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优秀的价值观念。初中学习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对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而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教师也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针对教学内容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活动,而不是仅仅依靠课本的知识内容,这些是难以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当然,德育教育在初中阶段可以很好地渗透入这一学科的教育当中,那么德育教育的这一渗透对于初中阶段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有什么有益之处呢?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弘扬传统文化;普及爱国主义;培养积极心理
德育教育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职能是什么以及如何规范好自己的行为,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自己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并且能够为之付出努力。而良好的德育教育会是学生真正成长的坚实基础,当然,也会使得学生的个人素质得到提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国家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团结的好处;打造学生的健康心理,让他们能够充分理解自身与社会的联系。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包含的方面很多,其中一方面是通过这一学科可以使学生更接近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思想教育。而进行思想教育需要依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进行。德育教育重于思想教育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能够对传统文化取精华弃糟粕,从而使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例如,在教授“诚实守信”这一小节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准备一个课件,整理一些有关诚实守信的小故事,让学生加深对课堂学习的印象。教师在讲课前可以给学生问个问题:同学们,相信你们都知道很多有关诚实守信的小故事,有谁来愿意说一下吗?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事实上无形之中也增长了学生的传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就可以说是弘扬了诚实守信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普及民主爱国主义
身为教师,特别是初中道德教师,都会了解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德育教育,倘若单独设立“德育教育“这一相关课程,德育教育就要依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在日常的训练中进行。这就充分表明了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见,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做到学生个人能力培养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踏踏实实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而这一教育一方面能让他们了解到国家的历史和现今,深刻又充分的理解了古往今来大人物他们身上那些高尚品质为何如此珍贵。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燃起他们身上的爱国热血。
例如,在教授“坚持依宪治国”这一课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爱国主义的小视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学生在看过之后,就会怀有一颗激动和振奋的心进行课堂学习,课堂积极性会提高。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依宪治国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就会感到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前提下也达到了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积极心理
根据如今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许多学生都有着自信心不足,做事情不够积极主动,不敢去接受新事物的表现。其实对于如今的教育模式来看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可如果在学生长时间自信心不足缺乏主动性的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再次建立就会很困难。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如果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这会为学生能带来诸多好处,其中最大的一点便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将自信心建立培养好,学生身心也会更健康地发展,做事情会更加积极主动,对学生整个人的健康发展也很有帮助。
例如,在教授“集体生活邀请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德育教育的内涵,组织一场班集体的清扫活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其中。在此之前,教师可以先积极倡导学生,给学生认真讲解参与集体活动的有益之处,学生在受到一定的熏陶之后就会有参与到集体活动中的积极性。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积极性,关键在于需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个倡导者,只有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学生的积极性就会特别高涨起来,达到了德育教育所要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十分重要,能够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幫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同时,教师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方式和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比较敏感,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多观察学生,发现不足之处应当立即指正。教师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观念,使之不断适合学生。笔者相信德育观念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得到渗透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好这一学科,培养好自己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付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生活化教学方法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8)
[2]余先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弘扬传统文化;普及爱国主义;培养积极心理
德育教育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职能是什么以及如何规范好自己的行为,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自己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并且能够为之付出努力。而良好的德育教育会是学生真正成长的坚实基础,当然,也会使得学生的个人素质得到提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国家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团结的好处;打造学生的健康心理,让他们能够充分理解自身与社会的联系。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包含的方面很多,其中一方面是通过这一学科可以使学生更接近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思想教育。而进行思想教育需要依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进行。德育教育重于思想教育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能够对传统文化取精华弃糟粕,从而使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例如,在教授“诚实守信”这一小节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准备一个课件,整理一些有关诚实守信的小故事,让学生加深对课堂学习的印象。教师在讲课前可以给学生问个问题:同学们,相信你们都知道很多有关诚实守信的小故事,有谁来愿意说一下吗?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事实上无形之中也增长了学生的传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就可以说是弘扬了诚实守信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普及民主爱国主义
身为教师,特别是初中道德教师,都会了解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德育教育,倘若单独设立“德育教育“这一相关课程,德育教育就要依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在日常的训练中进行。这就充分表明了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见,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做到学生个人能力培养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踏踏实实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而这一教育一方面能让他们了解到国家的历史和现今,深刻又充分的理解了古往今来大人物他们身上那些高尚品质为何如此珍贵。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燃起他们身上的爱国热血。
例如,在教授“坚持依宪治国”这一课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爱国主义的小视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学生在看过之后,就会怀有一颗激动和振奋的心进行课堂学习,课堂积极性会提高。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依宪治国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就会感到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前提下也达到了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积极心理
根据如今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许多学生都有着自信心不足,做事情不够积极主动,不敢去接受新事物的表现。其实对于如今的教育模式来看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可如果在学生长时间自信心不足缺乏主动性的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再次建立就会很困难。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如果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这会为学生能带来诸多好处,其中最大的一点便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将自信心建立培养好,学生身心也会更健康地发展,做事情会更加积极主动,对学生整个人的健康发展也很有帮助。
例如,在教授“集体生活邀请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德育教育的内涵,组织一场班集体的清扫活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其中。在此之前,教师可以先积极倡导学生,给学生认真讲解参与集体活动的有益之处,学生在受到一定的熏陶之后就会有参与到集体活动中的积极性。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积极性,关键在于需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个倡导者,只有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学生的积极性就会特别高涨起来,达到了德育教育所要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十分重要,能够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幫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同时,教师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方式和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比较敏感,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多观察学生,发现不足之处应当立即指正。教师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观念,使之不断适合学生。笔者相信德育观念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得到渗透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好这一学科,培养好自己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付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生活化教学方法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8)
[2]余先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