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时下,人们评论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评价教育那就是:孩子苦,家长急,教师累,校长忙;评论老师那就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形容孩子是:一到五忙上学,六到七忙培优,每周七天无闲时。简而概之:中国教育很忙,中国教师很忙,中国孩子很忙,中国家长很忙。忙,意味着负担很重。中国教育为什么就负担这么重呢。大家都知道:负担过重,会让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负担过重,孩子就会变成非正常就学的孩子。其实,负担过重的问题早就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中国教育年年都在呼吁“减负”。今年新学期,全国各地“减负”之风刮得比往年更重。去年,个别省份主要领导同志还专门为“减负”呐喊。中国教育走在“减负”的道路上。作为一个老话题,今天,本刊编辑部还是推出“减负”一辑,以期与读者一起探讨“减负”之困,期待“小马”不再拉“大车”。
一、“减负”的由来
什么是“减负”?“减负”,顾名思义就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学生负担过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存在。从现存的文件我们去追溯看,政府曾多次公开指出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55年7月,我国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文件既指出了学生负担过重的种种现象,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196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发的教育部党组《关于克服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报告》中指出,近来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现象有所发展,有些情况相当严重,最突出的现象是门类多,课外作业多,测验考试多。提出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而生动活泼地发展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大批急需的人才。但是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没有向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应试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的负担过重。
1999年后,“减负”这个词语开始频频出现在国内的电视报刊等媒体上。当时国内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现象普遍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中。媒体聚焦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2004年教育部又发布《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这是50多年来,教育部第6个减负文件。
2011年6月教育部向社会征集学生“减负”良策,这一征集令立即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普遍关注。
2013年,北京市颁布实施“中小学减负八条措施”。
……
二、中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是咋回事
1.何谓“学习负担过重”
所谓“学习负担过重”,很多专家认为:如果学习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信心受到破坏,进而影响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合理确立,那么这样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无疑是负担过重。还有一些专家认为:“负担其实是一种心理感受。”他们认为:对于一个喜爱游戏的学生,让他在电脑旁坐一整天,他不会觉得累,因为他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对于一个不愿动笔写日记的学生,哪怕让他一学期只写一篇日记,他也觉得是一种负担。
2.中国中小学学生负担现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对1999年以来学生发展状况进行了纵向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0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在“学习日”近八成睡眠不足,在周末也有超过七成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这种状况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危害不言而喻。青少年时期因学业负担过重导致的长期睡眠不足、心理焦虑不仅会损害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带来长期的精神创伤和人格障碍,影响他们长大后的社会行为。
不仅是睡眠不足,201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我国中小学家庭教育支出大约占家庭收入的三成,年平均费用为8754.4元,而用于课外班等各种扩展性教育支出的年平均费用为5862.8元,约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67%。这意味我国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是很大的,而作为教育投入的消费者——孩子们来说,消费这些服务和产品等就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等,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真实性、客观性、严重性已经被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未来公民的素质,不容回避,也无须粉饰。
3.学生学业负担体现
(1)在校上学时间过长。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一年在校上学的时间是245天左右,这一数字扣除寒暑假以及周末。但是,由于学校各种名义办班、补课,学生实际在校上学时间大大超过这个数字。而英国、美国大部分小学生的平均课时分别为210天和180天。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夜晚,很多成群结队的学生在晚上八九点还在搭车回家。不少地区的学校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一年上学时间超过300天。在国外,同级中小学一年实际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160天左右。
(2)上课时数过长。在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基本课时每天是6~7节,课时40~45分钟。这不包括加课和变相加课的课时。诸如以提前学、超前学、大家都学一样的为特点的课外班,有奥数、英语、数学为主的课外班,还有提升综合素质为主的音乐、美术类课外班。如果以时间来折算,我国学生在校正常学习每天比发达国家同类学生多出2节课左右。美国小学生的课时数仅为中国小学生的2/3。虽然中国小学生的上课天数和日本持平,但对比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小学生每学年的总课时数达到1050课时,比日本学生高出100多个课时。
