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生物教学探讨活动中,一位教师为说明眼球的成像原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设计了一则动画:一个清晰、明亮的烛光像,一边迅速移动。一边逐渐变小,最后通过晶状体,倒转、继续移动、变小,落在视网膜上。
整个动画设计得很大,背景简洁,清晰、醒目,动感十足,给人视觉冲击很强。课后评议时。除一位老师建议把落在盲点处的像处理模糊点外,都肯定了动画的效果。但仔细分析,动画设计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评议时那位老师的建议。
首先,眼球前的“像”缺乏交待,来路不明。因为成像是有条件的,比如需要经过透镜或小孔等,而不可能直接从物体上飞出一个“像”来,而且是一个逐渐变小的、正立的实像;就象我们不可能直接拿着胶卷对着物体来截获“像”一样,而必须通过镜头。物体反射的光线不等于像。
其次,经过晶状体后形成的“像”也存在二个主要的问题:
①“像”不会是越来越小,而应该是越来越大。
②不是任何位置上的“像”都是清清楚楚的。
这两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摆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在它的前面竖立一个放大镜(镜面对着蜡烛),再在放大镜的前面用一张白纸来截取所形成的像。首先调整一下它们间的位置关系,使在白纸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然后保持蜡烛和放大镜的位置不变,微调白纸的位置,改变它与放大镜间的距离,可以清楚地看到像的变化。
至于落在盲点处的像要不要处理得模糊点,显然不应这样做。虽然盲点关系到视觉的效果,但它与“像”的清楚与否并无关系。
造成这则错误动画的原因可能来自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感受:当我们站在离某物体不同距离的位置时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不同的只是:离得近时,感觉大;离得远时,感觉小。但显然这是一种不一样的情况,我们站在不同的位置得到的是不同的像,我们的晶状体处于不同的状态;而动画中想反映的是某一个特定像的形成过程,表现的是“一幅像的移动”景象,此刻的晶状体处于某一特定的状态下。
从上则动画来看,它想告诉学生的就是:通过眼球获得了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实像。但是怎样形成的,并没有对其原理进行描述,反而呈现了一幅错误的动态过程。这样,这则动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制作和采用课件动画,一定要考虑清楚它的目标,通常出于两点:
①为了直观地、清楚地反映某种过程或原理。
②为了形象地、逼真地描述某种状态。
作为自然学科的课件中的动画,尤其是想通过它反映某一过程或原理时,一定要慎重处理,注意它的科学性,不要在不经意间蒙了学生。课件动画不同于影视片中的动画,它应该承载着某具体知识内容的正确传授,“不能出错”是它的首要条件。
整个动画设计得很大,背景简洁,清晰、醒目,动感十足,给人视觉冲击很强。课后评议时。除一位老师建议把落在盲点处的像处理模糊点外,都肯定了动画的效果。但仔细分析,动画设计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评议时那位老师的建议。
首先,眼球前的“像”缺乏交待,来路不明。因为成像是有条件的,比如需要经过透镜或小孔等,而不可能直接从物体上飞出一个“像”来,而且是一个逐渐变小的、正立的实像;就象我们不可能直接拿着胶卷对着物体来截获“像”一样,而必须通过镜头。物体反射的光线不等于像。
其次,经过晶状体后形成的“像”也存在二个主要的问题:
①“像”不会是越来越小,而应该是越来越大。
②不是任何位置上的“像”都是清清楚楚的。
这两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摆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在它的前面竖立一个放大镜(镜面对着蜡烛),再在放大镜的前面用一张白纸来截取所形成的像。首先调整一下它们间的位置关系,使在白纸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然后保持蜡烛和放大镜的位置不变,微调白纸的位置,改变它与放大镜间的距离,可以清楚地看到像的变化。
至于落在盲点处的像要不要处理得模糊点,显然不应这样做。虽然盲点关系到视觉的效果,但它与“像”的清楚与否并无关系。
造成这则错误动画的原因可能来自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感受:当我们站在离某物体不同距离的位置时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不同的只是:离得近时,感觉大;离得远时,感觉小。但显然这是一种不一样的情况,我们站在不同的位置得到的是不同的像,我们的晶状体处于不同的状态;而动画中想反映的是某一个特定像的形成过程,表现的是“一幅像的移动”景象,此刻的晶状体处于某一特定的状态下。
从上则动画来看,它想告诉学生的就是:通过眼球获得了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实像。但是怎样形成的,并没有对其原理进行描述,反而呈现了一幅错误的动态过程。这样,这则动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制作和采用课件动画,一定要考虑清楚它的目标,通常出于两点:
①为了直观地、清楚地反映某种过程或原理。
②为了形象地、逼真地描述某种状态。
作为自然学科的课件中的动画,尤其是想通过它反映某一过程或原理时,一定要慎重处理,注意它的科学性,不要在不经意间蒙了学生。课件动画不同于影视片中的动画,它应该承载着某具体知识内容的正确传授,“不能出错”是它的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