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全科教师应具有良好的“GSP”能力即通识能力(general abilities)、学科能力(subject abilities)以及专业能力(professional abilities)。演讲能力的训练关乎语言素养的养成,是学科能力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尝试从“诵读习惯”“思维能力”“基本技巧”“巧妙应变”四个方面对演讲能力的训练方法进行梳理。
关键词:小学全科教师;演讲;训练
依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适应小学启蒙教育实际需要,立足小学师资的全科人才培养需求,我们提出建构小学全科教师的“GSP”能力标准,即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所应具有的通识能力(general abilities)、学科能力(subject abilities)以及专业能力(professional abilities)。“小学全科教师的学科能力是指根据小学各学科教学的需要,广泛了解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演讲能力的训练关乎语言素养的养成,是学科能力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一名合格的小学全科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演讲能力。
一、养成诵读习惯
著名作家巴金谈创作经验时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那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了。”可见,写作能力,离不开语言素材的积累,而诵读,则是学习样文和积累素材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演讲稿,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很有必要,只有脑海中储备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从头脑中有效地提煉论点和找寻论据。每天坚持诵读,长此以往,不仅可以使自身能从文字材料中快速捕捉信息,提高自身反应能力,还可以积累大量语言素材,提高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语言组织能力。诵读技巧的掌握和诵读能力的提高必然也会促使口才的提高,诵读能力和演讲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二、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人类对复杂客观现实的抽象、概括的主观反映,对有效提升演讲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从下述几个方面来训练思维能力。
(一)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演讲主题切入点的深刻程度。思维是否深刻,关乎演讲者是否能在命题演讲中根据看似平淡无奇的主题提出自己精辟、独到的见解,关乎演讲者是否能迅速透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传递的表面信息认识到本质,从而准确提炼出深刻的论题。以一幅勾画出位于新疆和北京的两人通过网络在进行买卖活动的图片为例,若只提炼出“网络改变生活”“网购普及”“网络缩短地域距离”之类的信息,则论题缺乏深刻性。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捕捉到卖家是少数民族面容并带着有民族特色的帽子,是位于新疆的少数民族人;买家是汉族面容并衣着现代服饰,是位于北京的汉族人。可见,图片所要反映的是网购活动对融洽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这才是该图更深刻的主题。
(二)全面性
全面性,是指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例如,在围绕“我看网络语言”这一主题进行演讲时,仅从网络语言不符合现代汉语标准语这一视角出发而对网络语言持否定态度,是片面的。因为网络语言的出现,也是语言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例如“囧”在《新华字典》中是光和明亮的意思,网民们根据这个字的字形,赋予了其无奈、尴尬的含义。这种语义变化的合理性可由“客气”一词来论证。“客气”一词现在的意思指谦恭有礼而古义却指言行虚矫、不真诚(《左传·定公八年》:“猛逐之,顾而无继,伪颠。虎曰:‘尽客气也。’”杜预注:“言皆客气,非勇。”)或指文章华而不实(刘知几在《史通·周書》:“其书文而不实,雅而不检,真迹甚寡,客气尤烦。”)这说明,词汇意义的变化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待网络语言的正确态度不是片面地否定、抵制,而是在注意使用场合的前提下合理运用。
(三)逻辑性
