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学院是面向国家、社会培养专业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单位。其目标是培养一批具备高素质教育品德、高质量教学技能及具有现代化创新理念的教育工作者。音乐教育专业应体现最前沿的师资培养动态,引领教育进步和教学发展的潮流,对全民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影响。
一、学院现存的教学模式分析
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课程改革及教法更新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对教师而言,教研水平得到提高;于学生而论,学习效果得以进步。即使如此,学生仍无法将各门课程的知识与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与链接,并由此引申出就业衔接的问题。特别是基础理论类课程,现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接收、容纳知识的过程中具有相对的被动性,所学内容无法主动实现相互渗透,这是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低、自主性学习能力弱、学习效果不突出的重要原因。此外,教学方法的传统固化、教学理念的更新缓慢、实践条件的创造不足等,都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对准职业人的定位培养模式研究不足的体现。
二、《音乐教师综合技能训练》的课程形式
《音乐教师综合技能训练》是一门全方位展现音乐技能、音乐基础理论等多门学科与方法的综合性艺术实践课程,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专门培养我院学生今后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所必须的各项技能。课程近期一直尝试“多师课堂”与单师课堂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所谓“多师课堂”即三名及以上教师同时在课堂中对学生教学技能展示进行综合性的点评与指导,发挥各个专业教师的学科优势,从多个维度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力。而单师课堂则是单个教师通过小组课对学生的授课内容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其中包括专业基础、信息化教学手段、学情分析等。两种课堂形式共存,目的在于使学生尽快地把握教师综合教学技巧。
三、精品课程《音乐教师综合技能训练》的新教学模式思考
成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核心体现。2014年,我们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化本课程教学改革,重点研究理论基础与实践环节的合理链接,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逐渐完善,形成有效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交叉互补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课程内容与形式
在遵循先前实践性授课思路的基础上,本课程将融入理论知识体系,授课形式整合为“理实一体课+实践指导课+集体点评课”三位一体。
1.理实一体课
该课程各单元的内容拟安排2周课时量,首周为理实一体课,教师介绍完基础知识后,将以随机点名或分组的形式带领学生跟踪练习,给予积极引导的同时将重点技能深化补充;课后布置作业,强调标准与质量。
2.实践指导课
设置为各单元内容的第二周,是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做细致指导与拓展;学生在这个环节可以踊跃发言,积极辩论。特别在PPT课件指导主题单元中,全部学生被安排在计算机房上机学习、教师逐个点评,以体现艺术实践的性质。
3.集体点评课
该课程由课程组全体教师参加,对某一或几单元内容后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各教师发挥专业学科的优势,细致观察、巧妙提解,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提炼教学精华,迅速提升综合职业技能。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学生对教师综合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为主要评分标准,结合理实一体课的出勤和实践指导课的表现,以集体点评课中各教师的点评分数作为主要成绩。
该课程重点考查学生的教师综合职业素养能力,根据各单元内容的具体评分标准,教师按将照细则为学生做各项任务完成质量的评分。如第一次集体点评在教师礼仪、板书和主题班会三个单元之后,负责该三个单元教学任务的教师分别制定相关内容的具体评分细则,三个单元集合为百分制,并以此为据将学生表现划分为优秀(90分以上)、优良(80分以上)、合格(70分以上)、不合格(70分以下)四个等级。
这种考核方式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及时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并激发学习能动性,开发创造力和研究能力,为保障该课程的顺利进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影响。
(三)教材使用与建设
教材是辅佐精品课建设、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本课程发展的前3年,一直采用人音社的音乐教材(1~9年级,共18册)作为支撑教学任务有序展开的配套实验教材。这套教材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在音乐基础、歌曲学唱和音乐欣赏等方面开发音乐潜能、培养音乐素质的普及类教材,具有一定的教学示范性。
首先,教材加深了学生对各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了解,从而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即可施以准确的授课方案;其次,教材丰富的音乐内容和体裁涉列也开阔了学生的授课思路设计,锻炼了其把控整体课堂教学的能力。
我院精品课程《音乐教师综合技能训练》的建设本着“科学育人”“准确定位”的理念,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前提,拟培养一批与时代接轨、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潜心研究,逐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塑造一批既反映本学科领域先进成果,又具有强烈时代性的职业教师群体。
此外,《音乐教师综合技能训练》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涵盖了音乐教育专业多门学科与知识,体现出较强的交融渗透性。因此,学生前期的专业核心课及基础类课程的掌握度均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如何更好地推进本课程的顺利建设与实施,本课程组认为前期课程的授课内容、方式、教学思路均应与精品课程的建设紧密相连。借鉴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和体系,科学思考基础课程的课改方案,是提高学院授课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学院现存的教学模式分析