(3)作业量过大。我国学生每天的作业被安排得满满的,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每天高达2~3个小时,有些学生还有家长的“加餐”作业。而美国小学生每人在校时间很短,一般下午2点放学,中学3点放学,小学生几乎没有家庭作业,中学生家庭作业很少。澳大利亚小学课业也相对轻松,平时基本没有什么家庭作业。澳洲的一些学校放学后,还可以继续在学校进行一些劳动。 根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我国中学生仅在学校用来做数学作业的时间就每周达到307分钟,而其他国家中学生每周用于学习数学的时间仅为217分钟。 (4)简单机械的重复性训练过频。我国中小学教学充斥着重复性训练,罚坐作业时抄50遍,同样数学习题做十几道,有些数学计算就是典型的重复性机械劳动。同样题材作文反复写多次。有些作业是纯机械,桎梏人的思维。当然,很多教师布置给学生的简单机械重复性的训练源于惩罚性作业。另外,题海战术式的教育训练,让学生抬不起头,周考、月考、联考和模拟考等。殊不知,就是这些训练和作业,让我们的教育充满冰冷、残酷。
4.国外经验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中小学教学的长处就是充分考虑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好奇和好动的天性,寓教于乐,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国家的小学教学采用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充分遵循孩子的天性。课堂上对学生的约束很少,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是教学的主体,可以有很多时间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们从不简单否定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
三、年年“减负”为何年年“负”
1.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教育仍然是卖方市场,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还是一种稀缺资源。即使目前我国大学扩招,但是高等教育还不是大众教育,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于是,我国绝大多数人还是会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人生追求的第一个重大目标和保证。以期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目标的倒推就直接影响和制衡了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的竞争性学习。
2.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
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仍然是考分和升学率。以考分定学生的优劣,以升学率定学校或地区教育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直接与财政补贴多少挂钩。学校领导的晋升、老师的奖金、职称评定都与升学率挂钩。这种评价体系只重手段、不重目的;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重表现、不重潜能;只看一点、不看其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一旦学生升入名校或学生群体取得高升学率,就成为某一地区或者学校的名片,被包装成“优质教育资源”而大受追捧,大肆渲染。这种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已成为很多人和学校手中的魔棒、法宝。在它的指挥下,许多地区、学校和家长对应试教育乐此不疲。
3.用人制度和就业制度的弊端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公民的素养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竞争力。教育行为就是社会行为,一个国家的教育现象是该国社会现象的反映和延伸。目前,我国的用人制度和就业制度诟病丛生。首先是用人上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贡献,重知识、轻能力,这些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我们的干部任免、职称级别、工资待遇直接与文凭学历挂钩,导致了社会对文凭和学历的过度追捧。而由此引申的片面的人才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人们对高学历追求。而高学历的获得又通过高分数,好学校来获取。另外,就业市场中工农、城乡、体力脑力劳动的待遇差异,使得社会人都想当干部、留城市、做脑力劳动。而择人的标准主要是学历的杠杆,学历和考试又是以分数来定高低。这样的社会导向使得社会舆论、人们思想主推了应试教育、分数教育。加重了学生负担。
4.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教师能否在有限的几十分钟里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表现:一是很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采取的就是同质化的教学,没有自我的教学风格和专业素养。很多时候教学方法简单、机械和应付式,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二是在功利性驱使下对本职工作热情不够,职业倦怠感很强。课前不认真备课,重点不突出,难点难突破,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致使学生学习负担加重;三是很多教师专业不对口,不能驾驭教材,亦不能很好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无法在课堂准确传授教学内容。
四、如何让“减负”不再是“顽症”
1.消除减负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在减负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减负就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抑或减负就是学习任务只减不增;抑或减负就是让学生毫不费力地学习;抑或减负就是减少课程、作业或考试,等等。
减负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主要是减掉学生负担中那些不合理的部分,并不是减掉学习负担。负担是什么,负担就是学习目标、教学任务。减负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更有效率,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且知识结构更为合理,而不是单纯地给学生松绑,让学生没有一点学习压力。另外,减负对于某些教育工作者来说,主要是纠正他们违背教育规律,有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错误做法。那些在教学中采用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以升学率来论英雄的做法都必须纠正。
学习是青少年阶段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学习过程必然会伴随付出,过程必然艰辛。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减负,并不意味着学习不需要代价,没有任何负担。在我们减负的宣传中,不能让学生有错觉;不减负就是不对,学习可以毫不费力。
2.观念的改革和更新
