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叙述视角 体验叙述功能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s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的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语言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通常由叙述人称决定。传统小说多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这是一种全知视角,叙述者可以无所不知和毫无阻碍地讲述故事。他可以同一时间出现在不同地点,可以从各个方面观察人物的生活,还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第二人称是一种极少见的叙述视角,“你”不再是古典小说中的“各位看官”,不再是作者期待的对话者,而是作为故事的主要人物,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这种叙事方式并未广泛用于叙事类作品中。在苏教版必修二教材“遭遇战争”模块中,有两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本文以《一个人的遭遇》为例,探讨在小说教学中,通过转换叙述视角来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中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艺术。
  《一个人的遭遇》讲述了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的悲惨遭遇:他41岁应征入伍,离别家园,妻子女儿被炸死,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儿子阿纳托利牺牲在胜利的那天早晨,失去了所有亲人的他收养战争孤儿万尼亚,和万尼亚相依为命,远走他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概括情节,梳理索科洛夫的遭遇并不艰难,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呢?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叙述视角,从伊琳娜、阿纳托利、万尼亚中,任选一个人物,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带着这个问题重读小说,关注主人公以外其他人物的命运。
  我们以伊琳娜为例,学生这样表述:“我在拥挤的车站送别丈夫,告别时,我扑在他身上痛哭。火车启动时,他用力推开我,我看着火车消失在视线的尽头。1942年6月,德国人开始轰炸,夜深了,外面特别喧嚣,到处是震耳欲聋的炮声和人们的哭声,城市变成一片火海,房屋在摇晃,玻璃都震碎了。我抱紧女儿,我们陷入巨大的无助和恐惧中。我听见一颗炮弹下坠的声音……”原文中对伊琳娜的描述并不多,只有“他和同是孤儿的伊林娜结婚,德国进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41岁的索科洛夫应征入伍。告别时妻子扑在他身上痛哭,火车启动了,他只得用力推开伊琳娜,谁知竟成了永别”和“一九四二年六月里,德国人轰炸飞机厂,一颗重型炸弹落在我的房子上。伊琳娜和两个女儿正巧在家里……”两处。学生转换第一人称的表述后,内容要比原文丰富。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人称表述和第三人称表述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体验不同人称的叙述功能。
  比较后,学生发现,在使用第一人称时会加入自己的想象和体验,会加进环境描写,有声音、光线、色彩,会加进细腻的心理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因此得出结论,相比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第一人称叙事可以更细腻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细致丰富地描写周围环境。
  有的同学选择了从万尼亚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我的爸爸牺牲在前线,妈妈带我坐上火车。车上人很多,很拥挤,火车走走停停,车窗外一直有巨大的声响,妈妈紧紧抱着我,捂住我的耳朵……等我再次醒来,发现妈妈在我身边一动不动,火车停了,我跟着人群往前走,困了,就走到哪儿睡到哪儿,直到我的索科洛夫爸爸出现。”和伊琳娜不同,万尼亚作为孩子,他的视角具有更大的限制性,他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有完整清晰的认知,因此,第一人称是一种受到人物身份限制的限知视角。
  通过视角转化,完成口头作文,在此基础上对比讨论,学生可以推知第一人称视角具有主观性和限制性的特点。那么,作者为什么选择第一人称叙述呢?这首先和小说的创作背景有关。1946年的春天,作者肖洛霍夫在顿河边看到了一个带着孩子的中年男子,在等渡船的时候,他向作者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这些遭遇使作者深受震撼,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上,作者最终完成了这篇被誉为“长篇史诗式的短篇小说”。在《一个人的遭遇》的故事里,作者使用了双层叙事的结构,即文中有两个叙述者——“我”,这是这篇小说在叙述结构上的特殊之处。小说开头“我”(第一敘述者)要去布康诺夫镇,因小河凿开冰面而被阻于叶蓝卡河渡口,这时,遇到了流浪中的索科洛夫和小凡尼亚。等渡船的时间里,索科洛夫给“我”讲述了自己的遭遇。这时,第一叙述者变成了倾听者,文中的“我”换成了第二叙述者——索科洛夫。
  作者在开篇还原了当时的创作背景,无疑是在最大限度地表现故事的真实性。主人公是平凡而真实的,他的遭遇也是这个民族在战争中的遭遇。苏联人民以平均每家牺牲一人的代价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索科洛夫的泪水凝结了民族的苦难。以往反映卫国战争的作品多从宏大叙事的角度表现战争的激烈悲壮和英雄的勇敢无畏,肖洛霍夫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讲述战争中一个普通人的真实经历。这种讲述极具感染力,小说的发表使《真理报》被抢售一空,莫斯科广播电台播放时,人们驻足聆听,不顾寒风扑面,很多人流下心酸的泪水。
  其次,第一人称叙述丰富细腻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世界。“我”的讲述既表现了现实中的遭遇,又表现了战争给他心灵留下的伤痕。逃离战俘营,回到自己的队伍,却得知妻子女儿的死讯,“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我感到穿心的悲痛,在那边我连一小时也呆不下去”。万念俱灰时有了儿子阿纳托利的消息,“我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他开始憧憬战后的生活,然而在战争胜利的那天早晨,阿纳托利牺牲了,“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遇到万尼亚,决定收养他,“我的心变得轻松和光明”。这些丰富的情感无法用第三人称进行客观的心理描写。索科洛夫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他不会说繁复含蓄的词语,这些质朴平实的内心独白,既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又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它让人们家园残破,亲人离散,遭遇饥饿、寒冷、病痛和猝不及防的死亡。卫国战争是二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苏联共有2700万人死亡,其中1800万为平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死亡。对于战争,人们总习惯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然而叙述苦难,必须降落到个体和细节上,才会给人最真实深切的感受。
