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唉,又上作文课了!”“又要写作文了!”“老师,我实在写不出来!”……作文课上,一连串的唉声叹气接踵而来,搞得老师头痛不已。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恐怕大多数老师都遇到过这种尴尬场面,那如何能消除学生“写作文真难”的这种畏难情绪,使学生从“怕写”转变为“乐写”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才能改变这种令师生都头痛的问题。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文思涌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谈如何“激趣”的问题。
1.注重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的生活看起来单调,实际上身边处处不乏美好的事物,而学生往往视之不见,如不及时引导发现,便很快成为明日黄花。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可以是身边所熟悉的亲人、同学、老师,也可以是街头的清洁工、商贩。要学生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神态外貌,听听他们的语言;观察生活中新鲜的事,有趣味的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并用日记的形式随时记录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就会在写作文时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2.注重阅读,唤起兴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选进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出自名家名篇,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就应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写作文是语言就会想涓涓细流,自然而然从笔下流淌出来。此外,教师还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平时应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汲取名家名篇中丰富的写作营养,以此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3.以說促写,培养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可利用早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进行几分钟的“课前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效果。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和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这也就间接地帮助了他们对文言的理解。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新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4.提倡借鉴,学以致用
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但教师应强调学生的是,模仿借鉴绝不等同于抄袭,借鉴模仿的应是名家名篇的写作方法。
5.互评互改,提高兴趣
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可采用学生互评互改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先浏览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互评互改,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不仅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而且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学生文思涌动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谙熟门径,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
收稿日期:2010-04-27
1.注重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的生活看起来单调,实际上身边处处不乏美好的事物,而学生往往视之不见,如不及时引导发现,便很快成为明日黄花。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可以是身边所熟悉的亲人、同学、老师,也可以是街头的清洁工、商贩。要学生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神态外貌,听听他们的语言;观察生活中新鲜的事,有趣味的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并用日记的形式随时记录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就会在写作文时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2.注重阅读,唤起兴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选进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出自名家名篇,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就应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写作文是语言就会想涓涓细流,自然而然从笔下流淌出来。此外,教师还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平时应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汲取名家名篇中丰富的写作营养,以此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3.以說促写,培养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可利用早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进行几分钟的“课前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效果。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和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这也就间接地帮助了他们对文言的理解。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新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4.提倡借鉴,学以致用
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但教师应强调学生的是,模仿借鉴绝不等同于抄袭,借鉴模仿的应是名家名篇的写作方法。
5.互评互改,提高兴趣
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可采用学生互评互改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先浏览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互评互改,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不仅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而且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学生文思涌动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谙熟门径,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
收稿日期:201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