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问题中的等效法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ng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些物理问题中,一个过程的发展、一个状态的确定,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在这一决定中,若某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和另一些因素所起的作用相同,则前一些因素与后一些因素是等效的,它们便可以互相代替,而对过程的发展或状态的确定,最后结果并不影响,这种以等效为前提而使某些因素互相代替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等效法.简言之,所谓等效法,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复杂抽象的问题变换成熟悉、简单、形象的问题或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思维方法.
  例1如图1中AC是东西走向的马车道,它的北面是一片沙土地带,人在上面步行速度为6 km/h,而车道上马车速度为10 km/h,已知BD=12 km,AD=16 km,则人要从A地到B地所需要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解本题是运动求极值问题,但通过类比,把AC看成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沿AC方向运动就是入射角为90°,当按光的折射定律运动时,所用时间最短.因此问可等效为逆向可看作恰好发生全反射的问题.
  如图,设AEB为所求的路径,则
  sin90°sinθ=v1v2,
  式中v1=10 km/h,v2=6 km/h分别为马车和人步行的速度,由上式可得
  sinθ=v2v1=35,tanθ=0.75,
  因此DE=BD·tanθ=12×0.75=9 (km),
  AE=AD-DE=7 km,BE=15 km.
  所以t=AEv1 BEv2=3.2 (h).
  即从A地达B地所需最短时间是3.2小时.
  例2一列总质量为M的列车,沿平直铁路匀速行驶.某时刻,其质量为m的末节车厢脱钩,司机发觉时,车的前部自脱钩处又行驶了距离L,司机立即关闭发动机.设车所受的阻力与车重成正比,机车的牵引力恒定.求列车的两部分最后都停下来时,其间距s是多少?
  解设想在末节车厢脱钩的同时,司机当即发觉并立即关闭发动机,则最后车的前部分和脱钩车厢都停下来时,其间距为零.与前面的假设相比较,就可等效为牵引力多做的功,最后消耗在多走的路程s上.
  它多行驶这段就多克服阻力做了功为W1=μ(M-m)gs,而车前部多做这些功的能量来源于车发动机动力在距离L上对车做功的结果,这个功值为W2=μMgL,由于W1=W2,得
  s=MLM-m.
  例3如图2所示,小球从长为l的光滑斜面顶端自由下滑,滑到底端时与挡板碰撞并反向弹回.若每次与挡板碰撞后的速度大小为碰撞前速度大小的4/5.求小球从开始下滑到最终停止于斜面下端时,小球总共通过的路程.
  分析可分段列出l1,l2,…,ln的关系式,s=l 2(l1 l2 … ln) ,用等比数列求和,但较繁.此题也可用递推法求解.下面用等效法求解.
  解我们假设小球与挡板碰撞不损失能量,其原来损失的能量可看作小球运动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消耗掉了,最终结果是相同的.而阻力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都有,就可利用摩擦力做功求出路程.设第一次碰撞前后小球的速分别为v、v1,碰撞后反弹的距离为l,则
  mglsinθ=12mv2(1)
  12mv21=mgl1sinθ(2)
  其中v1=45v,
  碰撞损失的动能
  ΔEk=12mv2-12mv21=12mv2(1-1625)=925·12mv2,
  根据等效性有f(l l1)=ΔEk,
  解出等效摩擦力f=941mgsinθ.
  通过这个结果可以看出等效摩擦力与下滑的长度无关,所以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等效摩擦力都相同,以整个运动为研究过程,则
  mglsinθ=fs=s·941mgsinθ,
  解得总路程s=41l/9.
  例4设湖岸MN为一直线,有一小船自岸边的A点沿与湖岸成α=15°角方向匀速向湖中驶去.有一人自A点同时出发,他先沿岸走一段再入水中游泳去追船.已知人在岸上走的速度为v1=4 m/s,在水中游泳的速度v2=2 m/s.试求船速至多为多少,此人才能追上船?
  分析设人在B点刚好追上船,则人可能走多条路径如A→C→B、A→D→B等.在这些路径中费时最少对应着允许的最大船速.如图3在湖岸这边作∠NAP=30°,自C、D、E各点分别向AP引垂线CK、DH(设BDH刚好在一直线上)和EF.设想图中MN的下侧也变成了湖水区域,则人由K点游泳至C点的时间与人在岸上由A走至C点的时间是相等的(因v1=2v2,而AC=2KC)故人按题给情况经A→C→B所用的时和假想人全部在水中游过路径K→C→B等时.同理,与上述的另两条实际路径等时的假想路径是H→D→B和F→E→B.由于在这些假想路径中速度大小都一样,故通过路径最短费时少,显然是通过直线 费时最少.