全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价值观。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教育精神和价值传播上做先行者、改革者,在教育行为上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学校要发挥主体作用,不要推诿,加强校本教研和培训,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家长也需要对人才观、教育观进行反思。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等要加强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用客观的、可靠的数据和事实来说明负担过重的危害和减轻负担的重要意义;抓紧研究那些减负工作做得好的成功案例,供各地、各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借鉴。
3.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制度的完善
减负解决的问题不是出台多少文件和“减负令”。基础性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合理化,教育的公平和优质资源大众化。尽管在目前我们难以实现,但是我们可以加快改革的步伐。当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区域教育公平,这个是可以实现的,教育的投入是不能打折扣的,教育的经费是不能挪用的,很多地区和单位首先应该解决这个问题。另外,有些诸如升学率指标考核问题,完全可以取消。目前,很多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在新世纪已经办校成功了。竞争性的教育体制从校内到校外在观念和制度上都要改革。我们的舆论不要再停留在状元的嘘头引导上,以人的文凭为就业的选材方式亦须改革。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4.教师素质的更新和发展
也许,在减负的道路上,教师们可以把责任推给社会、制度、学校等。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是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灵魂的。教育是一个过程,其实是没有结果的。大师级的教育工作者必定有自己的教育风格和教育素养。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角色、教育方法都可以更新和改变。教师可以从教材的执行者向教育活动的研究者转变,从教学的支配者转向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对于一个成功的教师来说,升学率不是目的。教师应该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一种信仰和追求,而不是一种谋生手段。如果坠入功利性的教育行为中,那么教师不再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不再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路人。
编者后记:
对于减负的讨论和支招,也许我们有些老调重弹,认识只是肤浅,支招也不是给力。可我们始终认为:减负的路子是要走下去的,即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社会方方面面因素导致的综合结果,但是作为媒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观念上去推导,在行动上去监督。
应试教育围困着教育工作者、家长和教育对象,大家对它恨之入骨,可又随波逐流。我们的主管部门一只脚在推行素质教育新路上,另一只脚却停留在以升学率为标准评价学校的老路上。教育回归本质,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和成长规律,教育评价要公平、合理、高效……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一直在学习的。其实,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包括教育官员、教师、家长在内的每个人都是促进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作为媒体,我们希望我们达到的不是“洗脑”的效果,而是“洗脚”的实效。渴望每个人在行动上支持中国教育改革,参与中国教育发展,见证中国教育腾飞。
教育,其实就是点滴成金;教育,其实就是一路向前。
(策划编辑:刘认军)
一、“减负”的由来
什么是“减负”?“减负”,顾名思义就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学生负担过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存在。从现存的文件我们去追溯看,政府曾多次公开指出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55年7月,我国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文件既指出了学生负担过重的种种现象,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196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发的教育部党组《关于克服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报告》中指出,近来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现象有所发展,有些情况相当严重,最突出的现象是门类多,课外作业多,测验考试多。提出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而生动活泼地发展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大批急需的人才。但是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没有向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应试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的负担过重。
1999年后,“减负”这个词语开始频频出现在国内的电视报刊等媒体上。当时国内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现象普遍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中。媒体聚焦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2004年教育部又发布《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这是50多年来,教育部第6个减负文件。
2011年6月教育部向社会征集学生“减负”良策,这一征集令立即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普遍关注。
2013年,北京市颁布实施“中小学减负八条措施”。
……
二、中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是咋回事
1.何谓“学习负担过重”
所谓“学习负担过重”,很多专家认为:如果学习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信心受到破坏,进而影响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合理确立,那么这样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无疑是负担过重。还有一些专家认为:“负担其实是一种心理感受。”他们认为:对于一个喜爱游戏的学生,让他在电脑旁坐一整天,他不会觉得累,因为他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对于一个不愿动笔写日记的学生,哪怕让他一学期只写一篇日记,他也觉得是一种负担。
