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涉猎儿童文学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是一张纸的两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操作,而在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中,文学教育也被普遍忽视,可以说,这样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理论都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性。
所谓文学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育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說、散文、古诗文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达成文学语言教育、想像力培养、健全人格的养成这三方面的内容和指向。
文学教育的缺失,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教师唯教材是瞻,把课文分析得入肉入骨,而很少关注文学作品本身。青少年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无论是周围环境,还是未知世界,他们都想了解。然而,他们的现实的生活天地却相对比较狭小,能接触到的事物不多,于是书本便成了他们扩大视野、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常言道:读书让人变得聪明、变得智慧。儿童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开阔了眼界,从文学作品中学会了想象和思考。但实际上,学生的读书是功利性的,为了高分、为了上好学校、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他们多数读的只是教科书和教辅读物,许多学生正常的阅读兴趣被扭曲,由于受社会流俗和大众传媒的影响,沉湎于阅读那些图文并茂、内容粗俗、简单、“有趣”的读物,如卡通读物、武侠小说、老夫子、乌龙院等,这些东西非但没有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欣赏品位,反而败坏了他们的精神品位,导致他们阅读思维能力的萎缩与下降。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刻不容缓,对课外书的推荐和介绍也义不容辞。但实际的情况却是课外阅读任其自然,教师作不出指导,也作不了指导,只能自生自灭,任学生自我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关于寓言的艺术,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课外阅读最主要的读物当然也是儿童文学。然而,要推荐与介绍儿童文学,教师自己必须去读,去涉猎儿童文学,去关注现当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去读学生喜欢读的作品。
二、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在教师日复一日地进行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问题所带来的焦虑、困惑、压力和冲突,这时,不妨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自己或别人的成功或失败的教育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其中蕴含的理论,认识取得的经验,吸取教训。这就是反思。
如果说,“教学就是培养一种习惯”是大家尊崇的教育信条,那么它就不仅适用于教育对象——学生,教师本身同样受用。教师要养成的是一种研究的习惯,一种反思的习惯,不断思考自己的精彩与失误,这是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
以一堂课为例,我们在这堂课的设计、执教和教后可以进行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行动前反思:我要实现一个怎样的教学目标?我设定的这个教学目标合理吗?它有没有损害学生的发展?我清楚这节课的目标和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吗?我这样教能实现教学目标吗?
行动中反思:自己新课程背景下理想课堂的追求是什么?我真正关注学生了吗?知识是我直接“给”,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吗?我的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我的课堂是否焕发出生命和活力?
行动后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是长了还是短了,为什么?有哪些地方比我预期的有好些?我的讲解是否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的体温学生感兴趣吗?对学生富有挑战性吗?有哪些地方比我预期的要差些,为什么?
教师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教育事件、教育行为,包括具体的一堂课,也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这是一种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比如在进行了儿童诗教学或对联教学一个阶段后,对自己选择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状况和接受情况、成效的体现及整个教学安排的经验和失误进行一次全面的反思,以促进自己下一阶段尝试和研究的开展。
三、倡导课题引领
有的教师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课题值得研究,有的教师总喜欢研究这种模式那种模式。我觉得,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批改作业中、与学生交流中,都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北师大吴刚平教授曾举过这么一个例子,有一次,他问一位学生考试成绩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有什么秘诀。这位教师起先说什么也不肯讲,在吴教授的再三询问下,他告诉了吴教授其中的一个绝招:他对学生有一个规矩,试卷上的组词只能组老师说过的二个词语中的一个,这样,不仅组词正确,而且绝对不会出现错别字。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育竟变得如此可悲,我们的语文教师完全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当然,这其中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应试教育和分数至上带来的恶果。从这个例子中,我又想到了我们是否可以对“学生错别字”进行一项课题研究,对下列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如何认识学生写错别字的问题?学生是不是在写错别字的过程中正不断得到发展?中学阶段我们教师怎样看待学生写错别字的问题?学生在组词、写句子、习作的过程中,写不出的字怎么办?我们是否可以在考试作文时,允许学生查字典?我们的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是否正在损害学生的发展?我们怎样做才能从根本上既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又让学生少写错别字?新课程环境下随文识字与减少学生错别字的关系?如何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也许这些才是我们真正可以研究的东西,也是对学生有帮助的东西。这样的课题价值比起研究这种模式那种模式要大得多。
