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浓缩,是由我国各民族创造的、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从古至今,传统文化都是各个阶段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来源,民族精神的弘扬需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实现。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所导致的系列现象,更加突显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的作用。
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脊梁,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助于高校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有助于培养学生诚信的高尚品格;有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弥补了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使他们陶冶了情操,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现状
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高校更多的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较严重,对学生的影响日渐减弱。根源于:1.除应试教育所学内容外,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不够深入。许多学生一谈传统文化便感觉枯燥无味,并不想过多了解,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渗透较少,教育形式也较单一。2.思想意识观念出现偏颇。当今社会发展飞速,受互联网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个人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道德观念意识淡漠。3.心理素质较差。个人意志不坚定,常常受身边人事物所左右;遇到挫折处理能力弱,经常选择逃避、推卸责任等做法。
三、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第二课堂中的思路和方法
在新时期,我们要抓住第二课堂这一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具体地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全面性。
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应注重:一是活动的内容要有正确的导向性。通过参加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二是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活动应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给他们展现自我的平台。三是活动安排要适当。不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味灌输会适得其反。具体实施需要以下几方面的配合:
(一)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氛围。每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都有所不同,但无一不体现人文素养,建设校园文化离不开的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让他们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潜在的力量会对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开展趣味讲座激发学生兴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的经典作品,多读好书能够不断的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对照经典能够对行为习惯起到更正改善的作用。并依托校园内趣味性讲座激发学生兴趣,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学术上的点拨,人格上的升华。激发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利用社团等各种兴趣小组让学生们更多的了解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既是理论学习的延伸,也是学生养成教育的深化。同时重视传统节日,西方的节日深受高校学生的追捧,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已经把中国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高校除在形式上重视外,还应在节日里组织学生体验和实践浓厚的节日文化。
(四)注重礼仪教育,达到知。行合一。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礼仪之邦,当今大学生对于礼仪行为不加重视言语粗俗,所以注重高校学生传统礼仪教育十分有必要。我们不能单纯的把践行礼仪简单理解为外在的形式,更要以内在的德性修养作为首要目的,加深学生对传统礼仪的理解。
(五)依托新媒体阵地,改善学生思维模式。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影响力不容忽视,我们也应紧跟时代潮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利用QQ、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提高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实现育人目标。
(六)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传播思想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中来,通过实地参观民族文化基地、红色教育基地以及历史以及的志愿服务,切身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的感染和熏陶,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高校作为向社会提供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加強专业技能培训,还应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校第二课堂中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健全高尚人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培养民族责任感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脊梁,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助于高校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有助于培养学生诚信的高尚品格;有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弥补了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使他们陶冶了情操,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现状
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高校更多的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较严重,对学生的影响日渐减弱。根源于:1.除应试教育所学内容外,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不够深入。许多学生一谈传统文化便感觉枯燥无味,并不想过多了解,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渗透较少,教育形式也较单一。2.思想意识观念出现偏颇。当今社会发展飞速,受互联网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个人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道德观念意识淡漠。3.心理素质较差。个人意志不坚定,常常受身边人事物所左右;遇到挫折处理能力弱,经常选择逃避、推卸责任等做法。
三、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第二课堂中的思路和方法
在新时期,我们要抓住第二课堂这一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具体地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全面性。
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应注重:一是活动的内容要有正确的导向性。通过参加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二是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活动应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给他们展现自我的平台。三是活动安排要适当。不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味灌输会适得其反。具体实施需要以下几方面的配合:
(一)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氛围。每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都有所不同,但无一不体现人文素养,建设校园文化离不开的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让他们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潜在的力量会对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开展趣味讲座激发学生兴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的经典作品,多读好书能够不断的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对照经典能够对行为习惯起到更正改善的作用。并依托校园内趣味性讲座激发学生兴趣,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学术上的点拨,人格上的升华。激发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利用社团等各种兴趣小组让学生们更多的了解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既是理论学习的延伸,也是学生养成教育的深化。同时重视传统节日,西方的节日深受高校学生的追捧,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已经把中国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高校除在形式上重视外,还应在节日里组织学生体验和实践浓厚的节日文化。
(四)注重礼仪教育,达到知。行合一。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礼仪之邦,当今大学生对于礼仪行为不加重视言语粗俗,所以注重高校学生传统礼仪教育十分有必要。我们不能单纯的把践行礼仪简单理解为外在的形式,更要以内在的德性修养作为首要目的,加深学生对传统礼仪的理解。
(五)依托新媒体阵地,改善学生思维模式。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影响力不容忽视,我们也应紧跟时代潮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利用QQ、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提高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实现育人目标。
(六)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传播思想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中来,通过实地参观民族文化基地、红色教育基地以及历史以及的志愿服务,切身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的感染和熏陶,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高校作为向社会提供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加強专业技能培训,还应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校第二课堂中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健全高尚人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培养民族责任感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