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阐述问题时逻辑线索清楚、层次结构分明。1959年,一名英国记者提问周恩来总理,问中国是否会因人口众多而向国外扩张领土。周总理严肃地回答说:“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达一百五十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一个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它人口的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这一案例中,缜密的思维、严谨的推理,使得论证过程和结果都非常具有说服力。使思维富有逻辑性,这正是演讲者所应努力的方向。
(四)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敢于突破陈见,能够批判性地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观点。有很多关于“盗泉”的诗文,“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尸子》孔子)“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范晔)“米盐今日贵,儿女昔年娇。不饮盗泉水,愁闻吴市萧”(《江浦》白蕉),都认为因“泉”名“盗”,固应忍渴不饮,以示坚持操守。演讲者可从“盗泉”无“盗”之实质切入,思考以“不饮盗泉”彰显对节操的坚守这一做法是否具有正确性。
三、运用基本技巧
(一)安排好结构
新颖有趣的开场白,能快速集中受众注意力,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比较有效的开场方法有引用名言警句、引用耳熟能详的歌词、简短地讲述小故事、制造悬念等;主体部分内容应充实生动,枯燥的理论说教很难打动受众,可以旁征博引名人事例、诗词歌赋,也可以真诚地与听众分享自己切身经历的真实案例;演讲结尾应再次强调题旨,首尾呼应使整个演讲结构浑然一体,并能加深受众对演讲的印象。另外,结尾部分应有主题的深化或情感的升华,以提升演讲的感染力。
(二)组织好语言
演讲主要是靠口头语言表达,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声音响亮;二是语速应随情感变化而变化,演讲情绪到激昂处,语速适当加快,演讲情绪到低沉处,语速适当减慢;三是防止产生因紧张带来的声音颤抖或声音僵硬的现象;四是尽量不要使用“嗯”“这个”“唔”等打破语言流畅性的口头语。 此外,恰当地使用面部表情和演讲过程中时不时地与听众进行眼神交流也很有必要。眼神其实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眼神的交流,能吸引受众、传递信息,同时也能彰显出演讲者的真诚和自信,给整个演讲增添光彩。
(三)处理好动作
恰当的肢体动作能创设氛围,引起受众共鸣,使演讲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简短演讲,说出“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时很自然地加上了一个大气的手势,更加强烈地表现出领导人豪迈的气概和对新中国诞生的喜悦。
另外,肢体动作搭配歌词,能使演讲新颖独特。例如,在进行“感恩”主题演讲时,演讲者可以演唱歌曲“感恩的心”开场,并配合手语表演。
四、学会巧妙应变
命题演讲要求脱稿,脱稿则容易出现紧张、忘词等意外情况,此外,演讲过程中也常常有诸多外部突发状况产生,因此练就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很有必要。在此,主要介绍类比和幽默这两种应变技巧。
(一)巧用类比
类比,即以此物比喻彼物、以此理比喻彼理,用以论证自己议题的正确性。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南开大学作关于文学理论的演讲时,谈到无产阶级文学创作应坚守党性,应有所取舍地对事物进行表现。当时有学生递上纸条表示反驳,认为既然无产阶级坚持实事求是,就应该对一切真实存在的事物都给予表现。刘绍棠笑着问提出反驳意见的学生是否在学生证上贴的是自己长疮时候的照片,得到否定答案后,刘绍棠继续他的演讲:“有些事情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是涉及到许多方面问题的,应由党内采取措施去改正。可你非要把它揭露出来,这岂不是要共产党把长疮的照片贴在共产党的工作证上吗?”刘绍棠巧妙运用类比推理,不仅没有因意外情况打乱自己的演讲思路,反而增强了演讲的言说力。
(二)巧用幽默
1986年10月20日,美國总统里根在白宫东厅演讲。演讲过程中,里根总统突然听到台下传来“咚”的一声响,定睛一眼,原來是自己的夫人南希整理裙子时不小心跌到台下花篮中去了。虽然南希很快站起来,轻描淡写地说“我没事”,但演奏会现场仍是一片哗然。里根总统这时灵机一动,假装责备地说:“我不是给你说好了的,要在我受到冷落时,才要你使这一招吗?”大家顿时笑起来,打破了尴尬的局面。里根总统巧妙地运用幽默,使自己和夫人摆脱了尴尬的窘境,也使得大家的注意力回归到自己的演讲内容上来。
参考文献:
[1]袁丹,周昆,苏敏.基于能力标准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架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6(4).
[2]巴金.巴金散文选(上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4.
[3]王用涛编著.机制趣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61-62.
[4]王用涛编著.机制趣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187.