  “遭遇战争”这一模块旨在引导学生反思战争,珍爱和平,但小说的教学仍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维度去解读文本。转换叙述视角,体验第一人称叙述功能的尝试,有助于梳理情节,理解人物,把握主题。
其他文献
教育是一门“心”的艺术,教师要想转化孩子。我实施了以下几点真爱的教育:  一、教育从“动心”一刻开始  开学还不到两周,学生对小林的投诉声就不断。“老师,小林没参加值日”“老师,小林乱扔垃圾”“老师,小林用铅笔刀划破了我的书包”……有一次下课后我在办公室准备休息,刚坐下不到一分钟,班长提着一袋垃圾递给我看,撅起的小嘴巴告诉我她有些愤怒,“怎么啦?这垃圾怎么惹你啦?”我低声问道。“小林上课的时候丢在
一、一个奇怪现象的背后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曾经呼吁:“高中同学们,请多多写记叙文,多多写自己吧!”“单从高考‘拿分’来看,写记叙文也分明优胜于议论文。”“面广量大的所谓‘议论文’几乎千篇一律,均是公理、常理、大道理,甚至‘不讲理’。这种作文委实把阅卷人读倦了、读厌了。请想一想:这些作文能获得好的成绩吗?”  毋庸置疑,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写作文最大的追求以及成就感的来源便是取得理想的分数
[摘 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还要让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本文对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进行论述,根据实际英语教学情况,合理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文化魅力,拓宽一线英语教师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甚至沉溺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氛围中难以自拔,渐渐弱化了对中国传统
一年一度的百花奖教学竞赛是我们青年教师竞争、学习、成长的舞台。在教学竞赛的过程中,我们探究文本,分析学情,揣摩语言,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设想,在课堂实践中学会尊重学生、尊重自主、尊重规律。  《紫藤萝瀑布》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执教的两位老师对文本的开掘都从对紫藤萝花的描写入手,逐渐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获知文本背后传达的正能量: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投入全新的生活。但
初听到“以读代讲”,我困惑不已,教师可以不用讲,只让学生读,就能成一堂课?在江苏省通州区实验中学听了几节同题异构课之后,我不禁暗笑自己太“迂”,这几节课让我对“以读代讲”有了新的认识。“以读代讲”的提出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设定了新的高度。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以读代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  一、以读促读,书声琅琅  1.以教师的读促学生的读  《义务教育
目前,观察占据着我们教学课时半壁江山的阅读课,教师往往以“粗略的文本信息梳理→详尽的语言知识讲解”的教学方式为主导,学生思维也往往以“理解”“识记”为主,而“分析”“对比”“评判”等高层次思维活动较少。教师的“阅读”替代了学生的“阅读”。久而久之,学生懒于思考﹑质疑,宁可相信教师和教材的权威,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断﹑质疑能力,甚至没了自己的观点看法。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惰性,认为这些问题老师会讲,用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節课是浙教版八上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起始课。本节的内容是继等量关系之后,继续学习现实世界与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另一关系——不等关系。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中,不等关系与等量关系一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等关系是建立不等式、掌握不等式性质及解法的基础,也是后续整体构建方程、不等式与函数关系的基石。因此,本节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教学内容解
[摘 要:美术教育是促进我国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无疑担负起了更重的使命、无疑凝聚了更多人的期望,因此,强化美术教育、创新美术教育是必然的结果。在实现该目标的道路上,促成设计思维导向与美术教学的融合,已然是众望所归。基于此,我们就针对设计思维导向融入高中美术教学展开深入探索与研究,进一步阐述两者融合的办法,希望可以让美术教师、高中生受益匪浅。  关键词: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基于此,作为一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语文教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要在培养学生深厚的语文素养上下功夫,出实招,还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尤其要引领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是戏剧,古有关汉卿《窦娥冤》,今有曹禺《雷雨》,外有莎翁巨作《哈姆雷特》,可谓古今中外名剧荟萃,历届学子见之每每心驰神往,满怀期待,总觉在此当会遇见别样的风光。而在现实教学中,语文老师要么涛声依舊,与小说、散文教学一样,只注重文本鉴赏;要么标新立异,将相关影视作品逐一放映一遍了事;要么直接充当“戏剧导游”的角色,一节课带学生“游”完一个单元;更有甚者,因不得其门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