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中变通在变通中创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鸡兔同笼”问题之所以经典,不仅在于其对严密的逻辑推理提出要求,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方法,尤其体现了灵活创新的数学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施以问题导学,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思考解题方法,进而有效解决问题。
  [关键词]鸡兔同笼;变通;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40-01
  当今的课堂,在面对古代的问题时,绝不能简单地学习积累前人的解决方法,也不能单纯地从学习数学文化的价值来考量,而是应该充分领会并吸收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深入钻研教材后,发现各个年级都涉及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探究。那么,如何利用“鸡兔同笼”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一、问题导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


  【例题1】铁笼里有鸡、兔共8只,26只脚,试问鸡、兔各多少?
  1.猜测(列表)法(如下表所示)
  对鸡与兔的只数一一进行猜测,并将相关数据填入表格,分析表格中各项数据,找出符合要求的那一项即为答案。
  2.画图法
  画法1:先单独画8只鸡,合计16只脚,少了10只脚。1只鸡变为兔就会增加2只脚,于是只要用画笔添上两只脚,鸡就变成兔。而要增加10只脚,就要换掉5只鸡。
  画法2:先画8只兔,共计32只脚,多出6只。1只兔变为鸡就会减少2只脚,于是只要用橡皮擦除两只脚,兔就变成鸡。而要删去6只脚,就要换掉3只兔。
  3.假设法
  (1)假定全是鸡,8×2=16(只)(试验脚数),26-16=10(只)(10只脚的差額是因为兔子的缺位造成的),4-2=2(只)(一只兔换成一只鸡后缺损的脚数),10÷2=5(只)(有5只鸡要还原成兔,兔子数为5),8-5=3(只)(实际的鸡数)。
  (2)假定都是兔(解题过程略)。

二、创设新情境,引发创新思考


  创设新情境:在联欢会上公鸡们表演“金鸡独立”,它们一只脚站立在地面上,另一只脚抬起,而玉兔则表演兔子作揖,将前肢抬起。
  这个情境实际上是娱乐版的“鸡兔同笼”。用题目创新激励学生进行解法创新思考。实际上如果理解了“抬脚法”,解答便会开启极简模式。
  解法如下:26÷2=13(只)(都举起半数的脚,落地的脚数),13-8=5(只)(兔)(在此基础上每个动物再“交出”一只脚,多余的就是兔子的脚数,也就是兔子数),8-5=3(只)(鸡)。
  实际上,如果鸡都抬起左脚,兔都抬起前肢,总脚数就减少一半。这时的情境为:1只鸡还余1只脚撑地,鸡脚数与只数对应;但1只兔还站着2只脚,脚数比只数“多1”。对此,比基本脚数(只数)多出的脚数全部是兔子的。“比基本脚数多出几只脚,就有几只兔”这个原理我们称之为“余额再分配原理”。所谓“余额再分配”,指两种事物的数量相比较,一种事物某部件数量和整体数目对等,另一种事物相关部件数量则比整体数恰好多一倍。

三、共性转为特性,创造创新多法解题


  实际案例中,符合这种苛刻条件的情境少之又少,但是,如果细心研究,找到共性,转化成“余额再分配”特性,就能将所有问题划归为一类。
  【例题2】30名同学一共折叠80只纸鹤,男生每人折3只,女生每人折2只,求男、女生的人数。
  乍看此题并无“余额再分配”特性。仔细分析发现:如果用总数量除以2,女生人数就和折后的只数对应,男生人数与折后只数的对应关系就是每人对应1.5只,多出了半只,即每多出0.5只就对应一位男生。
  实际上还可以做另类变通,不做除法让每位学生拿出半数的纸鹤,而是做减法让每位都“捐出”1只纸鹤,解答会更简单。
  综上可知,“余额再分配原理”的适用范围还是很宽泛的。不管怎样,实用才是铁律。解题时,只要灵活掌握“余额再分配”思想,随机应变,通过有效转化一定能实现简便解题。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建模能够使学生深入数学问题的探索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由原来的机械式识记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由原来的解决单一问题转化为解决同类问题。以“植树问题”教学为例,给出了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过程,即创设情境,感知模型;把握本质,构建模型;应用模型,实现价值。  [关键词]数学模型;植树问题;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诗·大序》:“情動于中而行于言。”文章是情感的载体,阅读过程就是透过文章的语言文字获取文章中隐藏的作者情感的过程,也是学生们获得间接的情感体验、积累情感经验的过程。因此,要提升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课堂情感体验。那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构建阅读情境,唤醒学生情感
[摘 要]数学知识点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而生活中需要用到综合性数学知识的场合很多,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理应从整体上进行深度学习,能够熟练地运用综合性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网络状的数学知识点中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方式,继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是主要推动力,教师的结构化教学是主要引导力,二者相结合,学生自然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逐渐走向深度学习,掌握数学的整体性质,学会灵活
[摘要]一提起“复习课”,大多数教师都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不是采取“题海战术”就是灌输式讲评,抑或是把旧知识进行简单的再现和重复,而学生对这样的复习课并不感兴趣。教师需要设计新颖而高效的复习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复习课的价值。  [关键词]课前;课中;课后;理;展;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32-02  小学数
[摘 要]课本涉及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天衣无缝,各种细节也无法尽善尽美。教学时,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教学困扰,如时间计算的格式问题,乘法竖式的倒装问题……这些游离于课本之外的知识,教师应严肃对待,给予学生正确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时间;时刻;竖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8-0020-02  课本是一课之本,里面的素
[摘要]一道好题能串联起许多知识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设计好的题目,应尽可能将一个单元要考查的知识点融入其中,让学生经历较少的问题就能遍历所有的知识点,这样一方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仔细审题、发散思维的习惯与能力。  [关键词]表内除法;平均分;审题;发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关键处、认知肤浅处、课堂生成处进行追问,通过追问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低阶走向高阶,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追问;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0-0083-02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关注学生需求,积极落实“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的学习主
[摘 要]以“圆的认识”概念教学为例,提出概念教学的策略,使学生在初步感知概念、建立数学概念、深化概念理解的过程中实现概念建构的精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  [关键词]概念教学;圆的认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69-02  目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以下几种现象:首先,重计算、轻概念,教师忽略了运算实际上源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控力,使其主动对自身进行约束,取得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从生理和心理动力定型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入手,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策略。  [关键词]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
[摘要]“数据的收集和分类整理”例l是统计内容的起步,通过精心研究,实现“数据的收集和分类整理”课堂教学的“五变”,即变问题解决为凸显统计、变情境引入为内容延展、变方法单一为方法多样、变小步缓进为跨越迈进、变单一练习为层级应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统计;数据收集;分类整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