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课程改革及教法更新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对教师而言,教研水平得到提高;于学生而论,学习效果得以进步。即使如此,学生仍无法将各门课程的知识与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与链接,并由此引申出就业衔接的问题。特别是基础理论类课程,现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接收、容纳知识的过程中具有相对的被动性,所学内容无法主动实现相互渗透,这是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低、自主性学习能力弱、学习效果不突出的重要原因。此外,教学方法的传统固化、教学理念的更新缓慢、实践条件的创造不足等,都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对准职业人的定位培养模式研究不足的体现。
二、《音乐教师综合技能训练》的课程形式
《音乐教师综合技能训练》是一门全方位展现音乐技能、音乐基础理论等多门学科与方法的综合性艺术实践课程,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专门培养我院学生今后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所必须的各项技能。课程近期一直尝试“多师课堂”与单师课堂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所谓“多师课堂”即三名及以上教师同时在课堂中对学生教学技能展示进行综合性的点评与指导,发挥各个专业教师的学科优势,从多个维度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力。而单师课堂则是单个教师通过小组课对学生的授课内容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其中包括专业基础、信息化教学手段、学情分析等。两种课堂形式共存,目的在于使学生尽快地把握教师综合教学技巧。
三、精品课程《音乐教师综合技能训练》的新教学模式思考
成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核心体现。2014年,我们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化本课程教学改革,重点研究理论基础与实践环节的合理链接,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逐渐完善,形成有效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交叉互补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课程内容与形式
在遵循先前实践性授课思路的基础上,本课程将融入理论知识体系,授课形式整合为“理实一体课+实践指导课+集体点评课”三位一体。
1.理实一体课
该课程各单元的内容拟安排2周课时量,首周为理实一体课,教师介绍完基础知识后,将以随机点名或分组的形式带领学生跟踪练习,给予积极引导的同时将重点技能深化补充;课后布置作业,强调标准与质量。
2.实践指导课
设置为各单元内容的第二周,是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做细致指导与拓展;学生在这个环节可以踊跃发言,积极辩论。特别在PPT课件指导主题单元中,全部学生被安排在计算机房上机学习、教师逐个点评,以体现艺术实践的性质。
3.集体点评课
该课程由课程组全体教师参加,对某一或几单元内容后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各教师发挥专业学科的优势,细致观察、巧妙提解,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提炼教学精华,迅速提升综合职业技能。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学生对教师综合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为主要评分标准,结合理实一体课的出勤和实践指导课的表现,以集体点评课中各教师的点评分数作为主要成绩。
该课程重点考查学生的教师综合职业素养能力,根据各单元内容的具体评分标准,教师按将照细则为学生做各项任务完成质量的评分。如第一次集体点评在教师礼仪、板书和主题班会三个单元之后,负责该三个单元教学任务的教师分别制定相关内容的具体评分细则,三个单元集合为百分制,并以此为据将学生表现划分为优秀(90分以上)、优良(80分以上)、合格(70分以上)、不合格(70分以下)四个等级。
这种考核方式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及时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并激发学习能动性,开发创造力和研究能力,为保障该课程的顺利进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影响。
(三)教材使用与建设
教材是辅佐精品课建设、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本课程发展的前3年,一直采用人音社的音乐教材(1~9年级,共18册)作为支撑教学任务有序展开的配套实验教材。这套教材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在音乐基础、歌曲学唱和音乐欣赏等方面开发音乐潜能、培养音乐素质的普及类教材,具有一定的教学示范性。
首先,教材加深了学生对各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了解,从而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即可施以准确的授课方案;其次,教材丰富的音乐内容和体裁涉列也开阔了学生的授课思路设计,锻炼了其把控整体课堂教学的能力。
我院精品课程《音乐教师综合技能训练》的建设本着“科学育人”“准确定位”的理念,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前提,拟培养一批与时代接轨、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潜心研究,逐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塑造一批既反映本学科领域先进成果,又具有强烈时代性的职业教师群体。
此外,《音乐教师综合技能训练》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涵盖了音乐教育专业多门学科与知识,体现出较强的交融渗透性。因此,学生前期的专业核心课及基础类课程的掌握度均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如何更好地推进本课程的顺利建设与实施,本课程组认为前期课程的授课内容、方式、教学思路均应与精品课程的建设紧密相连。借鉴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和体系,科学思考基础课程的课改方案,是提高学院授课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