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桥”在学生的心田永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会认“坠”等5个生字,会写“乱”字,理解并积累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渗透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等重点语句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献身精神。
  
  [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酝酿情感
  1、板画导入。教师板画悬崖图,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对悬崖的感受,展现惊险、恐惧的生活场景。
  2、导读过渡:是啊,多高、多陡、多可怕的悬崖啊。别说跳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会头昏目眩,腿软身抖。可是有一天,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将它们全部活捉。这群身处绝境的羚羊,前有悬崖绝壁。后有狩猎追兵,下有万丈深渊,它们的命运会怎么样呢?请听老师讲这个故事。(背景音乐起,老师深情朗读课文)
  3、整体感受。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4、初读课文。自己轻声读课文,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的时候,你觉得哪里语句触动了你的心灵?找出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本文内容比较简单。可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内涵并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为了让学生从学习伊始。就能心系羚羊,创设、渲染相应的情境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一个场景、一幅画面、一则悬念十足的故事开头,一下子勾起了学生的心,进而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和情感渴望,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情意共融的心理基础。]
  
  二、角色转换,移情体验
  1、学法提示。读这样感人的文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进老羚羊和年轻羚羊的心里,把自己当作老羚羊或年轻羚羊进行体验。
  2、以年轻羚羊的身份,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让学生充当年轻羚羊的角色,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悟。先抓住“刚好”、“猛蹬”、“轻巧”等关键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内涵,并用“因为……所以……”说说三者之间的关系;再紧扣“猛蹬”。以“年轻羚羊,当你‘猛蹬’老羚羊的背上时。你有什么感觉”为话题进行对话交流,进一步体会:年轻羚羊就是靠着这一“猛蹬”才轻巧、安全地跃过悬崖,也是由于这一“猛蹬”,才加速了老羚羊的死亡这一情节的内涵。
  (3)想。引导想象:“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深入感受老羚羊舍身救人的悲壮和宁愿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
  (4)说。随着悲怆的音乐,播放老羚羊笔直下坠的动漫。教师导语提示:“望着老羚羊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年轻羚羊,你想对它说什么?”引导学生借助情境说话。学生谈完感受后,指导他们读出相应的情感来。
  3、以老羚羊的身份,再感悟课文的语句,丰富人物形象。
  (1)读。以老羚羊的身份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悟。再扣“猛蹬”以问促悟。问题一:老羚羊,当年轻羚羊在你背上猛蹬时,你有什么感觉?问题二:老羚羊,当你抬头看到年轻羚羊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上,你想对年轻羚羊说什么?以此让学生深刻体会老羚羊为年轻羚羊的获救而欣慰、喜悦、自豪、骄傲和祝福的复杂情感,并进行个性化朗读指导。
  4、感情朗读。通过年轻羚羊和老羚羊的两次角色转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悟了老羚羊感人行为的内涵,从而使老羚羊的形象逐步得以丰满。随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强化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角色转换、移情体验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再现情景,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真切而直观地、具体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和浓浓的情意,从而感悟到文章的人文内涵。同时。经过内部语言重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这样使老羚羊的形象立起来并活现在了学生脑海中,强化了形象的构筑和情感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感悟、表达、朗读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潜心品读,深化感悟
  1、品读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句。
  句子一:“试跳成功!”
  指导要点:抓住句子中的感叹号,体会羚羊试跳成功的喜悦以及作者对羚羊壮举的赞叹。
  句子二:“紧接着,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跳。”
  指导要点:联系第一自然段猎人“准备全部活捉”等语句,再抓住两个“没有”和“井然有序”,感受羚羊群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毫无慌乱,相互谦让,团结协作的可贵品质和团队精神。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句子三:“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指导要点:抓“弧线”和“生命桥”的内在联系,体会老羚羊的精神:不惜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和死亡作桥墩,让年轻羚羊重获新生。弧线。其实就是老羚羊用鲜血和生命造就的生命桥,也是老羚羊用高尚灵魂和崇高品德架起的生命桥,从而突破阅读难点。最后,设置语言情境,复读第二自然段语句:
  师:是啊,这一道弧线,哪里是弧线,分明是——
  生:(有感情接读)“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师:这又一道弧线,哪里是弧线,分明还是——
  生:(更有感情)“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师:这一道道眼花缭乱的弧线,哪里是弧线,分明就是——
  生:(充满激情)生:“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2、强化个性情感体验。以“如果这座生命桥有颜色。你觉得它应该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为问题,让学生对“生命桥”所蕴含着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个性化的感情和思考。
  [设计意图:“生命桥”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是让读者眼流泪、心滴血的一个词。如何让孩子感受生命桥,感受生命桥背后丰富的内涵?仅靠反复地有感情地读课文当然是不够的,还要重视通过析词品读、前后内容的重新组合、回环复读等手段,使事物的联系更清晰、事物的形象更鲜明、事物的本质更突出,促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符号,挖掘出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作者深邃的情感。]
  