研究是为了什么?其实,研究是对自己职业的一种理智的认识,经常重复性的劳动只会导致窒息。研究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倡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教师首先要以研究的心态去教学,以一种探究的眼光去正视自己的教学,这同样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是一张纸的两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操作,而在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中,文学教育也被普遍忽视,可以说,这样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理论都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性。
所谓文学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育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說、散文、古诗文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达成文学语言教育、想像力培养、健全人格的养成这三方面的内容和指向。
文学教育的缺失,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教师唯教材是瞻,把课文分析得入肉入骨,而很少关注文学作品本身。青少年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无论是周围环境,还是未知世界,他们都想了解。然而,他们的现实的生活天地却相对比较狭小,能接触到的事物不多,于是书本便成了他们扩大视野、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常言道:读书让人变得聪明、变得智慧。儿童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开阔了眼界,从文学作品中学会了想象和思考。但实际上,学生的读书是功利性的,为了高分、为了上好学校、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他们多数读的只是教科书和教辅读物,许多学生正常的阅读兴趣被扭曲,由于受社会流俗和大众传媒的影响,沉湎于阅读那些图文并茂、内容粗俗、简单、“有趣”的读物,如卡通读物、武侠小说、老夫子、乌龙院等,这些东西非但没有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欣赏品位,反而败坏了他们的精神品位,导致他们阅读思维能力的萎缩与下降。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刻不容缓,对课外书的推荐和介绍也义不容辞。但实际的情况却是课外阅读任其自然,教师作不出指导,也作不了指导,只能自生自灭,任学生自我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关于寓言的艺术,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课外阅读最主要的读物当然也是儿童文学。然而,要推荐与介绍儿童文学,教师自己必须去读,去涉猎儿童文学,去关注现当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去读学生喜欢读的作品。
二、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在教师日复一日地进行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问题所带来的焦虑、困惑、压力和冲突,这时,不妨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自己或别人的成功或失败的教育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其中蕴含的理论,认识取得的经验,吸取教训。这就是反思。
如果说,“教学就是培养一种习惯”是大家尊崇的教育信条,那么它就不仅适用于教育对象——学生,教师本身同样受用。教师要养成的是一种研究的习惯,一种反思的习惯,不断思考自己的精彩与失误,这是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
以一堂课为例,我们在这堂课的设计、执教和教后可以进行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行动前反思:我要实现一个怎样的教学目标?我设定的这个教学目标合理吗?它有没有损害学生的发展?我清楚这节课的目标和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吗?我这样教能实现教学目标吗?
行动中反思:自己新课程背景下理想课堂的追求是什么?我真正关注学生了吗?知识是我直接“给”,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吗?我的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我的课堂是否焕发出生命和活力?
行动后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是长了还是短了,为什么?有哪些地方比我预期的有好些?我的讲解是否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的体温学生感兴趣吗?对学生富有挑战性吗?有哪些地方比我预期的要差些,为什么?
教师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教育事件、教育行为,包括具体的一堂课,也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这是一种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比如在进行了儿童诗教学或对联教学一个阶段后,对自己选择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状况和接受情况、成效的体现及整个教学安排的经验和失误进行一次全面的反思,以促进自己下一阶段尝试和研究的开展。
三、倡导课题引领
有的教师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课题值得研究,有的教师总喜欢研究这种模式那种模式。我觉得,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批改作业中、与学生交流中,都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北师大吴刚平教授曾举过这么一个例子,有一次,他问一位学生考试成绩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有什么秘诀。这位教师起先说什么也不肯讲,在吴教授的再三询问下,他告诉了吴教授其中的一个绝招:他对学生有一个规矩,试卷上的组词只能组老师说过的二个词语中的一个,这样,不仅组词正确,而且绝对不会出现错别字。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育竟变得如此可悲,我们的语文教师完全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当然,这其中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应试教育和分数至上带来的恶果。从这个例子中,我又想到了我们是否可以对“学生错别字”进行一项课题研究,对下列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如何认识学生写错别字的问题?学生是不是在写错别字的过程中正不断得到发展?中学阶段我们教师怎样看待学生写错别字的问题?学生在组词、写句子、习作的过程中,写不出的字怎么办?我们是否可以在考试作文时,允许学生查字典?我们的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是否正在损害学生的发展?我们怎样做才能从根本上既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又让学生少写错别字?新课程环境下随文识字与减少学生错别字的关系?如何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也许这些才是我们真正可以研究的东西,也是对学生有帮助的东西。这样的课题价值比起研究这种模式那种模式要大得多。
研究是为了什么?其实,研究是对自己职业的一种理智的认识,经常重复性的劳动只会导致窒息。研究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倡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教师首先要以研究的心态去教学,以一种探究的眼光去正视自己的教学,这同样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