例跟目前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这既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也有利于降低教学管理的难度,能够确保学生获得更多的、更实用的、更宝贵的学习资源。
2.2 整合行业力量,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考虑到目前开设的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在类型开设、内容编排、课时安排等方面都有所落后,其涉及的前沿理论知识跟新颖的设计技术都太少,教材内容不够系统、细致,缺乏专项分类。课程体系层次不够明确,缺乏诸如专门的培养科研管理决策人才(城轨规划建设、轨道器材设备研发)、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包括轨交运营、行车组织、车辆调度、通信信号)、应用维护人才(现场操作人员、设备检修维护人员)的特色课程体系等,导致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严重不足。对此,建议院校以自己为主体,整合政府、轨道交通部门、城轨单位等多方的力量,深入社会进行调研,对轨道交通专业专业各岗位的能力需求、岗位特征、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进行细致调研,且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多方共同协商出科学的课程体系,将市场上最新的城市设计规划理念、技艺、材料、方法等内容融入课程之内,完成对教材内容的更新。此外,轨道交通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多多开设一些实践课程,形成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技术理论课程“三大块”并行的课程体系结构,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
2.3 进行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
院校应该积极跟从事轨道交通专业的企业、单位达成合作,引入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构建双导师教学机制,在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通过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学徒制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来综合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由企业单位资深的老师傅带着去进行实地调研,去共同研究项目,去对案例进行剖解分析,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在实践与感悟中提升自我,全面成长。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院校的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教学还存在师生配比不合理、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建议高职院校从遵照国家规定调整师生比例、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来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高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朱旭.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10):69.
[2]王宇阳.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探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3):115-117.
[3]杨昌休,李泽,何帆.高職轨道交通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20,(09):73-77.
[4]李金明.“双创”背景下高职轨道交通专业教学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05):162-163.
[5]徐泓粼.高职轨道交通技术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J].数码世界,2019,(11):235-23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政策性、动态性为一体的重要课程,其强调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经济技术指标选取能力、建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该课程对于教学要求是相对较高的。为了培养出更加专业的轨道交通专业人才,为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有必要研究轨道交通专业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1.轨道交通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师生配比不合理
轨道交通专业学科是一门热度很高的主干课程,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院校应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辅导以及实践实习的机会,因此该课程的师生配比介于1:10--1:15之间是最为适宜的,这样教师才有更多的精力来全面兼顾每一位学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但受制于师资力量的局限,目前大部分院校在该课程中的师生配比为1:45甚至更低,而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样的师生配比一定会让部分学生无法得到教师精细的指导,但该课程中的创意设计、实践技能、建模作图等知识点其实都需要老师来提点指导、操作演示甚至是手把手当面示范指正的,这自然会导致学生出现学而不精、一知半解的问题。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热情满满、动力十足,但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却显得有心无力,觉得难如登天。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院校在建设轨道交通专业时都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相关轨道交通岗位的特点为依据来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校方没有深入社会、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校企合作流连于形式,双方没有围绕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实训实习环节等内容来进行深度探讨,教材的编订和人才培养的方案都是以校方为主体来制定的,这就导致轨道交通专业的发展建设缺乏外力辅助,发展建设陷入了闭门造车的困境,进而导致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问题。
1.3 教学模式传统老旧
目前,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常用的教学模式就是文本讲解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较少使用调查研究、案例教学、主题讨论、项目合作等新颖的教学模式,实验课时以及规划模型材料都相对较少,部分院校甚至没有跟社会企业达成合作,没有引入目前非常受欢迎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更别谈建设双师型队伍,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模式等,这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经验匮乏。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巩固消化这些知识的平台与机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割严重,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为盛放知识的主体,而不是应用知识的人才。
2.高职院校轨道交通专业发展方向及策略
2.1 按照国家规定调整师生比例
为了培养出高质的轨道交通专业应用型人才,就必须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充足的教学辅导,能够得到教师的悉心指导,对此,调整师生比例就显得至关重要。建议院校积极引进一批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出色的轨道交通专业教师,将师生配比调至1:10左右。这样的比例跟目前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这既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也有利于降低教学管理的难度,能够确保学生获得更多的、更实用的、更宝贵的学习资源。
2.2 整合行业力量,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考虑到目前开设的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在类型开设、内容编排、课时安排等方面都有所落后,其涉及的前沿理论知识跟新颖的设计技术都太少,教材内容不够系统、细致,缺乏专项分类。课程体系层次不够明确,缺乏诸如专门的培养科研管理决策人才(城轨规划建设、轨道器材设备研发)、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包括轨交运营、行车组织、车辆调度、通信信号)、应用维护人才(现场操作人员、设备检修维护人员)的特色课程体系等,导致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严重不足。对此,建议院校以自己为主体,整合政府、轨道交通部门、城轨单位等多方的力量,深入社会进行调研,对轨道交通专业专业各岗位的能力需求、岗位特征、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进行细致调研,且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多方共同协商出科学的课程体系,将市场上最新的城市设计规划理念、技艺、材料、方法等内容融入课程之内,完成对教材内容的更新。此外,轨道交通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多多开设一些实践课程,形成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技术理论课程“三大块”并行的课程体系结构,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
2.3 进行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
院校应该积极跟从事轨道交通专业的企业、单位达成合作,引入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构建双导师教学机制,在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通过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学徒制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来综合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由企业单位资深的老师傅带着去进行实地调研,去共同研究项目,去对案例进行剖解分析,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在实践与感悟中提升自我,全面成长。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院校的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教学还存在师生配比不合理、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建议高职院校从遵照国家规定调整师生比例、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来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高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朱旭.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10):69.
[2]王宇阳.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探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3):115-117.
[3]杨昌休,李泽,何帆.高職轨道交通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20,(09):73-77.
[4]李金明.“双创”背景下高职轨道交通专业教学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05):162-163.
[5]徐泓粼.高职轨道交通技术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J].数码世界,2019,(11):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