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方式的不断升级更新,模块化教学设计在高校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那些有很强关联性的课程,如果运用模块化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模块化教学设计成为了未来教学改革中重点改革的教学方向。本文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模块化教学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设计;模块化应用研究
模块化教学设计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将模块化设计应用于专业教学设计可以统一教学流程,减少教学目标的设置,清晰的展现课程内容,提升教师团队素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个经过多年发展与教学改进的比较完善的艺术设计学科,但是在新技术的到来之时,也要面临新的难题,解决新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引入课程模块化设计可以明确教学的发展方向,调整和解决教学改进过程中面临的新的难题,为教学设计注入新鲜的血液。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概述
(一)视觉传达设汁专业的起源
196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世界设计大会时,视觉传达设计这个现代词汇和设计术语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2010年日本作家白石出版的《视觉传达设计史》将视觉传达设计的起始时间确定为19世纪的讽刺漫画,后期经历了招贴广告,战争宣传图像,信息社会的平面设计等多个阶段。在我国2014年由王文广、钱安明、杨永波、陈昊编著《视觉传达设计史》将视觉传达设计研究追溯到了史前文明时期,将早期部落图腾定义为早期的视觉传达艺术。指出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罗马,古希腊等地区以独特的文化发展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人文主义诗句传达艺术。直到近代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到来,视觉设计才成为一门教育课程。由此可见,视觉传达设计历史久远,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古人通过对甲骨文字的设计,来保存与传达自己的信息,这就是一种简单的视觉传达设计。再到后来,出现了文字,图画,书籍等,这些都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产物。直到如今信息化的设计与交互方式,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得到了质的跨越式发展。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变化与新的教学要求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仍是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为主。在客观上,当前的教学设计模式存在社会需求认知有偏差,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20世纪以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又使设计者的交互方式与设计工具发生了质的变化,静态的媒体时代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新世纪的需求。视觉传达设计在新概念、新科技的不断冲击下,展现出全新的设计作品形式。特别是我国目前的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水平十分先进,视觉传达设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模块化”教学法与实用性强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二者可以有效结合,达到教学培养与专业應用的完美统一。将“模块化”教学法引入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本是以实践为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第二,“模块化”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结合得更为紧密,将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第三,通过“模块化”教学法,引入培训机构的培训模式,在大量的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让学生更早拥有就业竞争力。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设计模块化应用研究
(一)改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组合方式
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宏观的教学课程组合方法,在选课时,不再以单一的课程为选择目标,而是以整个模块中所有的课程作为选择目标。“模块化”教学法以培养专业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具体时间教学相结合,构成一个“模块”,提升教学的目标性,代替传统教学模式的那种只关注教学而不设置任务目标的特点。通过具体的任务进行特定能力的培养,既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可以考核教学的质量。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所要培养的能力体系中,这两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首先可以设置基础知识模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基础理论知识,还包括PS、AI等基础软件技能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知识设计为一个子模块,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设计中色彩及构图方面所应了解的理论知识,同时伴随软件知识的学习,可以直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作业或作品中。一方面完成理论的教学,达到审美素质的养成,同时操作中有理论的指导,让实践更体现艺术素养,最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接着可以设置操作应用模块,视觉传达设计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人们的内心生活与审美需求,将设计应用于实践。通过基础知识模块训练达到的专业素养直接应用于广告等相关设计领域,形成从理论到能力再到成品的学习实践链条。然后可以设置专业提高模块,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学习,学生们已经了解了从理论到能力再到成品的学习实践链条,接下来需要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以应对人们不断演变的审美趋势和不同人群的审美差异。而专业设计能力的提高必须在练习设计了大量作品之后才能有质的提升,因此要通过专业提高模块的教学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
学生素质的培养要注重设计思维的训练与养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学教育之前都接受过大量基础绘画教育训练,在要求绘画逼真和考试高分标准的过程中,标准和模仿的思维概念被僵化,多元思考和创新意识被削弱。思维转变和新思维形成往往需要一定的学习周期才能完成。在设计思维中主要有三个训练步骤:表象、概念和联想,固化的训练方式直接导致在大学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如何跨过“表象”,引导学生建立新的设计思维方式。所以,课程设置应改变单一的主观印象和感性思维,强化逻辑性,科学性,严谨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意识,有益于在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在视觉传达专业课程教学中《用户界面设计》课程是一门具有代表性的课程。通过模块化概念的导入,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可以将教学训练过程分解为思维方式讨论、概念导入、逆向解析、任务分解、逻辑推理、设计制图、展示设计等多个环节。之所以将思维训练作为第一考虑要素,就是因为课程的应用设计特点需要充分考虑除了视觉关系以外的后台开发人员的程序语言逻辑,为原本可能天马行空的视觉想象设定一个必须遵守的思维规则。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美化人们的生活,将设计应用于实践。通过基础知识模块训练达到的专业素养直接应用于广告等相关设计领域,形成从理论到能力再到成品的学习实践链条。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本科专业教学中属于应用型专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崛起,决定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模块化”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即将成熟的理论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设计;模块化应用研究
