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纺织品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其在人们的服装、家居、甚至些产业上都有较广泛的应用,不同的产品其要求不同,对于一些特殊的纺织品由于其质量要求需要用特殊的方式进行缝合。缝合的强度直接决定了纺织品的整体质量,而产品的选材以及结构的组成也是随缝合强度的要求改变而改变的。文章对部分纺织产品对缝合要求作為研究内容,结合当下缝合强度试验方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对纺织品的缝合强度试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为不同缝合强度的纺织品生产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纺织品;缝合强度;试验方法;研究分析
纺织品在日常使用中,由于会受到反复的力的作用和摩擦甚至于短时间内受到较大力值的拉伸,导致接缝处破坏,那么在该接缝处不受破坏的最大力值,即为接缝强力或缝合强度。一些纺织材料如绸、布、绳、线、带等根据其自身的性质不同,其相应的材料缝制的产品其缝合强度也不同。例如登山背包,其往往需要长时间承载大量的登山设备,一旦其背包缝合强度达不到要求,就会导致缝制的部位出现变形、甚至破损等质量问题。
1.市场对纺织品需求
1.1产品设计需求
对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来说,服用纺织品,不仅仅只是满足遮身蔽体的功能,同样需要追求美观时尚。不同产品所需要呈现的设计需要结合各种缝制方式来达到。对于产业用纺织品而言,其本身在设计的过程中就是为了加强产品本身的承载以保障产品的实际质量。譬如一些登山背包、降落伞、特殊帐篷等在设计建造当中就明确的规定了其纺织产品的质量需求,市场上对于特殊的纺织品的需求使得其在产品设计阶段要着重加强对产品缝合强度的保障[1]。
1.2产品使用的需求
产品使用的需求指的是针对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纺织品例如服装、家居饰品、户外纺织品等。当然,在追求产品美观的同时,也需得同时注重其耐穿性或实用性。对于任何作用的纺织品而言,强调这类纺织品的美观和舒适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其质量。要求纺织品本身的缝合强度较好,为了不同产品不同功能的需求,其相应承受的缝合强度也应不同。
2.影响缝合强度的原因分析
2.1织物本身内在质量。
织物本身的材料特性和织物结构是影响可缝性与缝合牢度的主要因素,其中有纤维的纱线粗细、强力和延伸性、织物结构及其表面性能、织物密度以及后整理加工等。
2.2缝纫强力
缝纫强力取决于缝纫方式、缝纫纱线的强力与缝纫的针距密度。当然不同纱线不同针迹密度的缝合织物其缝迹延伸性必定不同,进而影响织物的接缝强力的大小。
3.缝合强度的试验
3.1缝合强度试验
3.1.1缝合强度的原理
规定尺寸的夹钳将试样(中间有一接缝)的中间部分夹持,沿垂直于缝迹方向以恒定伸长塑料进行拉伸,直至接缝破坏。记录达到接缝破坏的最大力值[2]。
3.1.2缝合试样制备
试样准备有三种:一是直接从成品中剪取规定尺寸试样;二是从面料中裁取,按照标准规定的缝纫条件经向缝合,一般接缝缝合方式有平缝、包缝、链缝、绷缝,标准规定的缝纫方式为平缝。三是根据有关各方商定的缝纫条件进行缝制,包括缝纫线的类型、针的类型、缝迹的类型和接缝留量以及单位长度的针迹数。具体制备试样步骤见表二
3.1.2缝合强度试验
组合试样在操作结束后在拉力试验机器上对其实际缝合强度进行测试,如图1所示。试验过程当中要采用锯齿形平面夹具。此外,在进行试验过程当中为了保证试验过程稳定,防治打滑可以在夹具钳口中加入防滑衬垫或其他防滑材料(厚帆布、砂纸等)防止打滑。
3.1.3试验后发现的问题
在纺织产品当中,其缝合部位的实际强度和产品本身的结构强度有直接的联系,其产品设计、新型材料运用、工艺分析、故障检测等都要从材料缝合强度方面入手进行试验研究,但是在实际的缝合强度试验当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1)试样宽度较窄,测试过程中织物角口处容易先断裂,试验结果出现误差,试验结果失去参照性。(2)试样若在起止处打来回针虽避免了缝纫起止处脱线也会导致试验结果出现误差。(3)数据离散性也是一个大问题,其数据的离散性偏大,导致缝合强度拉伸的性能不能够直观体现,影响最终试验结果。
