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探究类别 提升探究能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0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命制,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摸索,已经日趋成熟,成为新课标实施后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最大亮点,体现了对考生个性化阅读的尊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中,两者考查的要点各有侧重。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考查方向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下面结合2010年高考题,分别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指导,以期对广大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考试大纲提出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实质是对文本自身的探究,一般要求考生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来探究,通常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理解内容。紧扣文本中的某一个内容进行探究,答案指向相对明确,考生可根据所提供的阅读材料提炼相关要点作答。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文学作品阅读《溜索》中的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既然是从内容的角度,就要养成紧扣文本的良好习惯,绝不能脱离文本进行所谓的探究。《溜索》一文,写的是驼队过怒江时溜索的故事。文章在写牛过溜索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牛在生命可能受到的侵扰面前近乎变形的表现,昭示出这种运输方式的可怕。但就是这种残酷的运输方式,驼队却能顺利地渡过,这要取决于领队的智慧和大家的团结。只有读懂了文本,探究才有了根本。不难得出文本的深刻意蕴为:(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一步解读。就全文看,语言趋于客观,这也是阿城为文的风格,客观得像浮雕,在险境与极致的场景中,让形象得以饱满地完成自我展示,从作者对领队等的用语看,作者对他们还是充满赞赏和钦佩的。结合这些理解,对情感取向可表述为:(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另外,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如上面试题中的深刻意蕴,角度分别有:整体把握;领队和汉子们;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我”和领队。如果单从一个方面探究,难免失之偏颇。
  2.分析技巧。要求考生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出发,就文章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探究。例如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学作品《保护人》的第(4)题: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那没,如何分析技巧呢?
  首先要读懂文本,如《保护人》一文,行政法院参事玛兰和神父桑蒂尔是这篇小说中出场的两个主要人物,前者是“保护人”,后者是“被保护人”,他们之间“保护”与“被保护”关系的展开构成了小说情节的主干。我们发现,随着小说的推进,原来给他人充当保护人的玛兰本人也需要保护。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特别是法国官场,官官相护、纷纷寻求保护人是一种流行的弊端。
  其次要注意题干,“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结构方式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一句,相当重要,意在启发考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就自己感受较多、体会较深的一个方面稍作分析。
  【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二、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试大纲中提出的“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指的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一般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首先,要了解一些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内涵。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华民族有自己的优秀传统和优良美德,如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爱好和平的传统、自强不息等。她的传统美德主要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八个字。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归纳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喜好和平,主张统一;⑤中庸、稳重;⑥易知足。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人的价值观念。人生活在世界上面临的基本矛盾有三个: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导致的价值取向也有不同类型和层次。人的价值可分为人的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然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在于人格;人的社会价值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人的自然价值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益于自然生态的积极平衡。
  上述内容自然没有定论,适当知道一些,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其次,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善于顺藤摸瓜,由此及彼。即通过文学类作品的“这一个”,见出那一“类”、那一批,从而揭示出文本中具体形象的典型意义。探讨人文精神,往往是由小见大,对相关内容进行升华,从而折射出人物事理的本质特征。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不能就人说人,就事论事。
  常见的切入角度有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如2010年安徽卷第14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1.从人物形象入手。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罗永才、王麻子和没有姓名的“山民”三个人,明显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作者对下层人物命运的关注,他们的生活看似痛苦、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2.从环境氛围入手。作者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景象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让他有所启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人要达观的看待世事,要乐观地看待生活。
  3.从语言角度入手。本文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而这份淡定从容,恰好影响了罗永才的心态,堪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指的是对文本的特有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它是文本理解式探究的变体,不过相对于文本研讨来说,考生有一定的自由进行拓展,但是必须如前所述要有一个“度”,与文本不即不离。
  首先,要联系生活,结合自我,深“入”慎“出”。开放度最大的探究题就是个性解读类的试题,这种类型题目以“事例 观点”的形式出现,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你认为……请结合文本说明”等。事例一般有两种要求形式:一是生活实际事例,二是一般事例。
