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考研人数逐年呈井喷式递增,其原因有个人选择,也有众多复杂的社会原因。本文试从经济学中机会成本视角分析应届大学生选择考研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并给出相应对策,以利于大学生合理做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与个人形成有效的合力作用,以便学生更好的就业或理性的选择考研,进而使个人既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最大化,又优化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
关键词:应届大学生;考研热;机会成本;对策
一、机会成本和“考研热”的内涵界定
(一)“机会成本”内涵的界定
“机会成本”原属于经济学的概念,是指商品生产者因选择生产某种商品所放弃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稀缺资源的使用必然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让渡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收益。将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化以后,“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要放弃的另外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应届本科生在面临追逐考研梦想与寻找工作的人生选择时,不能理性判断考研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故本文定义“考研机会成本”的内涵为花费在考研复习上的费用、时间和精力不能用于从事其他工作所能获得的收益。
(二)“考研热”内涵的界定
“考研热”是指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将读研设定为毕业后的第一选择,这是中国近年来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形成因素为应届大学生个人选择偏好和多种多样的社会原因。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整体趋势呈逐年递增的态势。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數达到十年内的巅峰。
二、大学生就业的现实状况及成因分析
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及我国经济结构的一些原因,加之大学毕业生的个体就业选择偏好。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由于高校扩招,每年毕业大批高学历人才,现有的经济结构并不能完全满足每个应届大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比较心仪工作的愿望。
其次现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工作心理预期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没有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好多应届毕业生把自己的毕业去向首先定位在去事业单位或国企,但是每年国企和事业单位招考的人数相对于大学毕业生总量来讲是一个极小的数字。这就造成了竞争极其激烈的结果。大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西部偏远地区就业,不愿意去基层就业,不愿意到小型私有企业就业,而首选北京、上海、广州等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的地区。这就造成了社会人才需求与个人选择偏好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受学校和同学及家长影响,一部分学生会选择通过考研来实现自己学历的提升,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家长鼓励学生读研继续深造,由于他们自己那一代人读书少,深知知识和学历在人生中的作用,这一现象也完全符合教育学理论中教育目的的互补性原理。大部分学校和学校的老师也鼓励学生考研,老师想通过读研的学生人数增加来实现就业率统计数字的增加,老师也有真心希望学生读研后有美好未来的积极主观愿望。毕业生做出考研决定受从众心理影响,有些同学看自己身边的同学在考,自己也受其影响形成强烈的考研意愿。
三、应届大学生考研的机会成本分析
(一)考研的就业成本
1.考研的就业成本分析
考研从开始准备复习途经初试、复试至少耗费一年的时间,而这种计算方式还不包括大一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的同学。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或不感兴趣,有可能没有被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录取,而是被调剂到了不喜欢的专业。此类同学想通过考研,跨专业考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还有一些同学就读于三本院校或科研实力一般的二本院校,试图通过考研升入重点院校。这类同学对考研目标院校都定制了较高的目标,希望考取985或211高校。上述两类同学考研的目的性极强,他们会从大二甚至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所以考研的时间成本至少一年,甚至有可能二年到四年。
考研的学生把时间大部分或全部用于考研科目复习备考上,而忽略了考研以外科目的学习,尤其是一些核心基础课程,考研的学生抱着只要不挂科就行的消极学习态度,把本该用于基础课学习的时间分配给了复习考研科目,这就造成了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严重失衡,这样不利于毕业以后形成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人才。一旦考研失利,再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相对于其他人而言已形成知识结构失衡的劣势。
此外,考研复习的同学专注于考研科目本身的学习,忽略了外界与考研无关的有用信息,尤其是招聘信息和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及讲座。考研一旦失利,从这方面讲也必然付出巨大的就业成本代价。
2.读研的就业成本分析
读研至少需要两或三年时间(一般专业型硕士学制为两年制,学术型硕士学制三年)。读研的这两、三年无疑也是巨大的时间成本。等到研究生毕业时,与其他应届毕业选择就业或创业的学生相比。应届毕业即就业的那部分同学已经有了两年到三年的工作经验或社会实践经验。而选择读研的同学两三年后研究生毕业才开始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这就产生了就业的成本。
(二)考研的经济成本
考研要购买大量的复习资料,政治理论、英语等公共科目要买基本的教辅用书、考试大纲解析、历年真题解析,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成本。有的同学相对基础薄弱一些,还要参加公共课的辅导班,相对于基本没有自己经济收入的学生来说这都是不小的经济成本。这还不包括考研的报名费,找学长、学姐请教复习经验的交际成本以及往返参加辅导班课程的交通费等。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支撑,所以考研的经济成本问题便凸显出来。