  解由以上分析知,人沿等效路径HDB刚好在B点追上船时,对应允许船速的最大值,设其速度为v则有AB/v=BH/v,由于△AH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AB=2,故
  v=22 m/s.
  例5如图4所示,R1、R2、R3为定值电阻,但阻值未知,Rx为Rx1=10 Ω时,通过的电流Ix1=1 A;当Rx为Rx2=18 Ω时,通过的电流为Ix2=0.6 A;则当Ix3=0.1 A时,求Rx3.
  解将虚线框内的电路看成一个新电源,由(a)图可等效为(b),则
  ε′=1(10 r′),ε′=0.6(189 r′),ε′=0.1(Rx3 r′),
  解得ε′=12 V,r′=2 Ω,Rx3=118 Ω.
  例6A、B两站相距s,将其分成相等的n段,汽车无初速由A站出发向B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一段的加速度为a,当汽车达到每一等份的末端时其加速度增加a/n,求汽车的末速度.
其他文献
《物理教师》期刊在2014年第5期刊载的《吹尽黄沙始见金》(以下简称“原文”)一文,对一道物理试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拜读原文,收获颇丰.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这道题,说来惭愧,并没有能够将物体在折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表达式(t折=2hg·1sinβ·[1-sinα-sinβsinα  sinαsin(α-β)sinαsin(θ-β) sinβsin(α-θ)].如图1,式中的α、β、θ分别表示AB
在高中物理教学阶段,学生普遍认为物理学习是非常困难的.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谈物理色变的情况.要想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就要从根本上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学生从初中开始就接触物理知识,但是刚开始步入高中,初高中物理教学出现了衔接方面的问题,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困难,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物理教师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找出衔接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来
现在网上习题资源非常丰富,笔者的同事在一次出给学生的“适应性训练试题”中,直接从网上下载了一道关于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题目,内容如下:  一质量为500 t的机车,以恒定功率375 kW由静止出发,经过5 min速度达到最大值54 km/h,设机车所受阻力f恒定不变,取g=10 m/s2,试求:(1)机车受到的阻力f的大小.(2)机车在这5 min内行驶的路程.  这道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  (1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选修3-4中介绍了光的衍射,光的衍射现象能够有效的揭示光的波动性.圆孔衍射是一种典型的衍射现象.根据光源和观察点到障碍物的距离,可以把圆孔衍射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夫琅禾费圆孔衍射,即障碍物到光源和观察点的距离可认为是无限远的,如图1所示.夫琅禾费圆孔衍射图样的中央是个明亮的圆斑,外面分布着几圈很淡的亮环,[TP12CW03.TIF,Y#]中央亮斑的光强约占整个入射光光强的8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近几年不少省市的高考试题以敏感电阻为载体进行命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敏感电阻是指器件特性对温度、电压、湿度、光照、气体、 磁场、压力等作用敏感的电阻器,在试题命制时要特别注意“压敏电阻”与“力敏电阻”的区别,谨防张冠李戴.  题目1(2007年广东卷)压敏电阻的阻值随所受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有位同学利用压敏电阻设计了判断小车运动状态的装置,其工作原
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把学习的核心内容设计成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达成目标.任务驱动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能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人们用他们已知道和相信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理解.如果教师关注学生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概念的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
点说知识点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 或q单位:库仑符号:C.  2.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e =1.60×10-19 C.  友情提醒: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比荷——电荷的电荷量q与其质量m的比值qm,符号:C/kg.  3.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
电学在初中物理中非常重要,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感兴趣,但内容抽象.虽然实验较多,如果不善加引导,学生往往参与了活动,但实际上只是跟着别人动手了,学生思维参与深度不够,长期这样积累的结果就是机械记忆,乱套公式.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几个案例介绍在电学教学中利用“做中学”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落实知识提升能力。  1通过“做中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与“做中学”
图解法:当物体受到不共线的三力而平衡时,此三力一定组成闭合的矢量三角形.当其中的一个力发生变化时,只要物体仍处于平衡状态,则三力组成新的闭合矢量三角形,由此可根据动态三角形的变化,即由三角形的边长变化确定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力的动态平衡问题中,确定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变化时,以及在变化中出现极值问题,图解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绝好的办法.现举例如下.  例1如图1所示.木板沿逆时针方向缓慢移动,在此过程中,
谈到初中物理教学,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物理实验教学.因为在讲求探究式教学的今天,这是造就学生探究头脑的首要道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一种科学学习的习惯,辅导学生掌握处理物理学科问题的方法.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当适应变化了的新的情况进行新的改革,其中,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十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才智,提升物理教学功用,是我们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不可须臾丢弃的重要方法。  1初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