[5]改编自王用涛编著.机制趣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137.
作者简介:
苏敏(1988—),女,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师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小学全科教师素养框架研究”(项目编号:KY201558C)。
关键词:小学全科教师;演讲;训练
依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适应小学启蒙教育实际需要,立足小学师资的全科人才培养需求,我们提出建构小学全科教师的“GSP”能力标准,即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所应具有的通识能力(general abilities)、学科能力(subject abilities)以及专业能力(professional abilities)。“小学全科教师的学科能力是指根据小学各学科教学的需要,广泛了解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演讲能力的训练关乎语言素养的养成,是学科能力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一名合格的小学全科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演讲能力。
一、养成诵读习惯
著名作家巴金谈创作经验时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那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了。”可见,写作能力,离不开语言素材的积累,而诵读,则是学习样文和积累素材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演讲稿,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很有必要,只有脑海中储备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从头脑中有效地提煉论点和找寻论据。每天坚持诵读,长此以往,不仅可以使自身能从文字材料中快速捕捉信息,提高自身反应能力,还可以积累大量语言素材,提高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语言组织能力。诵读技巧的掌握和诵读能力的提高必然也会促使口才的提高,诵读能力和演讲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二、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人类对复杂客观现实的抽象、概括的主观反映,对有效提升演讲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从下述几个方面来训练思维能力。
(一)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演讲主题切入点的深刻程度。思维是否深刻,关乎演讲者是否能在命题演讲中根据看似平淡无奇的主题提出自己精辟、独到的见解,关乎演讲者是否能迅速透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传递的表面信息认识到本质,从而准确提炼出深刻的论题。以一幅勾画出位于新疆和北京的两人通过网络在进行买卖活动的图片为例,若只提炼出“网络改变生活”“网购普及”“网络缩短地域距离”之类的信息,则论题缺乏深刻性。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捕捉到卖家是少数民族面容并带着有民族特色的帽子,是位于新疆的少数民族人;买家是汉族面容并衣着现代服饰,是位于北京的汉族人。可见,图片所要反映的是网购活动对融洽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这才是该图更深刻的主题。
(二)全面性
全面性,是指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例如,在围绕“我看网络语言”这一主题进行演讲时,仅从网络语言不符合现代汉语标准语这一视角出发而对网络语言持否定态度,是片面的。因为网络语言的出现,也是语言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例如“囧”在《新华字典》中是光和明亮的意思,网民们根据这个字的字形,赋予了其无奈、尴尬的含义。这种语义变化的合理性可由“客气”一词来论证。“客气”一词现在的意思指谦恭有礼而古义却指言行虚矫、不真诚(《左传·定公八年》:“猛逐之,顾而无继,伪颠。虎曰:‘尽客气也。’”杜预注:“言皆客气,非勇。”)或指文章华而不实(刘知几在《史通·周書》:“其书文而不实,雅而不检,真迹甚寡,客气尤烦。”)这说明,词汇意义的变化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待网络语言的正确态度不是片面地否定、抵制,而是在注意使用场合的前提下合理运用。
(三)逻辑性
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阐述问题时逻辑线索清楚、层次结构分明。1959年,一名英国记者提问周恩来总理,问中国是否会因人口众多而向国外扩张领土。周总理严肃地回答说:“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达一百五十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一个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它人口的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这一案例中,缜密的思维、严谨的推理,使得论证过程和结果都非常具有说服力。使思维富有逻辑性,这正是演讲者所应努力的方向。