3.2具体改善对策
对制样方法的优化改善。对制样方法的优化改善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试样宽度较窄,测试过程中织物角口处容易先断裂,使得试验结果出现误差。实际的试样方法当中可以通过借鉴抓样的方法开展试样制备。具体操作如下:
抓样法主要是将中间部分进行夹持的拉伸试验,在缝合强度试验当中,这种试验制备有着多种优势:首先,这种试样制备其试样尺寸较长,其长250mm,宽100mm,将其裁剪整齐后两片缝合的技术难度较少,相应的误差要也就越小。。最后,要配合这种抓样法的夹具夹持,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只需要在组合试样上距左侧38mm出标注一条细线就可进行下一步操作,整体的操作较简便,且对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影响较小。
3.3试验方式
3.3.1抓样法夹具夹持
采用抓样法夹具夹持试验,夹持试样面积为25mmX25mm,接着将缝合试样的一端放入上夹钳口中,仪器夹钳的中心点应处于拉力轴线上,钳口线应与拉力线垂直,以使得试样的上标记线对齐夹片的一边,使接缝位于两夹钳距离的中间位置上,拧紧下夹钳,将试样缝合缝夹在上下夹钳中部后进行测试[3]。
3.3.2试验结果
通过实验可得到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采用抓样法夹具夹持试验,对试样的缝合缝进行测试。
3.4试验验证
有上文试验结果可得,按照规定的试验改进方案,主要选择普通机织物进行以上缝合强度试验验证,拉伸试验主要采用抓样法进行实验,试验的上下夹持距离设定100mm。其拉伸速度控制在50mm/min,有表3可得纺织品的缝合强度试验宜采用抓样法试验,其试验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数据整体较均匀,且具体试验过程当中打滑和断钳口现象未出现,但是缝合部位其缝线拉断现象有出现。
4.最终结论
缝合强度是评定织物的可缝性及评定织物制成品的缝纫加工质量和可穿性的一个重要,只有保证基本的缝合强度,其基本的结构强度才能够满足市场上对于一些服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在设计选材方面,其缝合强度是影响设计选材的重要内容,在选择合适的材料上主要参考的标准就是织物的实际缝合强度[4]。因此,针对一些特殊的产品使用的需求,要对当下缝合强度试验当中影响试验数据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5]。文章的缝合强度试验方法能够切实、准确的反映出纺织品其实际的缝合强度,进而为纺织品的生产提供有力的设计支持,甚至于为一些质量上有着特殊要求的纺织品的合理设计提供有力的基础,从而为提高我国综合纺织设计、纺织生产合理性提供有力帮助,切实的提高我国纺织产品的实际质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纺织品缝合强度试验方法研究首先要分析市场对纺织品需求,在了解市场对于纺织品有着特殊的要求之后分析传统的纺织品缝合强度测试当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改善措施,进而保证纺织品缝合强度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对科学的试验数据分析得出缝合强度的试验结果,进而优化纺织品的设计和生产工作,满足我国各行业对于各类纺织品实际质量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邵笑. 部政策法规司对纺织品市场需求开展调查[J]. 纺织导报,1990(10):6-6.
[2]GB/T 13773.1-2008纺织品 织物及其制品的接缝拉伸性能 第1部分:条样法接缝强力的测定.
[3] GB/T 13773.2-2008纺织品 织物及其制品的接缝拉伸性能 第1部分:抓样法接缝强力的测定.
