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复习是梳理、整合、归纳、巩固、升华已学知识的重要措施。要提高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有效性,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要激活复习课,而要激活复习课,教师必须在策略上多交流互动,在交流中完善知识网络;巧用学生错误资源,在纠错中去伪存真;利用比较,在思考中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初中物理复习课;交流互动;巧用错误资源;利用比较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43-2复习课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学过的知识点,如果老师再琐碎地重复,很多学生当然提不起兴趣,听课自然也就索然寡味。如何激活初中物理复习课,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多交流互动,在交流中完善知识网络
在复习过程中要摒弃以前的教师讲方法步骤和注意点,学生听的老路子,而应以大问题的方式列出重点,小问题增加思考性,同时兼顾物理学科重实践操作这一特色,在交流合作中补充完善,使学生提高兴趣,增加成就感。而且应建立整体框架知识的认识,建立知识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使学生有梳理的过程和经历的体验。
复习教学片段一:
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对测焦距的方法复习,
师:对测焦距你有哪些方法?具体如何操作的?
生:平行光测焦距。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找到一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此光斑到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师:若光斑并非最小,测得的焦距准确吗?
生:不准确,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利用成等大像时,焦距为物距的一半。
师:如何操作呢?怎样最快测出焦距?
在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后最终得出:由于物距和像距相等,可以让烛焰和光屏缓慢等距远离凸透镜,直至屏上出现清晰等大的像。
(物理是操作性强的学科,很多时候学生知道理论但并不一定知道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教师适当引导,必要时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优化方案,这样才能在能力上真正有所提高)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提示:成实像时,物体离透镜越远,所成的像越接近?
生:焦点。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物体离透镜足够远,像与透镜间距离近似等于透镜焦距。
这样既复习了知识,同时学生在交流讨论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排除困难与障碍,丰富认识与体验,提升思维的层次。在交互反馈中,个别学生资源对全班有价值,启发全班同学思考和体验。个体个性化的体悟和创造性见解,得以提炼和提升。原来模糊的表述不清的问题逐渐清晰。教师要彻底改变替代学生思维,让不同学生生成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思维浅表和定势问题。
二、巧用学生错误资源,在纠错中去伪存真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提高反思能力。在教学中倡导争论,争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深化,从而发现真理,解决疑难问题。
复习教学片段二:
(2010苏州中考26题)如图所示,斜面长s=10m,h=4m,用沿斜面方向的推力F将一个重为100N的物体由斜面底端A匀速推到顶端B,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了100J的功。求:(1)运动过程中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
(2)斜面的机械效率
(3)推力F的大小。
很多同学在第三问的解答中的错解是:F=f=100J/4m=25N
为了让他们找出错误原因,我与他们一起讨论错在什么地方。
在讨论中有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老师,物体不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吗?所以推力和摩擦力不是一对平衡力吗?所以大小相等啊。
为了让他们认识清楚,我首先引导学生受力分析,把重力和支持力让学生标出来,然后问斜面上物体在这两个力作用下能否处于平衡状态?
在认识到这两个力是非平衡力,让物体有下滑的趋势的基础上,再分析推力和摩擦力是否相等。
接着我又问:拉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的条件是什么?
在学生回顾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基础上,学生恍然大悟:除了匀速直线运动,还有物体是在水平地面上。
在分析错误原因中,学生主动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完善了知识体系。接着继续点拨,从力的角度行不通,能否从能的角度思考呢。
结果一致得出了正确解法:W总=W有用+W额外=100N×4m+100J=500J
W总=F×S500J=F×10mF=50N
在教学中正视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足够的辨错时间,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出错、辨错、纠错、议错互动学习中自由地想,大胆地说,暴露真实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可以有效避免同一问题讲过后还一错再错。
三、利用比较,在思考中提升思维品质
在物理中,一些类似的概念,易混淆的知识点,在复习时,可以集中整合,让学生辨析。要让学生在大量的现实材料中去经历材料的辨析比较形成正确的观点。如物理中吸引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分子间引力,磁力,大气压作用,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带电体吸引微小物体等。这是很多同学容易混淆的地方。我们可以设计情境来辨析。如覆杯实验中为什么是大气压的作用,而不是分子间作用。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实验:将杯子上方钻个孔,纸片会出现什么情况?所以还是被粘住的吗?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这个发现过程中,每个学生经历了过程,学生得到充分体验。
在复习中我们经常用到以下方法:寻找形同中的不同——分类;寻找不同中的相同——聚类。通过对内容相似或形式相似或方法相似的一类不同问题的比较来区别他们异同点。这种方法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区分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很有好处。例如: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磁感线和光线,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比较的方法还适用于类知识:反射与折射;类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类程序:科学探究的步骤的研究。在比较中使学生真正学会思考,提高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复习课;交流互动;巧用错误资源;利用比较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43-2复习课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学过的知识点,如果老师再琐碎地重复,很多学生当然提不起兴趣,听课自然也就索然寡味。如何激活初中物理复习课,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多交流互动,在交流中完善知识网络
在复习过程中要摒弃以前的教师讲方法步骤和注意点,学生听的老路子,而应以大问题的方式列出重点,小问题增加思考性,同时兼顾物理学科重实践操作这一特色,在交流合作中补充完善,使学生提高兴趣,增加成就感。而且应建立整体框架知识的认识,建立知识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使学生有梳理的过程和经历的体验。
复习教学片段一:
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对测焦距的方法复习,
师:对测焦距你有哪些方法?具体如何操作的?