(四)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敢于突破陈见,能够批判性地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观点。有很多关于“盗泉”的诗文,“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尸子》孔子)“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范晔)“米盐今日贵,儿女昔年娇。不饮盗泉水,愁闻吴市萧”(《江浦》白蕉),都认为因“泉”名“盗”,固应忍渴不饮,以示坚持操守。演讲者可从“盗泉”无“盗”之实质切入,思考以“不饮盗泉”彰显对节操的坚守这一做法是否具有正确性。
三、运用基本技巧
(一)安排好结构
新颖有趣的开场白,能快速集中受众注意力,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比较有效的开场方法有引用名言警句、引用耳熟能详的歌词、简短地讲述小故事、制造悬念等;主体部分内容应充实生动,枯燥的理论说教很难打动受众,可以旁征博引名人事例、诗词歌赋,也可以真诚地与听众分享自己切身经历的真实案例;演讲结尾应再次强调题旨,首尾呼应使整个演讲结构浑然一体,并能加深受众对演讲的印象。另外,结尾部分应有主题的深化或情感的升华,以提升演讲的感染力。
(二)组织好语言
演讲主要是靠口头语言表达,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声音响亮;二是语速应随情感变化而变化,演讲情绪到激昂处,语速适当加快,演讲情绪到低沉处,语速适当减慢;三是防止产生因紧张带来的声音颤抖或声音僵硬的现象;四是尽量不要使用“嗯”“这个”“唔”等打破语言流畅性的口头语。 此外,恰当地使用面部表情和演讲过程中时不时地与听众进行眼神交流也很有必要。眼神其实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眼神的交流,能吸引受众、传递信息,同时也能彰显出演讲者的真诚和自信,给整个演讲增添光彩。
(三)处理好动作
恰当的肢体动作能创设氛围,引起受众共鸣,使演讲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简短演讲,说出“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时很自然地加上了一个大气的手势,更加强烈地表现出领导人豪迈的气概和对新中国诞生的喜悦。
另外,肢体动作搭配歌词,能使演讲新颖独特。例如,在进行“感恩”主题演讲时,演讲者可以演唱歌曲“感恩的心”开场,并配合手语表演。
四、学会巧妙应变
命题演讲要求脱稿,脱稿则容易出现紧张、忘词等意外情况,此外,演讲过程中也常常有诸多外部突发状况产生,因此练就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很有必要。在此,主要介绍类比和幽默这两种应变技巧。
(一)巧用类比
类比,即以此物比喻彼物、以此理比喻彼理,用以论证自己议题的正确性。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南开大学作关于文学理论的演讲时,谈到无产阶级文学创作应坚守党性,应有所取舍地对事物进行表现。当时有学生递上纸条表示反驳,认为既然无产阶级坚持实事求是,就应该对一切真实存在的事物都给予表现。刘绍棠笑着问提出反驳意见的学生是否在学生证上贴的是自己长疮时候的照片,得到否定答案后,刘绍棠继续他的演讲:“有些事情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是涉及到许多方面问题的,应由党内采取措施去改正。可你非要把它揭露出来,这岂不是要共产党把长疮的照片贴在共产党的工作证上吗?”刘绍棠巧妙运用类比推理,不仅没有因意外情况打乱自己的演讲思路,反而增强了演讲的言说力。
(二)巧用幽默
1986年10月20日,美國总统里根在白宫东厅演讲。演讲过程中,里根总统突然听到台下传来“咚”的一声响,定睛一眼,原來是自己的夫人南希整理裙子时不小心跌到台下花篮中去了。虽然南希很快站起来,轻描淡写地说“我没事”,但演奏会现场仍是一片哗然。里根总统这时灵机一动,假装责备地说:“我不是给你说好了的,要在我受到冷落时,才要你使这一招吗?”大家顿时笑起来,打破了尴尬的局面。里根总统巧妙地运用幽默,使自己和夫人摆脱了尴尬的窘境,也使得大家的注意力回归到自己的演讲内容上来。
参考文献:
[1]袁丹,周昆,苏敏.基于能力标准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架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6(4).
[2]巴金.巴金散文选(上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4.
[3]王用涛编著.机制趣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61-62.
[4]王用涛编著.机制趣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187.
[5]改编自王用涛编著.机制趣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137.
作者简介:
苏敏(1988—),女,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师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小学全科教师素养框架研究”(项目编号:KY20155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