[4]汪海. 复合材料缝合结构强度试验研究[C]// 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2000:961-965.
[5]贺志鹏,杨萍,王红菊,等. 织物断裂强力抓样法新旧标准对比[J]. 染整技术,2015(1):49-50.
关键词:纺织品;缝合强度;试验方法;研究分析
纺织品在日常使用中,由于会受到反复的力的作用和摩擦甚至于短时间内受到较大力值的拉伸,导致接缝处破坏,那么在该接缝处不受破坏的最大力值,即为接缝强力或缝合强度。一些纺织材料如绸、布、绳、线、带等根据其自身的性质不同,其相应的材料缝制的产品其缝合强度也不同。例如登山背包,其往往需要长时间承载大量的登山设备,一旦其背包缝合强度达不到要求,就会导致缝制的部位出现变形、甚至破损等质量问题。
1.市场对纺织品需求
1.1产品设计需求
对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来说,服用纺织品,不仅仅只是满足遮身蔽体的功能,同样需要追求美观时尚。不同产品所需要呈现的设计需要结合各种缝制方式来达到。对于产业用纺织品而言,其本身在设计的过程中就是为了加强产品本身的承载以保障产品的实际质量。譬如一些登山背包、降落伞、特殊帐篷等在设计建造当中就明确的规定了其纺织产品的质量需求,市场上对于特殊的纺织品的需求使得其在产品设计阶段要着重加强对产品缝合强度的保障[1]。
1.2产品使用的需求
产品使用的需求指的是针对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纺织品例如服装、家居饰品、户外纺织品等。当然,在追求产品美观的同时,也需得同时注重其耐穿性或实用性。对于任何作用的纺织品而言,强调这类纺织品的美观和舒适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其质量。要求纺织品本身的缝合强度较好,为了不同产品不同功能的需求,其相应承受的缝合强度也应不同。
2.影响缝合强度的原因分析
2.1织物本身内在质量。
织物本身的材料特性和织物结构是影响可缝性与缝合牢度的主要因素,其中有纤维的纱线粗细、强力和延伸性、织物结构及其表面性能、织物密度以及后整理加工等。
2.2缝纫强力
缝纫强力取决于缝纫方式、缝纫纱线的强力与缝纫的针距密度。当然不同纱线不同针迹密度的缝合织物其缝迹延伸性必定不同,进而影响织物的接缝强力的大小。
3.缝合强度的试验
3.1缝合强度试验
3.1.1缝合强度的原理
规定尺寸的夹钳将试样(中间有一接缝)的中间部分夹持,沿垂直于缝迹方向以恒定伸长塑料进行拉伸,直至接缝破坏。记录达到接缝破坏的最大力值[2]。
3.1.2缝合试样制备
试样准备有三种:一是直接从成品中剪取规定尺寸试样;二是从面料中裁取,按照标准规定的缝纫条件经向缝合,一般接缝缝合方式有平缝、包缝、链缝、绷缝,标准规定的缝纫方式为平缝。三是根据有关各方商定的缝纫条件进行缝制,包括缝纫线的类型、针的类型、缝迹的类型和接缝留量以及单位长度的针迹数。具体制备试样步骤见表二
3.1.2缝合强度试验
组合试样在操作结束后在拉力试验机器上对其实际缝合强度进行测试,如图1所示。试验过程当中要采用锯齿形平面夹具。此外,在进行试验过程当中为了保证试验过程稳定,防治打滑可以在夹具钳口中加入防滑衬垫或其他防滑材料(厚帆布、砂纸等)防止打滑。
3.1.3试验后发现的问题
在纺织产品当中,其缝合部位的实际强度和产品本身的结构强度有直接的联系,其产品设计、新型材料运用、工艺分析、故障检测等都要从材料缝合强度方面入手进行试验研究,但是在实际的缝合强度试验当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1)试样宽度较窄,测试过程中织物角口处容易先断裂,试验结果出现误差,试验结果失去参照性。(2)试样若在起止处打来回针虽避免了缝纫起止处脱线也会导致试验结果出现误差。(3)数据离散性也是一个大问题,其数据的离散性偏大,导致缝合强度拉伸的性能不能够直观体现,影响最终试验结果。
3.2具体改善对策
对制样方法的优化改善。对制样方法的优化改善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试样宽度较窄,测试过程中织物角口处容易先断裂,使得试验结果出现误差。实际的试样方法当中可以通过借鉴抓样的方法开展试样制备。具体操作如下:
抓样法主要是将中间部分进行夹持的拉伸试验,在缝合强度试验当中,这种试验制备有着多种优势:首先,这种试样制备其试样尺寸较长,其长250mm,宽100mm,将其裁剪整齐后两片缝合的技术难度较少,相应的误差要也就越小。。最后,要配合这种抓样法的夹具夹持,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只需要在组合试样上距左侧38mm出标注一条细线就可进行下一步操作,整体的操作较简便,且对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影响较小。
3.3试验方式
3.3.1抓样法夹具夹持
采用抓样法夹具夹持试验,夹持试样面积为25mmX25mm,接着将缝合试样的一端放入上夹钳口中,仪器夹钳的中心点应处于拉力轴线上,钳口线应与拉力线垂直,以使得试样的上标记线对齐夹片的一边,使接缝位于两夹钳距离的中间位置上,拧紧下夹钳,将试样缝合缝夹在上下夹钳中部后进行测试[3]。
3.3.2试验结果
通过实验可得到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采用抓样法夹具夹持试验,对试样的缝合缝进行测试。
3.4试验验证
有上文试验结果可得,按照规定的试验改进方案,主要选择普通机织物进行以上缝合强度试验验证,拉伸试验主要采用抓样法进行实验,试验的上下夹持距离设定100mm。其拉伸速度控制在50mm/min,有表3可得纺织品的缝合强度试验宜采用抓样法试验,其试验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数据整体较均匀,且具体试验过程当中打滑和断钳口现象未出现,但是缝合部位其缝线拉断现象有出现。
4.最终结论
缝合强度是评定织物的可缝性及评定织物制成品的缝纫加工质量和可穿性的一个重要,只有保证基本的缝合强度,其基本的结构强度才能够满足市场上对于一些服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在设计选材方面,其缝合强度是影响设计选材的重要内容,在选择合适的材料上主要参考的标准就是织物的实际缝合强度[4]。因此,针对一些特殊的产品使用的需求,要对当下缝合强度试验当中影响试验数据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5]。文章的缝合强度试验方法能够切实、准确的反映出纺织品其实际的缝合强度,进而为纺织品的生产提供有力的设计支持,甚至于为一些质量上有着特殊要求的纺织品的合理设计提供有力的基础,从而为提高我国综合纺织设计、纺织生产合理性提供有力帮助,切实的提高我国纺织产品的实际质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纺织品缝合强度试验方法研究首先要分析市场对纺织品需求,在了解市场对于纺织品有着特殊的要求之后分析传统的纺织品缝合强度测试当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改善措施,进而保证纺织品缝合强度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对科学的试验数据分析得出缝合强度的试验结果,进而优化纺织品的设计和生产工作,满足我国各行业对于各类纺织品实际质量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邵笑. 部政策法规司对纺织品市场需求开展调查[J]. 纺织导报,1990(10):6-6.
[2]GB/T 13773.1-2008纺织品 织物及其制品的接缝拉伸性能 第1部分:条样法接缝强力的测定.
[3] GB/T 13773.2-2008纺织品 织物及其制品的接缝拉伸性能 第1部分:抓样法接缝强力的测定.
[4]汪海. 复合材料缝合结构强度试验研究[C]// 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2000:961-965.
[5]贺志鹏,杨萍,王红菊,等. 织物断裂强力抓样法新旧标准对比[J]. 染整技术,2015(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