2.中国中小学学生负担现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对1999年以来学生发展状况进行了纵向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0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在“学习日”近八成睡眠不足,在周末也有超过七成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这种状况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危害不言而喻。青少年时期因学业负担过重导致的长期睡眠不足、心理焦虑不仅会损害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带来长期的精神创伤和人格障碍,影响他们长大后的社会行为。
不仅是睡眠不足,201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我国中小学家庭教育支出大约占家庭收入的三成,年平均费用为8754.4元,而用于课外班等各种扩展性教育支出的年平均费用为5862.8元,约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67%。这意味我国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是很大的,而作为教育投入的消费者——孩子们来说,消费这些服务和产品等就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等,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真实性、客观性、严重性已经被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未来公民的素质,不容回避,也无须粉饰。
3.学生学业负担体现
(1)在校上学时间过长。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一年在校上学的时间是245天左右,这一数字扣除寒暑假以及周末。但是,由于学校各种名义办班、补课,学生实际在校上学时间大大超过这个数字。而英国、美国大部分小学生的平均课时分别为210天和180天。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夜晚,很多成群结队的学生在晚上八九点还在搭车回家。不少地区的学校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一年上学时间超过300天。在国外,同级中小学一年实际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160天左右。
(2)上课时数过长。在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基本课时每天是6~7节,课时40~45分钟。这不包括加课和变相加课的课时。诸如以提前学、超前学、大家都学一样的为特点的课外班,有奥数、英语、数学为主的课外班,还有提升综合素质为主的音乐、美术类课外班。如果以时间来折算,我国学生在校正常学习每天比发达国家同类学生多出2节课左右。美国小学生的课时数仅为中国小学生的2/3。虽然中国小学生的上课天数和日本持平,但对比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小学生每学年的总课时数达到1050课时,比日本学生高出100多个课时。
(3)作业量过大。我国学生每天的作业被安排得满满的,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每天高达2~3个小时,有些学生还有家长的“加餐”作业。而美国小学生每人在校时间很短,一般下午2点放学,中学3点放学,小学生几乎没有家庭作业,中学生家庭作业很少。澳大利亚小学课业也相对轻松,平时基本没有什么家庭作业。澳洲的一些学校放学后,还可以继续在学校进行一些劳动。 根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我国中学生仅在学校用来做数学作业的时间就每周达到307分钟,而其他国家中学生每周用于学习数学的时间仅为217分钟。 (4)简单机械的重复性训练过频。我国中小学教学充斥着重复性训练,罚坐作业时抄50遍,同样数学习题做十几道,有些数学计算就是典型的重复性机械劳动。同样题材作文反复写多次。有些作业是纯机械,桎梏人的思维。当然,很多教师布置给学生的简单机械重复性的训练源于惩罚性作业。另外,题海战术式的教育训练,让学生抬不起头,周考、月考、联考和模拟考等。殊不知,就是这些训练和作业,让我们的教育充满冰冷、残酷。
4.国外经验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中小学教学的长处就是充分考虑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好奇和好动的天性,寓教于乐,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国家的小学教学采用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充分遵循孩子的天性。课堂上对学生的约束很少,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是教学的主体,可以有很多时间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们从不简单否定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
三、年年“减负”为何年年“负”
1.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教育仍然是卖方市场,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还是一种稀缺资源。即使目前我国大学扩招,但是高等教育还不是大众教育,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于是,我国绝大多数人还是会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人生追求的第一个重大目标和保证。以期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目标的倒推就直接影响和制衡了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的竞争性学习。
2.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
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仍然是考分和升学率。以考分定学生的优劣,以升学率定学校或地区教育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直接与财政补贴多少挂钩。学校领导的晋升、老师的奖金、职称评定都与升学率挂钩。这种评价体系只重手段、不重目的;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重表现、不重潜能;只看一点、不看其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一旦学生升入名校或学生群体取得高升学率,就成为某一地区或者学校的名片,被包装成“优质教育资源”而大受追捧,大肆渲染。这种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已成为很多人和学校手中的魔棒、法宝。在它的指挥下,许多地区、学校和家长对应试教育乐此不疲。
3.用人制度和就业制度的弊端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公民的素养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竞争力。教育行为就是社会行为,一个国家的教育现象是该国社会现象的反映和延伸。目前,我国的用人制度和就业制度诟病丛生。首先是用人上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贡献,重知识、轻能力,这些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我们的干部任免、职称级别、工资待遇直接与文凭学历挂钩,导致了社会对文凭和学历的过度追捧。而由此引申的片面的人才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人们对高学历追求。而高学历的获得又通过高分数,好学校来获取。另外,就业市场中工农、城乡、体力脑力劳动的待遇差异,使得社会人都想当干部、留城市、做脑力劳动。而择人的标准主要是学历的杠杆,学历和考试又是以分数来定高低。这样的社会导向使得社会舆论、人们思想主推了应试教育、分数教育。加重了学生负担。