模块化教学设计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将模块化设计应用于专业教学设计可以统一教学流程,减少教学目标的设置,清晰的展现课程内容,提升教师团队素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个经过多年发展与教学改进的比较完善的艺术设计学科,但是在新技术的到来之时,也要面临新的难题,解决新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引入课程模块化设计可以明确教学的发展方向,调整和解决教学改进过程中面临的新的难题,为教学设计注入新鲜的血液。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概述
(一)视觉传达设汁专业的起源
196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世界设计大会时,视觉传达设计这个现代词汇和设计术语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2010年日本作家白石出版的《视觉传达设计史》将视觉传达设计的起始时间确定为19世纪的讽刺漫画,后期经历了招贴广告,战争宣传图像,信息社会的平面设计等多个阶段。在我国2014年由王文广、钱安明、杨永波、陈昊编著《视觉传达设计史》将视觉传达设计研究追溯到了史前文明时期,将早期部落图腾定义为早期的视觉传达艺术。指出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罗马,古希腊等地区以独特的文化发展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人文主义诗句传达艺术。直到近代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到来,视觉设计才成为一门教育课程。由此可见,视觉传达设计历史久远,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古人通过对甲骨文字的设计,来保存与传达自己的信息,这就是一种简单的视觉传达设计。再到后来,出现了文字,图画,书籍等,这些都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产物。直到如今信息化的设计与交互方式,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得到了质的跨越式发展。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变化与新的教学要求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仍是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为主。在客观上,当前的教学设计模式存在社会需求认知有偏差,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20世纪以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又使设计者的交互方式与设计工具发生了质的变化,静态的媒体时代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新世纪的需求。视觉传达设计在新概念、新科技的不断冲击下,展现出全新的设计作品形式。特别是我国目前的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水平十分先进,视觉传达设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模块化”教学法与实用性强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二者可以有效结合,达到教学培养与专业應用的完美统一。将“模块化”教学法引入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本是以实践为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第二,“模块化”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结合得更为紧密,将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第三,通过“模块化”教学法,引入培训机构的培训模式,在大量的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让学生更早拥有就业竞争力。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设计模块化应用研究
(一)改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组合方式
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宏观的教学课程组合方法,在选课时,不再以单一的课程为选择目标,而是以整个模块中所有的课程作为选择目标。“模块化”教学法以培养专业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具体时间教学相结合,构成一个“模块”,提升教学的目标性,代替传统教学模式的那种只关注教学而不设置任务目标的特点。通过具体的任务进行特定能力的培养,既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可以考核教学的质量。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所要培养的能力体系中,这两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首先可以设置基础知识模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基础理论知识,还包括PS、AI等基础软件技能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知识设计为一个子模块,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设计中色彩及构图方面所应了解的理论知识,同时伴随软件知识的学习,可以直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作业或作品中。一方面完成理论的教学,达到审美素质的养成,同时操作中有理论的指导,让实践更体现艺术素养,最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接着可以设置操作应用模块,视觉传达设计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人们的内心生活与审美需求,将设计应用于实践。通过基础知识模块训练达到的专业素养直接应用于广告等相关设计领域,形成从理论到能力再到成品的学习实践链条。然后可以设置专业提高模块,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学习,学生们已经了解了从理论到能力再到成品的学习实践链条,接下来需要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以应对人们不断演变的审美趋势和不同人群的审美差异。而专业设计能力的提高必须在练习设计了大量作品之后才能有质的提升,因此要通过专业提高模块的教学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
学生素质的培养要注重设计思维的训练与养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学教育之前都接受过大量基础绘画教育训练,在要求绘画逼真和考试高分标准的过程中,标准和模仿的思维概念被僵化,多元思考和创新意识被削弱。思维转变和新思维形成往往需要一定的学习周期才能完成。在设计思维中主要有三个训练步骤:表象、概念和联想,固化的训练方式直接导致在大学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如何跨过“表象”,引导学生建立新的设计思维方式。所以,课程设置应改变单一的主观印象和感性思维,强化逻辑性,科学性,严谨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意识,有益于在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在视觉传达专业课程教学中《用户界面设计》课程是一门具有代表性的课程。通过模块化概念的导入,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可以将教学训练过程分解为思维方式讨论、概念导入、逆向解析、任务分解、逻辑推理、设计制图、展示设计等多个环节。之所以将思维训练作为第一考虑要素,就是因为课程的应用设计特点需要充分考虑除了视觉关系以外的后台开发人员的程序语言逻辑,为原本可能天马行空的视觉想象设定一个必须遵守的思维规则。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美化人们的生活,将设计应用于实践。通过基础知识模块训练达到的专业素养直接应用于广告等相关设计领域,形成从理论到能力再到成品的学习实践链条。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本科专业教学中属于应用型专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崛起,决定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模块化”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即将成熟的理论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