读研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现在攻读硕士学位实行全面收费政策,而相对于选择工作的同学,读研的经济成本包含二、三年之间读研的学费和住宿费加上就业同学所挣得的工资。
(三)考研的心理成本
关键词:应届大学生;考研热;机会成本;对策
一、机会成本和“考研热”的内涵界定
(一)“机会成本”内涵的界定
“机会成本”原属于经济学的概念,是指商品生产者因选择生产某种商品所放弃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稀缺资源的使用必然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让渡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收益。将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化以后,“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要放弃的另外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应届本科生在面临追逐考研梦想与寻找工作的人生选择时,不能理性判断考研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故本文定义“考研机会成本”的内涵为花费在考研复习上的费用、时间和精力不能用于从事其他工作所能获得的收益。
(二)“考研热”内涵的界定
“考研热”是指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将读研设定为毕业后的第一选择,这是中国近年来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形成因素为应届大学生个人选择偏好和多种多样的社会原因。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整体趋势呈逐年递增的态势。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數达到十年内的巅峰。
二、大学生就业的现实状况及成因分析
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及我国经济结构的一些原因,加之大学毕业生的个体就业选择偏好。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由于高校扩招,每年毕业大批高学历人才,现有的经济结构并不能完全满足每个应届大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比较心仪工作的愿望。
其次现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工作心理预期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没有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好多应届毕业生把自己的毕业去向首先定位在去事业单位或国企,但是每年国企和事业单位招考的人数相对于大学毕业生总量来讲是一个极小的数字。这就造成了竞争极其激烈的结果。大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西部偏远地区就业,不愿意去基层就业,不愿意到小型私有企业就业,而首选北京、上海、广州等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的地区。这就造成了社会人才需求与个人选择偏好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受学校和同学及家长影响,一部分学生会选择通过考研来实现自己学历的提升,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家长鼓励学生读研继续深造,由于他们自己那一代人读书少,深知知识和学历在人生中的作用,这一现象也完全符合教育学理论中教育目的的互补性原理。大部分学校和学校的老师也鼓励学生考研,老师想通过读研的学生人数增加来实现就业率统计数字的增加,老师也有真心希望学生读研后有美好未来的积极主观愿望。毕业生做出考研决定受从众心理影响,有些同学看自己身边的同学在考,自己也受其影响形成强烈的考研意愿。
三、应届大学生考研的机会成本分析
(一)考研的就业成本
1.考研的就业成本分析
考研从开始准备复习途经初试、复试至少耗费一年的时间,而这种计算方式还不包括大一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的同学。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或不感兴趣,有可能没有被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录取,而是被调剂到了不喜欢的专业。此类同学想通过考研,跨专业考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还有一些同学就读于三本院校或科研实力一般的二本院校,试图通过考研升入重点院校。这类同学对考研目标院校都定制了较高的目标,希望考取985或211高校。上述两类同学考研的目的性极强,他们会从大二甚至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所以考研的时间成本至少一年,甚至有可能二年到四年。
考研的学生把时间大部分或全部用于考研科目复习备考上,而忽略了考研以外科目的学习,尤其是一些核心基础课程,考研的学生抱着只要不挂科就行的消极学习态度,把本该用于基础课学习的时间分配给了复习考研科目,这就造成了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严重失衡,这样不利于毕业以后形成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人才。一旦考研失利,再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相对于其他人而言已形成知识结构失衡的劣势。
此外,考研复习的同学专注于考研科目本身的学习,忽略了外界与考研无关的有用信息,尤其是招聘信息和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及讲座。考研一旦失利,从这方面讲也必然付出巨大的就业成本代价。
2.读研的就业成本分析
读研至少需要两或三年时间(一般专业型硕士学制为两年制,学术型硕士学制三年)。读研的这两、三年无疑也是巨大的时间成本。等到研究生毕业时,与其他应届毕业选择就业或创业的学生相比。应届毕业即就业的那部分同学已经有了两年到三年的工作经验或社会实践经验。而选择读研的同学两三年后研究生毕业才开始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这就产生了就业的成本。
(二)考研的经济成本
考研要购买大量的复习资料,政治理论、英语等公共科目要买基本的教辅用书、考试大纲解析、历年真题解析,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成本。有的同学相对基础薄弱一些,还要参加公共课的辅导班,相对于基本没有自己经济收入的学生来说这都是不小的经济成本。这还不包括考研的报名费,找学长、学姐请教复习经验的交际成本以及往返参加辅导班课程的交通费等。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支撑,所以考研的经济成本问题便凸显出来。
读研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现在攻读硕士学位实行全面收费政策,而相对于选择工作的同学,读研的经济成本包含二、三年之间读研的学费和住宿费加上就业同学所挣得的工资。
(三)考研的心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