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新挑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而生活化这一理念也成为教师越来越重视的话题,它不仅体现出数学的应用价值,还能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因此,本文笔者对生活化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生活化现象;生活化作业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形成理性思维的启蒙时期,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主,面对数学符号等抽象性知识时,常常产生思维障碍,长此以往,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知识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结合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并将生活化理念渗透于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降低学习难度,还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潜移默化地发展数学思维。因此,本文笔者从小学数学为出发点,从“生活化情境、生活化现象、生活化作业”三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维持学习行为的内部机制,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原因,由于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符号和抽象化概念时,常常产生一定的思维偏差,长此以往,则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而生活化情境不仅能够使课堂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氛围,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还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體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
笔者在进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经认识了比较物体长短等知识,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和不系统的经验,为了使学生体会厘米的含义,首先创设生活化情境,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数学书的长度为多少吗?”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随后引导学生用准备好的刻度尺测量数学书的长度,学生们都踊跃参与到测量活动中,一段时间后,学生们认识到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因此,通过生活化情境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还提升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使他们深入体会到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应用范围。
二、挖掘生活化现象,揭示数学本质
数学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由于小学数学知识呈现出基础性的特征,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虽然学生对于一些生活化现象具有一定的认识,但往往忽视蕴含在其中的数学原理,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挖掘生活化现象,启发学生结合所学的数学内容,揭示其中的数学本质,这样不仅能够缩短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距离,还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视角看待生活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笔者在进行“时分秒”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具体时刻,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时间,这一生活化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伴随着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出示钟面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钟面的指针来分析发射的时间,一段时间后,学生认识到分针走一格为1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因此,生活化现象不仅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一定的求知欲,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具体时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正确观察时间的重要性。
三、设置生活化作业,增强实践能力
作业是巩固知识的关键途径,但传统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学生而言,只会按照题型做对题目,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无明显提高。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作业这一形式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还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此外,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积极影响。
笔者在进行“每天锻炼一小时”教学后,为了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并培养学生收集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于是设置了生活化作业,提出要求:“每个学生记录自己一天的锻炼项目和锻炼时间,”下节课,学生们交流自己1天的锻炼时间,他们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深化了时间观念。因此,通过生活化作业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反思了自己每天的锻炼时间是否合格,还帮助学生认识到每天的活动和时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同时,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养成了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生活化理论不断渗入到各个学科中,是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创新,它不仅是认识理性数学知识的前提准备,也是帮助学生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观察存在身边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好奇心理,并使学生积极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挖掘生活化现象,将其与学生分享,让学生主动发现存在于生活现象中的数学本质,加深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此外,设置生活化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但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莉.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文理导航旬刊,2017(8):44-44.
[2]丁桂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69-69.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生活化现象;生活化作业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形成理性思维的启蒙时期,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主,面对数学符号等抽象性知识时,常常产生思维障碍,长此以往,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知识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结合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并将生活化理念渗透于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降低学习难度,还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潜移默化地发展数学思维。因此,本文笔者从小学数学为出发点,从“生活化情境、生活化现象、生活化作业”三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维持学习行为的内部机制,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原因,由于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符号和抽象化概念时,常常产生一定的思维偏差,长此以往,则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而生活化情境不仅能够使课堂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氛围,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还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體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
笔者在进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经认识了比较物体长短等知识,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和不系统的经验,为了使学生体会厘米的含义,首先创设生活化情境,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数学书的长度为多少吗?”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随后引导学生用准备好的刻度尺测量数学书的长度,学生们都踊跃参与到测量活动中,一段时间后,学生们认识到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因此,通过生活化情境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还提升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使他们深入体会到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应用范围。
二、挖掘生活化现象,揭示数学本质
数学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由于小学数学知识呈现出基础性的特征,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虽然学生对于一些生活化现象具有一定的认识,但往往忽视蕴含在其中的数学原理,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挖掘生活化现象,启发学生结合所学的数学内容,揭示其中的数学本质,这样不仅能够缩短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距离,还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视角看待生活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笔者在进行“时分秒”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具体时刻,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时间,这一生活化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伴随着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出示钟面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钟面的指针来分析发射的时间,一段时间后,学生认识到分针走一格为1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因此,生活化现象不仅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一定的求知欲,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具体时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正确观察时间的重要性。
三、设置生活化作业,增强实践能力
作业是巩固知识的关键途径,但传统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学生而言,只会按照题型做对题目,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无明显提高。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作业这一形式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还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此外,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积极影响。
笔者在进行“每天锻炼一小时”教学后,为了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并培养学生收集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于是设置了生活化作业,提出要求:“每个学生记录自己一天的锻炼项目和锻炼时间,”下节课,学生们交流自己1天的锻炼时间,他们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深化了时间观念。因此,通过生活化作业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反思了自己每天的锻炼时间是否合格,还帮助学生认识到每天的活动和时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同时,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养成了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生活化理论不断渗入到各个学科中,是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创新,它不仅是认识理性数学知识的前提准备,也是帮助学生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观察存在身边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好奇心理,并使学生积极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挖掘生活化现象,将其与学生分享,让学生主动发现存在于生活现象中的数学本质,加深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此外,设置生活化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但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莉.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文理导航旬刊,2017(8):44-44.
[2]丁桂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