4.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教师能否在有限的几十分钟里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表现:一是很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采取的就是同质化的教学,没有自我的教学风格和专业素养。很多时候教学方法简单、机械和应付式,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二是在功利性驱使下对本职工作热情不够,职业倦怠感很强。课前不认真备课,重点不突出,难点难突破,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致使学生学习负担加重;三是很多教师专业不对口,不能驾驭教材,亦不能很好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无法在课堂准确传授教学内容。
四、如何让“减负”不再是“顽症”
1.消除减负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在减负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减负就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抑或减负就是学习任务只减不增;抑或减负就是让学生毫不费力地学习;抑或减负就是减少课程、作业或考试,等等。
减负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主要是减掉学生负担中那些不合理的部分,并不是减掉学习负担。负担是什么,负担就是学习目标、教学任务。减负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更有效率,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且知识结构更为合理,而不是单纯地给学生松绑,让学生没有一点学习压力。另外,减负对于某些教育工作者来说,主要是纠正他们违背教育规律,有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错误做法。那些在教学中采用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以升学率来论英雄的做法都必须纠正。
学习是青少年阶段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学习过程必然会伴随付出,过程必然艰辛。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减负,并不意味着学习不需要代价,没有任何负担。在我们减负的宣传中,不能让学生有错觉;不减负就是不对,学习可以毫不费力。
2.观念的改革和更新
全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价值观。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教育精神和价值传播上做先行者、改革者,在教育行为上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学校要发挥主体作用,不要推诿,加强校本教研和培训,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家长也需要对人才观、教育观进行反思。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等要加强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用客观的、可靠的数据和事实来说明负担过重的危害和减轻负担的重要意义;抓紧研究那些减负工作做得好的成功案例,供各地、各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借鉴。
3.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制度的完善
减负解决的问题不是出台多少文件和“减负令”。基础性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合理化,教育的公平和优质资源大众化。尽管在目前我们难以实现,但是我们可以加快改革的步伐。当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区域教育公平,这个是可以实现的,教育的投入是不能打折扣的,教育的经费是不能挪用的,很多地区和单位首先应该解决这个问题。另外,有些诸如升学率指标考核问题,完全可以取消。目前,很多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在新世纪已经办校成功了。竞争性的教育体制从校内到校外在观念和制度上都要改革。我们的舆论不要再停留在状元的嘘头引导上,以人的文凭为就业的选材方式亦须改革。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4.教师素质的更新和发展
也许,在减负的道路上,教师们可以把责任推给社会、制度、学校等。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是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灵魂的。教育是一个过程,其实是没有结果的。大师级的教育工作者必定有自己的教育风格和教育素养。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角色、教育方法都可以更新和改变。教师可以从教材的执行者向教育活动的研究者转变,从教学的支配者转向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对于一个成功的教师来说,升学率不是目的。教师应该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一种信仰和追求,而不是一种谋生手段。如果坠入功利性的教育行为中,那么教师不再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不再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路人。
编者后记:
对于减负的讨论和支招,也许我们有些老调重弹,认识只是肤浅,支招也不是给力。可我们始终认为:减负的路子是要走下去的,即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社会方方面面因素导致的综合结果,但是作为媒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观念上去推导,在行动上去监督。
应试教育围困着教育工作者、家长和教育对象,大家对它恨之入骨,可又随波逐流。我们的主管部门一只脚在推行素质教育新路上,另一只脚却停留在以升学率为标准评价学校的老路上。教育回归本质,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和成长规律,教育评价要公平、合理、高效……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一直在学习的。其实,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包括教育官员、教师、家长在内的每个人都是促进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作为媒体,我们希望我们达到的不是“洗脑”的效果,而是“洗脚”的实效。渴望每个人在行动上支持中国教育改革,参与中国教育发展,见证中国教育腾飞。
教育,其实就是点滴成金;教育,其实就是一路向前。
(策划编辑:刘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