生:平行光测焦距。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找到一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此光斑到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师:若光斑并非最小,测得的焦距准确吗?
生:不准确,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利用成等大像时,焦距为物距的一半。
师:如何操作呢?怎样最快测出焦距?
在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后最终得出:由于物距和像距相等,可以让烛焰和光屏缓慢等距远离凸透镜,直至屏上出现清晰等大的像。
(物理是操作性强的学科,很多时候学生知道理论但并不一定知道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教师适当引导,必要时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优化方案,这样才能在能力上真正有所提高)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提示:成实像时,物体离透镜越远,所成的像越接近?
生:焦点。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物体离透镜足够远,像与透镜间距离近似等于透镜焦距。
这样既复习了知识,同时学生在交流讨论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排除困难与障碍,丰富认识与体验,提升思维的层次。在交互反馈中,个别学生资源对全班有价值,启发全班同学思考和体验。个体个性化的体悟和创造性见解,得以提炼和提升。原来模糊的表述不清的问题逐渐清晰。教师要彻底改变替代学生思维,让不同学生生成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思维浅表和定势问题。
二、巧用学生错误资源,在纠错中去伪存真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提高反思能力。在教学中倡导争论,争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深化,从而发现真理,解决疑难问题。
复习教学片段二:
(2010苏州中考26题)如图所示,斜面长s=10m,h=4m,用沿斜面方向的推力F将一个重为100N的物体由斜面底端A匀速推到顶端B,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了100J的功。求:(1)运动过程中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
(2)斜面的机械效率
(3)推力F的大小。
很多同学在第三问的解答中的错解是:F=f=100J/4m=25N
为了让他们找出错误原因,我与他们一起讨论错在什么地方。
在讨论中有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老师,物体不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吗?所以推力和摩擦力不是一对平衡力吗?所以大小相等啊。
为了让他们认识清楚,我首先引导学生受力分析,把重力和支持力让学生标出来,然后问斜面上物体在这两个力作用下能否处于平衡状态?
在认识到这两个力是非平衡力,让物体有下滑的趋势的基础上,再分析推力和摩擦力是否相等。
接着我又问:拉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的条件是什么?
在学生回顾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基础上,学生恍然大悟:除了匀速直线运动,还有物体是在水平地面上。
在分析错误原因中,学生主动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完善了知识体系。接着继续点拨,从力的角度行不通,能否从能的角度思考呢。
结果一致得出了正确解法:W总=W有用+W额外=100N×4m+100J=500J
W总=F×S500J=F×10mF=50N
在教学中正视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足够的辨错时间,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出错、辨错、纠错、议错互动学习中自由地想,大胆地说,暴露真实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可以有效避免同一问题讲过后还一错再错。
三、利用比较,在思考中提升思维品质
在物理中,一些类似的概念,易混淆的知识点,在复习时,可以集中整合,让学生辨析。要让学生在大量的现实材料中去经历材料的辨析比较形成正确的观点。如物理中吸引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分子间引力,磁力,大气压作用,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带电体吸引微小物体等。这是很多同学容易混淆的地方。我们可以设计情境来辨析。如覆杯实验中为什么是大气压的作用,而不是分子间作用。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实验:将杯子上方钻个孔,纸片会出现什么情况?所以还是被粘住的吗?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这个发现过程中,每个学生经历了过程,学生得到充分体验。
在复习中我们经常用到以下方法:寻找形同中的不同——分类;寻找不同中的相同——聚类。通过对内容相似或形式相似或方法相似的一类不同问题的比较来区别他们异同点。这种方法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区分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很有好处。例如: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磁感线和光线,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比较的方法还适用于类知识:反射与折射;类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类程序:科学探究的步骤的研究。在比较中使学生真正学会思考,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