  四、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1、读“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一句,说说此时,猎人们会想些什么?体会他们心灵的震撼,对残杀无辜的悔恨心情以及要善待动物的愿望和期待。
  2、补充拓展。投影出示原文《斑羚飞渡》中的一段话:“我没有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抒发情感。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
  4、深化主题。如果让你来写“生命桥”。你觉得这三个字要写在哪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完了课文,学生不仅为老羚羊的精神所感动,也对人类的行为感到愤慨,无形的“意”急需转成有声的“言”,可谓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创设“你想说什么”的教学情境正切合了学生表达情感的心理需求。在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表露中,课文的价值意义和丰富内涵不自觉地转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这一收获,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或许能给他们更多的启迪和生命的润泽。]
  
  五、课外拓展,延伸思考
  1、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像“生命桥”一样可歌可泣的事例,收集一些,成为“生命壮歌”系列中的第三、第四
  2、推荐阅读课外文章《神圣的一跪》、《斑羚飞渡》。
其他文献
[摘要]“口语交际”是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训练的,这个具体情境就是来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站在儿童生活的角度去创设情境,实际操作,再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实现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切实提高儿童的口语交际水平。  [关键词]口语交际;儿童生活;推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 2020)13-009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08年对于教师来讲或许是黑暗的一年,仅2008年10月,就发生了3起让人触目惊心的“弑师事件”。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了自己年仅16岁的学生的刀下;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的女教师在做家访时被学生掐死;10月28日晚6点37分,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一名大学生将正准备上课的教师砍成重伤,后者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接二连三的学生弑师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对青少
低年段的孩子能自己主动探求知识吗?教师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去发现吗?孩子在学习中的第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吗?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以我的实践求证。我决定以苏教版第三册《小鹰学飞》为依托,组织学生来一次自主阅读下的“发现”。    一、一样的“发现”,不一样的效果  [第一次试教]  师:小朋友,这篇课文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你自己来读读,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读)  师:能把你的发现告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课文是经过许多专家反复推敲、精选的例子。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反复体味、欣赏这些精品。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无论是习作的对象、文章的结构,还是表达的语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积累、有所仿作。可是,眼下老师们指导习作,孩子们学习写作,却很少与学过的课文相联系。即便想到课文这个例子,也是抓住眼前所教的单元简单联系,有如蜻蜓点水
《莫高窟》是写景记叙文。课文描述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全文共5个自然段,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下面我根据第二课时相关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给孩子的自主空间要把握住兴奋点  【片段一】  欣赏壁画  师:同学们,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莫高窟的壁画吧!(板书
阅读能力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初中生正处于从“学会阅读”向“通过阅读学习”过渡的关键阶段,各学科在常规教学中适当引用一定的阅读材料助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必要。用素材辅助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和智慧。本案例依托笔者自编的科普阅读材料《降温地球—你了解二氧化碳吗?》,将其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旨在进阶式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提取和转化有效信息的学科阅读能力,落实核心
班级读书会是学生阅读的一种新兴组织形态,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共同阅读、交流、讨论,是跨越一本书的共享阅读。班级读书会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如同走进童趣盎然的“巴学园”,与书为友,为书着迷。    一、儿童本位,营造话语环境  理想的班级读书会,是形成“人与人、人与书、人与环境”的快乐阅读、快乐对话。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关键,是要选择好共读的书作为支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第二册的一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寓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中,颇有点儿深入浅出的味道,蕴涵着深厚的哲学考量。  针对本课的语言特色,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我确立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2.抓住“喂”“多高哇”“摸”“惭愧”“低下了头”等词语,体会人物说话时的神
《艾滋病小斗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身患艾滋病,却能坦然面对、不断呼吁、梦想未来的感人事迹,赞扬了恩科西顽强抗争的精神。文本语言平实,似乎没有“嚼头”,而且学生不了解艾滋病儿童的生活,难以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认同、共鸣、回应等,所以这篇课文很容易上成思品课。那么,怎样通过挖掘文字、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抗争的精神呢?我抓住人物语言,通过增减提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古文素养和文言文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笔者不揣浅陋,认为从如下途径入手,将有助于提升我们语文教师队伍的文言文教学水平。  一、常读古文经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言素养的积淀和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坚持诵读古文经典,这是提升我们文言素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一方面,我们可以有选择地阅读自