  这种题目最大的特点是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这类试题不仅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因此,考生要头脑清醒,既要运用阅读所得,同时,要调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答案”。
  当然,解答这类试题,我们要特别注意“深入慎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考生既要入乎文内——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感情倾向;又要出乎文外——运用阅读所得和自己平素的知识储备,根据题目要求,冷静而准确地解答探究性阅读题,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见解必须要有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见解千万不能消沉颓废,甚至是反动的见解。
  如2010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你认为本人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文中重点写了两个人物,即刘四爷、祥子。从着墨多少的角度看,应是刘四爷,但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正侧面描写的角度看,应是祥子。但无论如何,在选出人物的同时,要紧密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仅选择人物而没有分析,是不能得分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张掖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高效课堂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点拨学生思路,为学生解难释疑,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展示教师个人魅力,以构建高效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高效化改革。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效率 高效化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按照新理念
【内容摘要】培养初中生的创造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本文从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挖掘创造力等角度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力 积累 氛围 心理品质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即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
【内容摘要】通过对会宁县农村中小学一些学校的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了解会宁县中小学足球运动的开展情况,为中小学生足球事业发展进行基础性研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足球普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 足球运动 现状与对策  足球运动是一项拼抢激烈,对抗性强的有趣的运动项目,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体育项目。而一个国家足球运动水平的高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一个寒冬的上午,阳光从教室的大窗户溜进来,为我们一群苦读人驱散一丝丝寒意,感觉极为舒适。新课结束后照例进入检测时间,十分钟过后,A的反馈检测还是一个字也没有。接这个班的数学已经三个月,她给我的印象首先是长相:黑黑的,胖胖的,矮矮的,刘海一直垂到眼睛,脸上从来没有任何表情;然后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喜欢把手插口袋里;课后不完成作业,问她怎么没做,永远一句“不会”;数学大小测试没有超过
【内容摘要】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鲁迅作品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住两个“统一”,即:作品鲜明的时代感和作家强烈的责任感的统一,作品具有民族风格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着重处理好两个“关系”,即:鲁迅作品的典范性和指导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训练的关系,鲁迅作品教学与现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鲁迅作品教学 两个统一 两个关系  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
【设计指导思想】  《我心归去》选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下“漂泊的旅人”板块中,属于写家园之思的作品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篇,大部分写家园之思的作品仅限于对思乡感情的抒发,而《我心归去》则在抒发感情的基础上,有层次地挖掘了思乡的原因,并赋予“故乡”特定的内涵。高一学生十五六岁,大都是生在哪里也就长在哪里,对家园之思缺少亲身的体验。教学《我心归去》,可以以“文本研习”为主导学习方式,通过
【内容摘要】模块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越来越受教育者们的关注。体育模块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中职学校注重技能培养与职业实用性,在课堂上有机渗透与专业相关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个性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强化职业体能。  【关键词】体育 教学方法 职业实用性 模块化教学  一、对体育模块化教学的理解  1.体育模块化
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优秀教师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我觉得还要在教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上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  一、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活水”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
【内容摘要】在初中阅读课外阅读教学中,阶梯式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够收获很好的教学成效。教学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在于深化学生的阅读积累,第二个阶段在于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引,第三个阶段教师要有意识的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并且要引导大家从课外阅读中获取更多好的语言应用技能。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阶梯式课外阅读 研究  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课外阅读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功效
一支美妙的乐曲,少不了乐师的精心演奏,更离不开指挥家出神入化的指挥,教学评价就是指挥家手中飞舞的指挥棒,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乃至全过程。新课程的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多元化、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让评价体现人文关怀,全面评价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改革和探索教学评价是一把打开教与学的神奇钥匙。笔者先就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课堂“操作”三方面评价的探索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